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雲與李連杰為推廣中國太極武術,而製作全片僅22分鐘的微電影《功守道》,在業內引起不少回響。當中所提到的「道」,據李連杰介紹,功守道是由傳統武術太極演變而來的全新運動,「如果把推手看作太極的2.0版本,那麼功守道就是在推手上再升級的3.0版本」。功守道的寓意則是「用功夫守住自己家園之道」。適逢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於日前亦攜手舉辦「探索明天:為東京奧運2020做好準備(系列一)你看懂了日本武術嗎?柔道及空手道活動體驗」的秋祭活動。當中柔道和空手道的表演及與在場人士的互動固然精彩,然而更強化及引證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另一份深層意義。
追求極致的「道」
在日本所謂的「道」,便是窮盡一個領域的極致,去探索和逼近事物的本質。在柔道、劍道、弓道、空手道、合氣道、日本舞踊等等的武道裏,不以習得武藝為最終目的,而是通過反覆的練習,鍛煉肉體與精神,來探索人類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而花道、茶道、書道和能樂這些藝道,則展示了一種追求永無盡頭之美的人生態度。這些代代相傳的道藝中的技藝、動作形式,以及隱藏在形式之下的精神,都是日本獨有無形的文化財產。
當日於香港公開大學日本秋祭的活動中,空手道柳心會為了展示集武者精神及肉體修行上的能耐及集中度,特別安排了四名空手道高手表演在香港難得一見、別開生面「以木製武士刀劈西瓜」的環節。正如前文提到,武者是通過反覆的練習,鍛煉肉體與精神,故武者的能耐及集中度,亦是作為一個習武者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新渡戶稻造於1899年在美國用英語寫作而成的《武士道》一書中,亦曾經提到日本「道」是日本民族的精髓之處,亦是構成日本民族精神的骨幹部分。新渡戶稻造提到,武士道口頭傳承幾百年,是由武士做人的方式發展起來的「戰士應遵守的職業和日常生活之道」。武士道的源泉在於佛教冷靜應對世事滄桑、臨危不懼、克己穩重、不惜生命的生死觀,以及神道的忠君愛國和儒學的倫理。雖說武士制度在19世紀開始衰落,並在1877年的最後一役(西南戰爭)後被劃上句號。然而武士精神以不同的型態,仍然存活於21世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