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7月1日公布2024年授勳及委任太平紳士名單,香港珠海學院校董會副主席李焯芬教授和林樹哲先生獲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的大紫荊星章、香港珠海學院校董黃永耀先生之尊翁黃志祥先生及學院支持者陳守仁博士、陳清泉教授亦同獲金紫荊星章殊榮。
齊心祝賀 學習典範
李焯芬教授是著名岩土工程和水利專家,曾參與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亦是香港高等教育界傑出領袖。李教授熱愛中國文化,自2003年起擔任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並曾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副主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積極推廣中華文化傳承,並投入保護文化遺產工作,同時亦就西九文化區的總體發展及重點設施規劃提供重要建議,特區政府鑑於李教授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貢獻殊深,故頒授大紫荊星章,以資表揚。
林樹哲先生多年來領導多個宗親組織及同鄉會,致力促進在港福建同鄉的團結和福祉,以及增強海內外福建人的凝聚力,是一位傑出的社區領袖。他以身作則,熱心投入社區工作,並鼓勵鄉親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大力支持香港和內地的慈善事業和教育機構。新冠疫情期間,並捐助工會紓困基金,為失業人士提供經濟援助。特區政府為表揚林先生長期竭誠服務社會,惠澤社群,貢獻殊偉,特頒授大紫荊星章。
上述授勳賢達不僅貢獻香港甚深,同時也為香港珠海學院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助力,香港珠海學院特別舉辦「恭賀2024榮譽授勳校董及支持賢達祝賀會」,感謝他們對學院的付出。香港珠海學院署理校長張珍女士在致詞時表示,「學院同仁將以授勳校董和支持賢達為學習典範,繼續群策群力,發揮一貫的團隊精神,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為造福社會、貢獻香港、回饋國家而努力。」
香港珠海學院校董及校務委員會主席徐立之教授,以視頻方式致以誠摯祝賀,他表示,他與李焯芬教授相識逾40載,李教授是著名岩土及水利專家,對香港斜坡維修及保育貢獻重大,在香港文化遺產上亦付出大量心力,能榮獲大紫荊勳章,誠乃實至名歸。校董會主席林廣兆先生及署理校長張珍女士並致送字匾及紀念品予李焯芬教授。
躬逢其會 甘為人梯
李焯芬教授三度獲頒紫荊星章(2005年獲頒銀紫荊星章、2013年獲頒金紫荊星章),他以佛偈「慚愧感恩大願心」形容授勳感受,他說感到慚愧是因為其實身邊很多朋友對社會的付出並不比他少,獲獎的卻是他,實在愧不敢當。回望過去,尤其國家改革開放初期,正需要將外面的技術與經驗引入中國之時,他很慶幸正逢其時,能因科研工作者、教師的身份,對香港斜坡的岩土工程和水利,以及培育「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下一代,在國家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做出小小貢獻,他覺得非常感恩。
李教授1970年獲港大理學工程碩士學位後負笈加拿大,其後獲得岩土工程博士學位,至1994年回母校香港大學任教,其後擔任系主任、副校長,之後出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珠海學院校監、校長,對香港高等教育貢獻良多。
他認為,過去幾十年是香港高等教育高速發展時期,他回憶,「60年代末期,我在港大求學時,香港中文大學剛剛成立,當時的大學生人數大約2、3千人,時至今日,香港已有政府資助8大院校及其他非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院,包含副學士學生人數相信已超過20萬。但這並非香港獨有的現象,內地的大學幾十年來亦突飛猛進,每年均有過千萬的大學畢業生。大學教育早已由小眾的菁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
90年代他從加拿大回到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受政府委託協助解決山泥傾瀉問題,「70年代以前慣用水泥固坡,將雨水與泥地隔開,這方法基本上有效,但不美觀。我們經過兩、三年的研究與實地試驗,首創以泥釘的方式進行固坡,採用鋼筋固網的方式穩定土質,再在上面種草、種樹進行綠化,也同時解決了山坡地美化問題。」
