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半工半讀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只是大專院校的學生會半工讀,中學生也會白天上班,晚上才到夜校上課。「當時很多市民小學畢業以後就出來找工作,很多童工還沒到合法年齡也會被錄用。他們會用假的身份證或者是兄姊的證件來虛報年齡,獲得工作,然後晚上去念夜校。」
楊博士回憶,「那時從外地來香港的人都非常有拚搏精神,都抱持着要在香港生存,就要努力工作的心態,希望改善生活環境、積攢財富,爭取將來發展的機會。」
半工半讀 虛心學習 成就事業
在這個歷史潮流下,楊博士自然也不例外,在香港珠海學院念書的同時,也在找工作。幸運的是,他找到一份在紡織服裝廠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則到香港工業專門學院進修與工作有關的學科,但也因此無法繼續在香港珠海學院的學業。「找一份工作不是那麼容易的,找到一份適合你的工作之後,就要將精神、時間放在工作上,而且還要在晚上和空餘的時間到學校進修,更不容易。」
他回憶當年打工,不僅把老闆指定的任務做好,還將力所能及的工作全部都做了。他認為,努力工作不只是為了薪水和待遇,也能在付出與投入中學到許多。楊博士以自身為例,他花了8年時間努力工作,學會了公司整體運作方式,包括營業部的工作、技術、工廠及整個生產過程,掌握了整個行業的經營經驗和模式,對他在1969年出來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開始。
楊博士勸誡年輕人,「開始工作的時候,要選好自己感興趣和認為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和項目,研究並評估其發展前景。工作期間更要盡力吸收行業相關經驗,這對於將來,無論是晉升、跳槽還是創業都非常有幫助。」
家族淵源 醉心茶藝 發揚光大
從清朝乾隆至光緒年間,楊博士祖輩一直在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從事茶葉生意,主要客源是英國人。後來英國在殖民地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地大量種茶,楊家家族生意遂逐漸沒落,及至楊博士父輩已不再販茶,前往菲律賓投靠親戚,改行從事其他營生。
雖然父親沒有繼承祖業,但楊博士受祖輩做茶文化薰陶,從小就對茶十分感興趣。他13歲到香港以後,跟隨父親在許多從事進出口生意、喜歡喝功夫茶的朋友間,學會了品茶、飲茶,因此培養了這個伴隨一生的業餘愛好。楊博士形容,每個人都應有業餘愛好,這可以從生活習慣中培養。
楊博士分享自己對茶的研究,「茶是一種健康飲品,包括壽眉、龍井、鐵觀音、六堡、普洱……等許多不同品種。不同年齡和地區的人對茶也有不同喜好,譬如江浙人喜歡喝綠茶、碧螺春、龍井等,廣東人則什麼茶都喜歡,年紀較大的人則喜愛普洱。一般市民去茶樓喝茶,吃精緻點心,這種文化是從廣州傳來的。」
楊博士進一步分析,「香港人跟廣東人一樣有中午茶、下午茶、早茶、夜茶和宵夜茶,還喜歡英國人喝的茶。英國人買到中國茶葉後,也有自己的喝茶文化,他們喝早餐茶和下午茶。香港曾被英國人管治100多年,也承襲了英國人喝茶的習慣,機構都設有茶水間,早上9點鐘上班,到11點左右,會習慣用10到15分鐘喝一杯英國紅茶,可以加奶、糖和檸檬等。」
飲茶文化 促進交流 時代先驅
楊博士年輕時進工廠工作發現,工友習慣下午喝港式奶茶,「這是用幾種不同的紅茶拼在一起,加水煮熱再撞的茶。因為經典奶茶吸引力太大,他們喝了奶茶以後就不怎麼喝咖啡。工人在8點喝了奶茶,到12點依然處於清醒狀態。英國工業革命的時候,工人在早餐時喝兩杯茶再上班,工作效率會比較高,香港五、六十年代發展工業,工廠工人喝了港式奶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可見茶對於維持社會運作和發展頗為重要。」
他說,香港有各種品茶方式,也有不同方式傳入,「譬如台灣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等,在香港的少數族裔,包括巴基斯坦、印度也有獨特的拉茶文化。」近年致力推廣茶文化的楊博士,率先捐贈100萬元給香港珠海學院在校內開辦茶文化室,這將是香港高校首個茶文化交流教育場所。
「茶藝課程是必要的,這能逐一介紹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和品茶方式,促進兩岸四地、一帶一路的茶文化交流,可以講好中國和香港的故事,串連和發揚不同的文化。」楊博士認為,茶文化刻有時代烙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風骨,他藉由在香港珠海學院設立茶文化室,便是希冀母校如同茶的本性一般,不做作,在蓄勢後,於頃刻間驟然綻放生命的芳馨,如同中國茶葉發展般行久致遠。
智珠驪探 香港珠海學院歷史傳承 系列 2-2
延伸閱讀: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