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準備好在10月14日聆聽特首宣讀本年度《施政報告》,檢視一下自去年6月開始的社會動盪後,自本年1月開始的新冠疫情肆虐,至今歷盡災劫後,中美貿易戰及被美方對港施以制裁後,港府有何妙計良策,為民紓困?雖然歷來專心聆聽《施政報告》後,多以失望告終,但屢敗屢戰,正是應有之義,我仍是抱有「阿Q精神」的一員。可惜,今次迎來更大的失望:特首宣布押後宣讀《施政報告》。即是說,有什麼施政新猷,都要押後一個半月才知曉及實施。
為什麼要押後?
坊間傳言:特首已準備好的《施政報告》,被突然發覺不合格。是自省後的結果?被提點後的醒覺?傳言沒有解釋,但現實是:特首宣布本月下旬會赴京與中央各部委商討施政如何配合中央對港的大力支援,並「爭取」在11月下旬宣讀《施政報告》,重做功課的味道是相當明顯了。
坊間憂慮:宣讀《施政報告》的原定日期與匆匆宣布押後代表什麼?
比「重做功課」更令人矚目的是,為什麼原定宣讀《施政報告》的日期,竟然是深圳慶祝改革40周年大慶的會期?主席南巡發表重要講話的日期?特首原定不會參加上述重大事項的日期?是巧合?是刻意?那會釋出什麼訊息?執筆之日,特首率團參與了上述慶祝大會,坐定定聆聽主席講話,我慶幸港府官員有機會一起參與深圳的祝捷會,心中反思香港的過去與未來。
更重要的是,電視機的畫面不會出現:一邊廂是振奮人心的祝捷場面,另邊廂是香港立法會內,特首宣讀《施政報告》的現場,想像得到,會場內不是喧嘩吵鬧,議員被逐、推撞;便是主席宣布會議腰斬,特首回禮賓府視像宣布……
坊間的期盼
現在看來,押後宣讀《施政報告》是不幸中的大幸,換來失望中的期盼,為什麼?
(一)無論什麼原因,押後宣讀等於避過一劫,電視直播畫面不會打亂了深圳祝捷會的盛況。
(二)停下來,多想想,聽聽深圳騰飛的這40年的路,是怎樣走,反思香港回歸後境況,大家都得益不少。
(三)特首10月下旬上京的學習,想亦會帶同相關官員陪同,思考怎樣為港人作出更大貢獻及服務,也許這樣,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議程,港府官員才會第一次好好的讀一讀。
(四)回港後,冷靜下來,特首與官員們再重新出發,用新思維商討,今年度的《施政報告》與舊版的比較一下,可有脫胎換骨之感?若然,香港才更有希望。
新的一份《施政報告》有何重點?
坊間期望
(一)教育方面
除加大資源投放外,
- 重新檢討科技創新、 歷史、通識等科目在青少年成長及香港發展的定位;
- 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推動法律教育,包括本港法律制度、普通法常識、《基本法》、《國安法》;並對國民教育的推動有更清晰指引。
(二)經濟方面
應對金融方面及美方挑戰,港府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
(三)科技發展方面
與深圳的配合,衝破西方的壟斷,有何機遇?
(四)房屋方面
香港人口增長下降,長遠政策為何?填海造地太昂貴了,如何善用現有資源?
(五)青少年發展
特首一向提及的就業、就學,如何與全球新形勢,國內發展,大灣區發展配合?
(六)安老事宜
除本港的設施更新外,老人家在廣東省退休後安居有何政策可與配合?
我希望各界有識之士,在港府被當頭棒喝後,多說一些。
在全世界,全國都講2035、2050之際,港府若只着眼一年半載的施政,是否會再令人失望?
輕輕一句,「我不介意……」,為什麼令人聽來如雷轟頂,聽後渾身發熱?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