如今泥釘已成為本港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中常見的強化泥土技術,利用泥土和泥釘之間的磨擦力,及泥釘頭與泥土間的反應力,啟動泥釘鋼筋的拉力,從而提高斜坡穩定性,降低發生山泥傾瀉的機會。「政府自從在山坡地採用泥釘固坡後,香港就很少聽到因山泥傾瀉發生人命傷亡的事件了。港大也因此培育出上千位土木工程師,這也是我前面所說,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大興土木建造高鐵、高速公路、電廠….等基礎設施,以貴州為例,便建了3萬多條大橋、1萬5千個隧道,從過去「地無三里平」變成今日交通便捷暢順的省份。在國家高速發展的時期,需要大量土木工程人才以配合國家發展所需,大專院校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李教授認為他有機會盡自己綿薄之力為國家培育所需人才,感到非常慶幸與感恩。
助學西南 建造希望
70年代他在加拿大留學及生活期間,曾積極參與當地老人院及開辦中文學校教育華僑子弟中文等義務工作。90年代回到香港後,又幫助中國西部貧困地區助學工作,甚至影響了徐立之教授也共同參與了這些義務工作。「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周都有一兩日返到內地,參與包括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四川西南部雅礱江下游的二灘水電站工程等。」
其中,雅礱江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南麓,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流域橫跨四川、青海、雲南三省,是藏、漢、彝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當時由於常去這些地區,久而久之,我發現村子裏怎麼常有彞族兒童遊蕩?深入了解後才知道,當地由於貧困加上毒品問題,致使孤兒失學問題嚴重,於是聯繫了涼山民族師範學校、西昌學院等這些地區大專院校畢業生到西南貧困山區支教,逐步改善當地兒童的學習環境。」
「同時,也成立獎助學金,幫助西南地區貧困的中學生有入讀大學的機會,每年幫助2、3千名中學生入讀大學,20多年下來已有數萬名學生受惠。」隨着國家經濟迅速發展,時至今日,當年貧困的西南山區已不可同日而語,李教授語帶欣慰地說,「現在有時會收到那邊學生來信,由於現在已有國家資助,他們已不再需要助學金,請我們將獎助學金轉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2015年李教授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一職退休,同年他與徐立之教授應香港珠海學院校董會永遠榮譽主席江可伯老先生之請分別接任珠海學院校監及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2018年又接任珠海學院臨時校長,隨後出任校長,直至2022年10月卸任。他回憶,當年珠海學院本科生已逐年下降,因此建議多開辦碩士課程,時至今日,香港珠海學院已有16個分屬文學與社會科學院、商學院及理工學院不同學科的修課式碩士生課程,提供本科生持續進修的機會。
熱愛文化 重視傳承
此次獲頒特區政府大紫荊星章原因之一,除李教授是著名岩土工程和水利專家外,更因其熱愛中國文化,積極推廣中華文化傳承,並投入保護文化遺產工作。現在同時擔任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及國民教育委員會副主席等多項職務的李教授,小學至大學都在香港接受教育,他說,「我讀書的年代,香港90%以上中小學都重視英文輕忽中文,修讀中國歷史的比例大約只有5%,許多人的中國地理知識甚至來自金庸小說,現在聽起來好笑,但卻是事實。」
他不無感概地說,「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山川,如何能夠培養家國情懷、愛國情操?」曾在加拿大大學教過中國文化的他憶述,「當地大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民族,各自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我記得當時每年都會舉辦多元文化節,讓同學用各種方式介紹自己的民族、文化、藝術、飲食…..讓其他人認識自己的國家或民族。香港由於歷史原因,過去不是很重視文化歷史傳承,希望政府及民間未來可以多推動歷史文化教育,但這不是喊幾句口號就可以做到的,要用多種方式讓年輕一代更了解自己的國家,這才是培養家國情懷的基礎。」他說。
(智珠驪探系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