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健康 父親之死因中醫?──再論魯迅的中醫思路及相關啟示

父親之死因中醫?──再論魯迅的中醫思路及相關啟示

中醫的許多論爭,都源自定義分歧。只有弄清定義,了解核心,分清必須條件和充分條件,我們才有坐標準則,就能夠弄清那些反對中醫言論之問題所在,也能夠鑒別某種支持中醫思路中所蘊含的方向性錯誤。

施林海 作者: 施林海
2023-09-03
憑欄瑣記

標籤: 何廉臣姚仙芝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肝病陳蓮河魯迅
魯迅《父親之死》一文將父親之死歸咎中醫。(灼見名家製圖)
魯迅《父親之死》一文將父親之死歸咎中醫。(灼見名家製圖)

承接前文:〈反對中醫,底蘊何在?──從《驗方新編》看魯迅的中醫認知〉

根據前文對《驗方新編》的分析,不難得知魯迅的中醫認知薄弱,且缺鑒別能力,將中醫視為經驗醫學,卻不知中醫之核心在於哲學思維和理論架構。

帶着這種認知的魯迅,在面對父親之死,直接否定中醫,走上了批判中醫之路。在他眼中,父親之死令他看清中醫的三大真面目,第一是無法治好父親之病,第二是用藥荒謬奇怪,第三是收費昂貴,且推卸責任。

我們且透過歷史細節和醫學知識,繼續探討以上看法的合理性。

魯迅之父 身患何病?

在邏輯上,療效並不是否定或肯定某個醫學體系的唯一因素,如此推論犯了以偏概全的謬誤。至於治不好病的因素眾多,譬如診斷錯誤,醫者能力不足,病者不予合作,更有可能是所患之病,本就屬於難治之症。

魯迅之父(周伯宜)的情形,就屬於後者。

根據其父水腫、腹脹及嘔血的症狀,研究者認為他所患之病該是肝硬化、肝癌或肺結核。為何患病?這是因為魯迅的爺爺(周介孚)於1893年捲入科場行賄案,被判「斬監候」,周伯宜也被剝奪秀才功名。此事令他打擊極大,更目睹家道中落,遂終日酗酒,吸食鴉片,且打罵妻子,後來患病臥床,於1898年去世,享年37歲。

即使在現代醫學如此昌明的時代,這些疾病也屬難治之病,何況是醫療水平落後的傳統時代。而且傳統醫學早有「神仙難醫膨脹病」的説法,「膨脹病」指的就是肝硬化、肝癌。

故此,周伯宜所患並非小病,而是嚴重疾病,按照當時的醫療技術,魯迅將其父交給西醫,也肯定是不治之症。(魯迅對當時的西醫也有諸多批評,包括療效和制度,在此不贅)既然西醫也是沒轍,那又為何要針對中醫?

肝癌素來是難以治理的病症。(Shutterstock)

所開藥物  是否荒誕?

魯迅另一怨言,是中醫所開出的藥物(藥引)過於奇特,包括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平地木和敗鼓皮丸。那究竟這些藥物是否奇特?又是否適合他父親的疾病呢?

我們且看具體功效。蘆根和甘蔗都可以可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平地木可以祛痰活血、利尿解毒,適用於腹水及黃疸肝炎;至於蟋蟀,則可利尿破血,常用於水腫,及肝硬化腹水。至於用舊鼓皮所做成的敗鼓皮丸,看似古怪,但在中醫類比思維及用藥歷史上,這種藥物比比皆是。

對於這些常用藥物,魯迅卻覺得無比奇特,這一方面很可能是因當地藥物儲備並不齊全,例如沒人知道何為平地木,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對於中藥認知之貧乏。

至於成對的公母蟋蟀,那就真是離譜。如果醫者刻意如此,那真是為難病人,也有世故卸責之嫌。但從常理推論,醫家開出之藥物均符合病情,那又何必在一味藥物上刁難病者家屬呢?

