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想不想訪問台灣?很想。作為幾十年反華議員,早在1991年佩洛西擔任眾議院議員時,已曾在北京因為拉橫幅抗議而導致被驅逐出境,同時卻也聲名大噪。這幾年中美陷入對峙局面,民主黨人雖少出惡言,但意識形態趨向極端,佩洛西更是變本加厲,經常接待台港的反華分子,這次再企圖利用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訪問,來高調結束自己的議長,甚至同時是議員的生涯。
佩洛西「冒險」 測試北京底線
不幸地,佩洛西上位就是靠這種抗爭型的定位,將內部矛盾轉移成為國際問題是她的強項。就算在極為不利、傳媒質疑下,佩洛西仍然準備訪問台灣,她要在權位最高的一刻,寫下深刻的政治印記。所以,對她來説唯一不去台灣的理由,並不是黨友和國民的反對,而是視為敵人的共和黨金里奇早在1997年以眾議院議長身分訪問台灣,失去了具記念價值的「第一次」。
然而,跟1997年時任眾議院議長金里奇訪問台灣相比,雖則金里奇同樣指出當時對華表態強硬,抱持反華立埸,更有台海危機,但金訪台前先訪北京,期間道盡了對中國發展的認同,期後更支持李登輝和中國大陸和平統一。皆因當時美國仍以和中國接觸、和平演變為首要政策,金里奇雖是議長,卻代表在野黨,並不能代表當時美國政府的態度,情況和在中美對峙下佩洛西訪台有着巨大差異。
對這些美國政客而言,從言語和外交行動挑釁、侮辱或威脅其他國家,無論是被視有競爭對手的中國,又或是最親蜜盟友的英國,只是一場show,一次例行公事。如果不是被金里奇喝了頭啖湯,佩洛西百分百會去。現在除了考慮一群後輩的的利益,還要冒上公務機被解放軍攔截的尷尬風險,所以佩洛西不敢大張旗鼓公開行程。但會不會在未來幾天竄訪台灣?會。事實上,從美國傳媒在佩洛西初抵新加坡時發出的評論文章,開始將「訪台時間不適合」,轉變成「可以測試中國的底線」,這種變化正在為佩訪台製造輿論空間。
中美態度分歧巨大
從東西方媒體對佩洛西可能訪台的反應,也反映出中美雙方的文化差異。美國媒體評論經常流露出質疑中國重視這些形式的問題,正如美媒普遍以「畢業旅行」來形容佩洛西這次外訪。
而即使相對認同中國,中西兩方學者的態度也十分不同。中國學者會視佩洛西訪台為大事件,因為眾議院議長在美國總統繼任順序中排名第二,對中國人來說政治地位非常高,屬美國第三號人物,其一言一行均有巨大的代表性,訪台也代表了美國的態度。
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政客是「流水」般的,就算佩洛西縱橫政壇40年,這種政治外訪沒有多大影響力。反而近日美軍最高將領正在澳洲悉尼主導,召開由亞太地區26國軍方負責人參加的安全會議,當中會產生真實的軍事威脅,對雙方關係的影響更為巨大。所以這一次中美雙方的博弈,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向不同方向延伸,在態度上有着巨大分歧。
美國軍方反對 擔憂擦槍走火
至於事件的挑釁性(provocative)有多高?雙方看法差異也是很大,最特別的地方是,對形勢判斷最準確的可能是美國軍方,看看事件的發展就明白。今年4月佩洛西原就計劃訪問台灣,結果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告吹。因此,當佩洛西計劃在美國眾議院休會期間出訪亞洲,傳媒就猜測可能會再度計劃訪問台灣。消息傳出後,立即引起中方激烈反應,外交部、國防部、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接連發表聲明,多次向美方表明堅決反對佩洛西訪台。
這時候美國傳媒卻突然充斥着有關中方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猜測,可能因為《環球時報》多次提及使用軍事措施,其中更強調各種軍事手段,包括戰機繞台、伴飛、攔截佩洛西乘坐的軍機、封鎖領空,甚至試射導彈等。最有趣的還是美國網友的回應異常「支持」,也反映出美國人對國會的認受性有多低,佩洛西有多被討厭!
