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由於學校和現實環境的差異,學生在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時所遇到的困難。事實上,我們忽略了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最近的經驗讓我有興趣在本期專欄討論這個問題。
在我年輕的時候,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 SEN)還是個新鮮事──當我們說某人是SEN時,同學、家長甚至學校往往會把他視為「精神病患」,無法治癒。然而,隨着研究愈來愈多,我們發現SEN學生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普遍──它們不是「問題」,而只是「特徵」。
社會標籤 不易甩掉
然而,大多數人仍然忽視他們,如果一個學生被診斷出有特殊教育需要,他的未來往往被認為是注定失敗。然而,相反的是,通常這類學生畢業後在現實世界中往往扮演着領導者的角色,因為專注力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通常能讓他們發挖常人難以發現的東西。
由我執任董事的非政府組織與港島南區一所群育學校有合作關係,他們為慶祝校慶,最近在九龍舉辦了一次展覽,我受邀成為嘉賓之一,最感興趣的是她們學生畫畫的深度,以及在學校學習多年後的思想變化──從一幅帶有許多象徵悲傷和死亡的符號,到一幅展現希望和未來的畫。許多畢業生也在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儘管如此,如果她們透露自己的SEN出身,還是會被貼上標籤。
視而不見帶來的問題
SEN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明顯,這可以從他們的性格特徵中輕易判斷出來。一個喜歡炫耀的女性,可能意味着她在童年時代被忽視,從而產生了心理補償等行為。一個不懂得溝通,以令人尷尬的方式談話的男士,也可能意味着他在童年時代被人欺負。一個熱衷於懷念大學時光的人,可能意味着他畢業後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地方。他們看起來是否似曾相識?其實,他們就在身邊,只是我們不曾去了解,即使了解,也常常視而不見。
然而,這種無知帶來的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為吸引別人注意,那位女性生活中可能專注於不斷尋求關注,而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缺乏溝通技巧的男人,可能會經常受到欺凌,以致心靈受創和事業挫敗。我很感謝夥伴學校為改變這群學生的生活所做的努力,但沒有那麼多人能像那群學生一樣幸運。
本地人常常謔稱他們拿「白卡」的人(編按:殘疾人士登記證為白色),除了嘲笑和戲弄,我們能否做些什麼來引導他們回到生活的正軌?他們的症狀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只要能夠很好地引導他們,他們的未來比我們許多人都要光明,這是我所觀察到的,也是我所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