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討論藥食市場到底有多大價值,可以治療多少種疾病,如何可改善人類健康時,是否應該先去定義什麼是藥?什麼是食?什麼是藥食?以中藥來說,許多時候「藥」與「食」都是同一物質來源,有效成分究竟要達到哪個分水嶺,才能清楚歸類為藥食或藥?分別在哪裏?
灼見名家以此詢問2024香港藥食同源大會(FoodMed)主席、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暨食品安全聯盟主席劉樂庭教授,他說:「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專業,必須由與會的專家親自解說。」
如何科學界定是藥、是食還是藥食?
什麼是藥?什麼是食?什麼是藥食?一起來聽聽第一屆FoodMed會議的各國專家在浸大怎麼說。
一、藥品經過煉製提純,有效成分較食物高。
故云「是藥三分毒」,患病時遵醫囑短期服用,取其療效,不逾矩,沒問題。食物則是男女老幼每天都可以吃的,有效成分輕得多。
二、上藥者120種為君藥,無毒,可作為常用食物。經科學研究及提取後可製成藥或藥食。
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說:「上古時期,藥和食密不可分。到了秦漢時期,《黃帝內經》說,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說,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甚至可輕身益氣,不老延年。」
三、用量輕者者為食物,重者為藥品。
北京同仁堂藥食同源研究院院長黃晟分享:「中醫學素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商朝開國丞相、中華廚祖伊尹,有個調和五味的理論,以甘、酸、苦、辛、鹹五味將食物分類。」既統理藥食,也統理天下。
黃晟認為,「好些藥品跟食物是同一種物質來源,例如杏仁、陳皮、芡實。用量少、可以天天吃則為食物,用量多則為藥品。比方一個人氣不順,引致痰濕、大便黏馬桶,可用理痰湯解之。理痰湯就含有杏仁、陳皮、芡實、茯苓、柏子仁等。上述方劑若減量至很輕微,亦可以由藥變食。」
四、藥和藥食採用植物材料時,有指定年份、藥用部位及炮製方法。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邊寶林教授說:「當人參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收錄進食藥物質名單時,我們藥食同源物質評價與應用專業委員會仝人都在爭議,百藥之王人參怎麼就成了藥食呢?那麽它以後還是不是藥物?不過,藥品跟食物還是存在差異的,原參一斤,小童吃了可致命,但是5、6年的人參才入藥,1年幼參仍算食物。」黃晟補充道,「陳皮顧名思義,愈陳愈好,陳年者可化痰順氣,然年輕者(青皮)亦可以疏肝。」
邊寶林又稱:「熟地黃經炮製後勁道很大,跟生地黃迥異。生鐵棍山藥對癌症有防治作用,但必須是未經製過的新鮮材料。」
五、經科學研究,提取特定物質治特定病症者,按服用量歸類為藥還是藥食。
暨南大學粤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教授詳細介紹了團隊如何在實驗室中,由食藥物質寧夏枸杞中成功提取出5種蛋白含量及糖鏈結構特佳的枸杞糖肽(LbGp),證實對防治青少年輕微抑鬱症有效果。另外邊寶林教授引述眾多科學研究指:生鐵棍山藥已證實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酶原的活化、抑制腫瘤生長。但這些經科學家鑑定的藥用成分,仍可按用量歸類為功能性營養品或藥品。
由五千年歷史保證、轉向基因測序鑑定食品安全
過往業界開口閉口都在強調中醫藥及藥食同源具有五千年歷史背景及大中華臨床應用史,但專家們都認同:安全問題普遍存在於整個中藥產業鏈當中,上個世紀的中藥材原材料出口,就常因為被歐洲海關檢測出重金屬超標而被原封不動打回頭。
因美納(中國)科學器材有限公司高級市場經理梁蕊在FoodMed大會上介紹了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NGS),是一種大規模平衡測序技術,可將DNA 或 RNA 分子分割成小段,同時吞吐數以百萬計的基因組順序,取得大量序列數據的化學反應法。「NGS微生物基因鑑定法已載入藥典,可用於中藥材及部分中藥飲片的質量及其原物種鑑定,準確測出有無微生物汚染及病毒檢測。並透過NGS結合動物實驗,觀察藥食如酸棗仁、遠志等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更準確地評估藥食產品的性能。」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國投資所副主任張菲博士說,中藥材及藥食產品的食物安全規管及評估內容包括:
- 微生物和重金屬汚染
- 農藥獸藥殘留超標
- 添加劑使用不規範
- 專供嬰幼兒及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
- 食品製作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
- 製假售假
- 環境汚染
未來市場展望,中西藥食產品之爭
現代人死於慢性病如中風、糖尿病、心臟病的比率愈趨年輕化,中國慢性病人口估計已超過3億人,年增長率達8.7%。如果能透過藥食產品進行早期防治,作用不容小覷。
商務部張菲博士幼承庭訓,自小愛讀袁枚《隨園食單》等書,接觸及遵行藥膳療法數十年,由她來解說藥食產品市場未來發展,可謂不二人選。她分享道:「中國消費者一方面追求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新穎獨特的藥食產品,追求實用價值和體驗價值兼備,一方面又容易受政策及輿論的引導。每逢節慶及長假期,他們的購買慾也會自然提高。」以下是幾個重要的市場數據:
-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23年中國功能食品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523億元,8年間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6%。
- 根據天貓健康、天貓新品創新中心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發布的《2024藍帽子國內保健品消費趨勢報告》,2023年中國保健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美元。
- 根據商務部數據,2022年,中國中醫藥市場規模近4500億美元,2023年增至4800億美元以上,2024年預計將超過5000億美元。
- 調查顯示,中國藥食同源市場的消費者三大喜好依次為:藥食品重要功效 / 口味 / 設計(53%)、安全 / 天然配方(45%)、品牌可靠(28%)
聯合國糧農組織顧問、食品安全專家Maura Di Martino 博士則分享了兩大市場趨勢:「首先,未來營養及保健食品市場將會受到氣候轉變、人口結構改變、循環經濟、農業都市化及2030年國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影響。其次,全球人口老齡化、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令健康普遍變差;人類基因圖譜完成、基因排序成本大降,亦助力功能性食品未來趨向個人化,而非千人一面的批量產品。」
其實東西方對於藥食產品市場可能存在頗大差異,因為中國的藥食同源,跟傳統醫學的醫食同源概念源出一轍,而西方則沒有這個基礎或牽掛,而是以現代營養學結合生化學及生命科學實驗數據,配製出特定疾病人群的營養配方。不過,未來藥食產品市場不少層面都會向現代科學看齊,好像採用基因排序鑑定食物安全、建立大型數據庫將混亂的產品聲稱數據化、透明化。
中國中藥協會藥食同源物質評價與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敏教授分享,「國內在2024年博鰲大會期間將藥食同源數據庫上線,並開放予公眾使用,希望以此支持業界發展、普及市場知識水平,並助力中國藥食保養品的宣傳,提高知名度及含金度。」
今年3月,商務部「投資中國」系列活動──醫藥行業外資企業圓桌會議上,歐美一眾行業龍頭齊聚一堂,香港人較熟悉的名字有葛蘭素史克、輝瑞、賽諾菲、默克等。藥食產品或者特定疾病全營養配方這塊大蛋糕,雖然在東西方的名字和象徵意義都不同,但全世界對它的渴望卻是一致的。
藥食同源的未來布局 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