故此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魯迅基於種種原因,記憶有錯,或刻意創作。

例如在1922年的文章中,魯迅提及當時所開的方劑中需要蘆根和甘蔗。但在1926年的文章中,卻說「蘆根和經霜三年的甘蔗,我就從來沒用過。」這是他記不清楚,還是文學作品中的東西本就並非絕對真實,因此也無需細細考量?

真相如何,永遠是個謎。但從常理出發,也許還有其他可能性。

魯迅抱怨中醫所開出的藥物(藥引)過於奇特。(Shutterstock)

治病醫者 是否庸醫?

好了,現在我們把目光放在魯迅提及的兩位「庸醫」身上。

首先是當地名醫姚芝仙,據説做過太醫,故此紹興人稱其為「姚半仙」。他給魯迅父親治病大約兩年,且與魯迅「漸漸地熟悉,幾乎是朋友了」。

要知道其時魯迅不過13、4歲,且家庭「墮入困頓」,作為一方名醫的姚仙芝卻為其父治病兩年,且與青年魯迅相處和諧,説明此人性格和藹。而從「新方一換,就得忙一大場」來看,這也反映出姚仙芝面對患者病情變化多端,也不斷轉變治法,頗耗精力。

而當姚仙芝無能為力之時,他便告訴魯迅「我所有的學問,都用盡了,這裏還有一位陳蓮河先生,本領比我高。我推薦他來看一看,我可以寫一封信。」如此最起碼能證明其目的是治病救人,且誠實熱情,頗負責任。

至於魯迅多次強調「1元4角」的診金太過昂貴,但此乃姚仙芝向來的出診費用,如此説明其收費明碼標價,且一視同仁。如此就難以指責,充其量只能說姚未有酌情減免。但家庭貧困,看病無錢,也不能由此洩憤,將中醫視為騙子。

那接手的中醫何廉臣(魯迅說的「陳蓮河」)又是何背景呢?

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中醫,更是近代中醫改革風潮中的先驅者。在西化浪潮中,他致力整理國故,更飽沃新知,博覽西醫著作,試圖中西匯通,是一位新舊交替時代的開明人物,故此與曹炳璋、裘慶元並稱民國「整理古籍、保存國粹」的三大代表人物。

近代名醫何廉臣與再版著作。(網絡圖片)

從以上資料所知,何廉臣不但聲望極高,且思想開通,融匯中西,是中醫界極少數的開明人物。那這位開明型的名醫,是如何替魯迅之父看病呢?

作為享負盛名的名醫,為家道中落,幾近一貧如洗的魯迅父親看病,這已是難得,且「看了一百多天」。而根據魯迅的回憶,何廉臣每次開方後,都會「懇切詳細地給我們説明」。

由於魯迅之父所患乃是難治絕症,何廉臣為其看病,很可能是因同行推薦,不過是盡力延緩性命。前後兩個醫生,從1893年開始治病,到1896年去世,能夠讓周伯宜活4年,有可能已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

至於令魯迅最為耿耿於懷的,就是當父親之病不見轉好,何廉臣的話語──「我想,可以請人看一看,可有什麼冤愆……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自然,這也許是前世的事……」

這句話可以有多種詮釋,可以是對病人家屬的安慰,也可以是世故醫生的托辭。如果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將醫療責任歸於上天及命運,是明清時期常用的醫學解釋,涉及複雜的醫患關係,在此不贅。但光憑此話,並不能將之輕易與騙子掛鈎。

實際上,魯迅的批判並未令何廉臣銷聲匿跡,何氏早為中醫學界所接納,魯迅巨大的號召力並也沒有令時人失去判斷準繩。

至情去世,家人肯定悲働傷痛,花錢後並無療效,也是心痛,但是如果因此歸罪醫生,視之庸醫,甚至將傷痛變為怨恨,否定整個醫學體系,那就過於武斷。如果要歸咎時代背景,那傳統中醫倒成了稻草人謬誤下的犧牲品,頗為倒霉。

我們該如何定義中醫?