這時候,中方的媒體評論也開始提及中國採取的措施絕不會只是簡單的官方回應,因為這涉及到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安全,這將是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單方面挑起的惡意挑釁中國主權,破壞中美關係和亞太和平穩定,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政治信號。中國的反制需要包含軍事、外交、經濟等層面的綜合行動,其中軍事的回應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對方最要謹慎應對的方式。
起初,美國傳媒對佩洛西訪台還是冷嘲熱諷的,例如《華盛頓郵報》罕見發表批評,稱「目前佩洛西訪問台灣不合時宜」;美國「政治」新聞網稱,佩洛西如今的冒險變本加厲,製造一次可能產生嚴重後果的訪問,行動可能令她聲稱要保衛的台灣人和美國軍人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紐約時報》稱,愈來愈多人覺得中國將採取措施令其「紅線」可信。一些美國專家批評有些人輕視中方在涉台問題上的激烈反應,從而忽略了真正可怕的警告,佩洛西應推遲訪問。
這段時間又正好碰上了中美元首會談。7月28日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其中佩洛西訪台正是重點討論內容。習近平主席重點闡述了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拜登總統則強調了美中合作的重要性,並表示希望保持暢通對話避免誤解誤判,還特別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嘗試為佩洛西訪台降溫。
美國軍方更認為這不是一個好主意,許多官員和擔憂佩洛西訪台可能導致中美擦槍走火。事實上,中國其中一項反擊,就是軍方在附近地區舉行軍事演習。29日,中國在台灣海峽附近、相距100公里的福建省和南海海域進行實彈訓練和軍事演習。與此相反的是美國海軍,列根號航母群上周短暫進入南中國海後,在佩洛西從關島飛往新加坡前就離開南中國海,也變相表達了軍方對事件態度:就算出現軍事對峙,例如戰機攔截,也不希望事件鬧大,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對華政策的複雜性
但是,就在中美元首這次通話的當天,美軍最高將領正在澳洲主導召開亞太地區26國軍方負責人參加的安全會議;針對中國的科技發展的《芯片和科學法案》也剛剛在美國參議院通過,這都是華盛頓在安全和經濟上遏制中國的重大舉措。
這些行動共同説明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複雜性,要借中國來作為目標,從而達到:
1. 擴大中國作為對手,特別是軍事對手,好讓美國説服人民繼續投入並加大軍事開支;
2. 繼續壓迫中國,最好是在合適時間迫使中國以武力統一台灣,而美國又可以採取應對俄烏衝突的相同手段,對中國發起制裁,並迫使盟友,特別是歐洲加入制裁中國,阻撓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
3. 歐盟國家因為制裁俄羅斯已經遍體鱗傷之際,如再加上要制裁中國,徹底斬斷歐洲的經濟命脈,歐盟難逃崩潰瓦解的命運,從此再不可能威脅美國。
更大的風暴仍在繼續醞釀,佩洛西從北京時間7月30日起乘坐專機離開美國,展開對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和日本的訪問,台灣行程在計劃中被列為待定(Tentative)。然而,原先態度謹慎的《紐約時報》,首先提出指佩洛西訪台是測試中國對台底線的好機會。之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在接受CNN採訪時聲稱,「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應該被那種強硬的外交辭令或者那些潛在的行動嚇倒,對於佩洛西議長來說,這是一次重要的行程,我們將盡所能來支持她。」
這種轉變毋疑為佩訪台做好鋪排,然而,中國這次也是「有備而戰」。最近幾天,解放軍戰機已經在台海上空布下天羅地網,也在恭候議長光臨,儘管未至於擦槍,走火機會極低,但是期間的行程安排也是中美之間的一次無聲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