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電視遊戲節目,先在各地廣受歡迎,後在本地亦找到贊助和熱議。其中一集以本地大學美女5人組,硬撼人氣的青春藝員組,幾個回合的搶答,剛好透視博弈論和行為經濟學的精華,比由諾獎巨星現身說法也許更快脆到肉。
《思家大戰》原名Family Feud,在美國自1976年首播至今仍然熱門,剛剛在本地落腳。玩法有一定的蹺妙:第一部分兩隊爭出線,輪流回答「以下……是最多人揀」這類問題,累積三個回合分數高者勝出。第二部分是出線組派兩人,即場回答同一組問題,以其回答是否匹配節目組事先從民調中取得「最多人揀選」的票數為分數,換取奬金。
博弈是你猜我知你想
玩家要回答的,不是「你認為」,而是「其他人認為」,亦正是在下《超級巨星經濟學》書中提到的博弈論的核心,即社會現象,是由對弈雙方在「你猜我知你想……」下形成的。
賽事重溫:第一條問「最多人喜歡的條狀食物」,六個答案中,藝員隊搶先回答「香腸、香蕉」等,由於個人喜好和眾人的大致相同,所以順利得分,但其餘像「威化餅」等,就似乎是個人喜好多於其他人的,自然被「丁」。
進入直路的壓力曡加,玩家逐漸出現一個傾向,即行為經濟學所説,我們在壓力下,往往會有捨難取易的「替代抉擇」,如把問題簡化、用自己對上一次的經歷取代機會率等。於是,鏡頭前的玩家在壓力下,回答了個人的喜好,而不是猜想別人的喜好。
第二問是「最多女士在相片P圖的部位」,青春無敵的女藝員自信滿滿謂「女人一定識答」,可是在給了「面、腳」後,女優們分別扭擰地給出「手臂、眼角」等答案,還是要男優老實地説「胸」才過關。
行為上快思直覺
第三問壓力更大,只有四個答案,犯錯的機會較大,替代效應更明顯。問「最多俊男美女讀的學系」,似為美女組度身訂造,同學們答中的三個答案,依次為「工管、體育、設計」,最後一個卻給了「護理、教育」等三個錯的回答。錯,是相對大部分人認為的答案而言。同學應該未來得及細想大部分人是否都會知道有護理這等較專門的學系,在壓力下給出自己認為的答案。
由於打成平手,要分高下,就得玩一問答生死,壓力自然超大的吧!問「最多人認為電影裏最喜歡用的寵物」,男優搶答「熊貓」(喂,最多人認為噃!),女生答:「魚」(吓!),男優再試「長頸鹿」(無語),最後女生答中「狗仔」,出線。
第二輪,由兩位同學輪流回答「最多人認為」的五問,得分和獎金就看同學能否「想別人所想」,回答和大部分人重曡,單題0分代表沒有其他人想過、100分代表所有人想法一致。以同學們回答五問的平均14分作分水嶺計,得分最低的回答包括0分的「衫」(問:最多人認為荒島上要帶的東西)、2分的「男友」(問:最……深夜最不想接到的電話)、10分的「十三么」(問:最……打麻雀最常叫的糊)和最高40分的「老闆」(問:同一條「最……電話」、五問中這是其他人想法最一致的答案)。
以上並非調侃玩家。在壓力下,人人都會有不同的變通、求勝甚至求生的方法和路徑,我們在意的,是點出一些行為背後隱藏的底層架構,即在壓力下博弈論的理性計算思維方式會讓路給行為學上的快思直覺。
這也許是造物者創世時的跟機設定,同時也或是我們的祖先們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下繁衍出來的本能之一。
所以,讀者可以琢磨一下,玩家有否在壓力下,以快思直覺的行為導向,回答了自己的偏好,而不是博弈視角所要求的計算答案。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