魯迅對於中醫的誤解,固然受時代思潮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於中醫的定義有所偏差,將邊緣當作核心,只重「方藥」,忽視「理法」,犯了本末倒置的認知錯誤。

有意思的是,無論在反對或支持中醫的論述中,如此思路相當常見。這裏包括民國時期余雲岫的「廢醫存藥論」,建國後錢學森的「科學改造中醫論」,以及60年代開始的活血化瘀研究,將丹參視為心血管疾病萬靈藥的中醫科研大潮;當然也包括近年因板藍根或某類方劑可以抗病毒,所以就可以廣泛用於各類疫情的元素論。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板藍根。(Shutterstock)

如斯思維,其實與魯迅視為臨床寶典的《驗方新編》思路接近,不用中醫理論,不用思辨方法,無視整體觀和辯證論治,更無需望聞問切。

與魯迅不同的是,這些聲音大部分來自支持中醫的力量,卻同樣犯了方向性錯誤。這種錯誤的原因在於這類群體有意或無意的「不理解」或「不用理解」中醫的本質及核心。他們都根據自身不同需要,來為中醫重新定義。中醫成了可以任意定義的混沌。

相比起魯迅反對中醫,這類力量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肯定大得多。

為何出現如此現象?這就很可能超越了中醫學術討論的領域,而是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財務學的研究範圍了。

魯迅與中醫 2-2

更多精采文章

  • 反對中醫,底蘊何在?──從《驗方新編》看魯迅的中醫認知反對中醫,底蘊何在?──從《驗方新編》看魯迅的中醫認知
  • 民國大家的為父之道民國大家的為父之道
  • 粵語解密:口乖、犯、正斗粵語解密:口乖、犯、正斗
  • 孔家店魯酒與醬油孔家店魯酒與醬油
  • 中國人的醜陋中國人的醜陋

  • 反對中醫,底蘊何在?──從《驗方新編》看魯迅的中醫認知
  • 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
  • 針灸與氣功可治咳喘

施林海

香港註冊中醫師,從事中醫藥行業,師從歐陽衛權教授和李賽美教授,近年參與李賽美教授主編之《名師經方講錄》系列叢書,擔任副主編。平素醉心攝影、盆景、奇石及舊物收藏,篤信文化和藝術能夠豐富人生。 聯繫電郵:[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
標籤: 何廉臣姚仙芝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肝病陳蓮河魯迅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周庭宣布「棄保潛逃」,特區政府矢言全力追捕。(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李家超勸周庭自首 否則只有終生逃亡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2-05
于君教授給人感覺親切感十足。
灼見專訪

專訪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2-05
黎海寧出身藝術世家,成長於香港。(灼見名家製圖)
字旅相逢

舞、舞、舞,永無休止!──編舞家黎海寧專訪

作者: 馮珍今
2023-12-04
李家超說,香港保持多方面優勢,港人不應該「唱衰」自己或自我「柴台」。(香港經濟峰會2024圖片)
灼見報道

李家超:本港經濟穩步前進 港人不應妄自菲薄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2-04
余偉文提到,金管局將於未來數年持續在內地機遇、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領域深耕工作。(香港經濟峰會2024圖片)
灼見報道

余偉文:跨境理財通優化後 南北向通發展空間料大大提升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2-04

