香港在1969年刊憲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一些經濟學家對「一夫一妻制」卻不以為然。因為從經濟角度看,一妻制是寡頭壟斷,獨市生意,產品(包括服務)的素質就沒有保證;雙妻制會出現競爭,提升產品素質,例如每天多一口老二靚湯(聽說多飲會出現「三高病」的(一笑))。何況,得一妻時,妻子只會和你打架;得二妻時,呵呵,她們只會為你打架。男士高興吧?不過,高興得太早了。這些經濟學家真抵死,因為他們只說上集,沒有跟你說下集:二妻相當於雙頭壟斷(Duopoly),都是寡頭壟斷的另一種壟斷形式。當勝方打敗競爭者後,最強悍者出現了。你,有能力上演一幕馴悍記嗎?最後,還是寡頭壟斷,還是出現河東獅吼,禍兮福兮?
美麗的誤會
齊人之福,這成語出自《孟子‧離婁下》一文章開頭的一句:「齊人有一妻一妾」。文中說有一個齊國人,家有一妻一妾,每日出街後回家都擺出飲飽食醉的樣子,還欺騙妻妾說日日跟富貴人家來往,在家中作威作福。其妻懷疑,跟蹤他,發現他竟然是日日出街乞食,連祭品都乞來食,根本是個沒本事的人,妻妾知道真相後便抱頭痛哭。文章並沒有說那齊人的妻妾是如何賢良淑德的人,所以,這個齊人,何福之有?今人說享齊人之福,多是半贊半譏,若說齊人是享福的話,則是美麗的誤會了。
中國古代的納妾制度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就發現了夫妻妾合葬的現象,說明那時候的人就已經開始一夫多妻了。相信是由母系社會過度到父系社會後,父權主導,無論衞族保國或農務勞動力的需求大增,但早期醫藥未發達,婦女生產時的死亡率高,而出生子女真是天生天養,能夠養大的不多,於是「一夫多妻制」便出現了。
周朝開始,封建宗法制度建立,嫡庶分明,西周時便出現一種婚姻制度——娣媵制。「娣」是從姊出嫁女弟的專稱,「媵」是所有陪嫁者的通稱。(按:媵,粵音映。《爾雅.釋言》:「媵,送也。」《廣韻.證韻》:「媵,送女從嫁。」)在這個制度下,當一個皇室女子出嫁去做王后時,她的姊妹也要跟着她一同出嫁,有時候姪女也跟着去,當然還有不少的婢女跟隨。娣媵制,也反映在《周易.歸妹》。歸,就是嫁;妹,少女之稱,歸妹就是嫁女的意思。《歸妹‧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由於媵有王裔血統,其地位比一般的妾高,也叫「貴妾」。
古代皇帝的妻妾數量誇張
因為宗法制要求嫡庶分明,妻所生子女為嫡出,妾所生的為庶出。嫡子的社會政治地位和財產繼承亦會優先於庶子,皇室的王位也由嫡子繼承。封建法律下,妻只能有一個,而媵、妾數目可以無限制,所以媵妾制實際上是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中國歷史上,除了女皇武則天,所有的皇帝都是男性,都是嫡子承繼皇位。要是一個皇帝沒有兒子,只生了女兒的話,便由皇室血統的身份最高身份的宗族子弟來繼承皇位,像明代的嘉靖和清代的光緒都是以宗親的身份繼承皇位的。
古代皇帝的妻妾數量就誇張了,有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據史料記載,周文王有后妃24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擄回來的無數美女全部收入阿房宮中。漢元帝寵幸3000人;東漢桓帝蓄美女5000人。晉武帝時,後宮美女竟然超過了1萬人;而隋煬帝的後宮都有5000人,如果加上各地的行宮,宮女人數人超過1萬。不過,摘冠的是唐明宗李隆基,都城皇宮加各地行宮的宮女人數竟達4萬人。宋代以後,再無過萬妃嬪的記錄;民初稱帝的袁世凱也有16位妻妾。
女子附屬於男子的枷鎖
西方的婚姻制度又如何呢?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歐洲,再到現代,都是「一夫一妻制」。確立這種婚姻形式,是由於私有制的衍生,男子掌握經濟大權,女子處於從屬地位。父親的財產只能由嫡系的子女繼承,因此作為妻子必須嚴格保持貞操和對丈夫絕對服從。可見,古代歐洲的「一夫一妻制」其實不是男女平等的,反而是女子附屬於男子的枷鎖。
自基督教出現後,亞當夏娃都是一夫一妻的模範,上帝愛世人,男女平等的觀念開始提高了。所以,整個歐洲都一直沿用「一夫一妻制」,皇帝也不例外。也許大家會認為做西方皇帝不爽吧?沒有妃嬪三千,多幾個情婦便爽了,於是出現很多同父異母而爭奪皇位的情況。再者,西方國家重血統而不重男女,只要血統純正便有繼承權,包括皇位。現今英國伊利沙伯二世,她於1952年2月接替其父親喬治六世成為英國君主,而喬治六世則承繼「不愛江山愛美人」又沒有子女便退位的哥哥愛德華八世的皇位。喬治六世只生二女,長女便是今天的伊利沙伯二世,次女就是瑪嘉烈公主。這都是歐洲皇室重血統而不重男女的表現。東西方的承繼制度都重皇室血統,而東方更要宗親男丁才可承繼皇位。
最後一提,現今英語雜種(Bastard),就是古代歐洲皇帝同皇后以外的女人所生的私生子。由於這些女人可能是宮女,甚至妓女,所以,這私生子的地位很低,基本上都沒有什麼承繼權可言,除非那女子在皇室中的地位頗高,又皇帝宗親中沒人可承繼皇位,這個雜種才有機會承繼皇位。所以,叫人雜種前,都要想想他的背景,還是不叫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