影片

  • 郭少棠教授:被綁架的家園?以巴戰爭的歷史啟示 於無聲處聽驚雷:巴勒斯坦的悲歌
  • 嚴浩x吳文華:哪些天然食品可以打掃血管?怎樣嚴選健康糖、油及可可?
  • 張翠容:以巴衝突的第二戰線:真主黨成伊朗馬前卒?中東地緣格局如何重新洗牌?
  • 蔣匡文博士:中美貿易戰對中港經濟損害有多大?東方崛起 中國哪些實力已經超越美歐?
  • 陳文鴻教授:休戰之後 以色列會與敵人上談判桌嗎?猶太人駕馭歐美政府會出現什麼政治危機?
  • 關品方:以色列暗藏核武 正部署殲滅巴勒斯坦?英美航武戒備 欲震懾中東國家?
  • 楊詠盈主任x鄭家寶校長:怎樣透過故事繪本創意教小學數學?用什麼方法照顧不同程度學生需要?
  • 郭少棠教授:以巴戰爭的主要根源是什麼?通古今之變:還歷史一個公道
  • 陳文鴻教授:國際社會如何制止以色列種族滅絕暴行?美國重返中東戰略被打亂 將怎樣撥亂反正?
  • 林毅夫教授:中國高速經濟增長還可以持續多久?有什麼超越發達國家的優勢與挑戰?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陳文鴻教授:休戰之後 以色列會與敵人上談判桌嗎?猶太人駕馭歐美政府會出現什麼政治危機?陳文鴻教授:休戰之後 以色列會與敵人上談判桌嗎?猶太人駕馭歐美政府會出現什麼政治危機? 本社編輯部
  • 善惡分明?善惡分明? 常霖法師
  • 不要再叫Da Vinci,應該叫Leonardo呢!不要再叫Da Vinci,應該叫Leonardo呢! 鮑慧兒
  • ESG神話與優化不同持份者的可持續價值 ESG Myths and Optimising Sustainable Values for Different StakeholdersESG神話與優化不同持份者的可持續價值 ESG Myths and Optimising… 何順文
  • 何文匯談《論語》的智慧與我思何文匯談《論語》的智慧與我思 陳家偉
  • 荒誕過後的深層反思──介紹王卓祺、梁韋諾、楊云《從修例風波到反中動亂──利維坦缺位下的荒誕劇》荒誕過後的深層反思──介紹王卓祺、梁韋諾、楊云《從修例風波到反中動亂──利維坦缺位下的荒誕劇》 施林海
  • 我們離「金融中心遺址」有多遠?我們離「金融中心遺址」有多遠? 陳景祥
  • 炮循SEN學生融入社會服務 努力成為「樂齡生力軍」炮循SEN學生融入社會服務 努力成為「樂齡生力軍」 張灼祥
  • 2023年中國發功美國失守2023年中國發功美國失守 張建雄
  • 從能源三難悖論看兩電協議修訂從能源三難悖論看兩電協議修訂 梁天卓
  • 青春的交集青春的交集 謝祖墀
  • 遊弋中原大地記遊弋中原大地記 廖書蘭
  • 專訪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專訪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本社編輯部
  • 熱愛香港文化的「南洋孖寶」熱愛香港文化的「南洋孖寶」 鄭明仁
  • 基辛格逝世享嵩壽100歲 促成中美建交最為人樂道基辛格逝世享嵩壽100歲 促成中美建交最為人樂道 本社編輯部
  • 舞、舞、舞,永無休止!──編舞家黎海寧專訪舞、舞、舞,永無休止!──編舞家黎海寧專訪 馮珍今
  • APEC遠勝IPEF的因由APEC遠勝IPEF的因由 張建雄
  • 粵劇承傳與青年粵劇承傳與青年 劉銳紹
  • 蔣匡文博士:中美貿易戰對中港經濟損害有多大?東方崛起 中國哪些實力已經超越美歐?蔣匡文博士:中美貿易戰對中港經濟損害有多大?東方崛起 中國哪些實力已經超越美歐? 本社編輯部
  • 甴曱的粵語故事甴曱的粵語故事 黃氏

推薦作家

  • 何志平
  • 陳家偉
  • 張樹槐
  • 陳婉瑩
  • 曹啟樂
  • 潘樂德
  • 沈言
  • 龐驚濤
  • 馮應標
  • 陳玉燕
  • 顏雋
  • 崔少明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