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和手部關節出現痛症時,手指末端可能因為神經線受壓而出現麻痺。這些神經線由神經細胞(或稱神經元)組成,是血管以外另一個龐大的人體網絡,本文便帶大家來認識一下這個系統的知識和病症。
中樞神經系統是人體的CEO
人腦的複雜程度至今仍超越醫學所能想像的,至少包含了1000億個神經元,肩負分析、決策和記憶等工作。脊髓由腦部向下延伸,負責將腦部的訊息和指令由上而下,透過兩旁分枝出來的脊神經傳送出去。脊椎是由強硬的脊椎骨和富彈性的椎間盤包裹和保護着脊髓,同時也支撐了整個上身的結構,這就是我們俗語所說的「大陣」。
大陣兩旁有合共31對屬於頸、胸、腰、骶、尾的脊神經,加上由顱底伸出負責傳達感官信息的12對顱神經,便組成「周邊神經系統」的一部分。這些感官神經我們都是耳熟能詳,因為它們包括了嗅覺、視覺、三叉神經和前庭神經系統。有別於脊神經,它們直接由腦幹伸出,並集中伸展至頭和頸部。
周邊神經系統可以簡單定義為中樞神經以外的所有神經元組織,當中包括一些感覺神經元能夠收集體對外界感覺得來的資訊;軀體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則傳遞腦部訊息和命令,有受意志控制的,也有自主刺激和抑制肌肉活動。
脊髓受傷如火車路軌斷裂
當出現疾病、病毒感染或意外受傷損害了神經系統,自然地影響到這些神經元的傳送功能,身體的活動和感覺便會出現問題,兩組神經系統受損的原因和病徵並不一樣。中樞神經有脊椎和三層腦脊膜保護,基本上不容易受損,但當大陣因受外力所傷突破了脊椎防護,內部組織受影響,就會變成脊髓損傷。
指令發送過程好像單軌電車,沿脊髓直線傳遞,傷及的部分愈接近腦部,能往下送出的訊息便愈少,所以傷及脊椎的位置不同,會出現不同症狀。脊神經可以簡單分為幾個段節,包括頸段、胸段、腰段及骶段。
脊椎骨折的種類和原因
因應受傷原因,如猛烈碰撞、搖晃、高處墮下、槍傷或被尖銳硬物刺穿等,會出現壓迫性、爆裂性、彎曲或脫骱型不同的骨折。其中「脫臼型」最為嚴重,脊椎部分節段移位或變形,造成內在神經受損,也影響了脊椎結構的穩定。
隨着年齡增長,愈趨嚴重的骨質疏鬆大大提高長者骨折的機會,使到做一些日常動作如彎腰、搬物件也有可能使脊骨受損;極端的情況下,連打噴嚏也發生骨折。不過這種情況多只是出現輕微的壓迫性骨折,位置集中在脊骨椎體前半部(近胸和腹那方),很少會傷及脊髓神經,不過移動時仍然很痛。
當骨椎受到突如其來的外力衝擊時,骨裂便會伸延到椎骨後端,甚至一下子爆裂和粉碎。這個多發生在年輕人或運動員身上,因為他們骨質密度高,平時不易損害,但當衝擊力超過臨界點時,受傷程度往往較嚴重。
有兩類骨折常出現於交通意外,包括「彎曲伸展型骨折」和「馬鞭式創傷」。彎曲型骨折多發生在緊急煞車時,腰部猛烈地前後搖晃,使到椎骨中間被扯開成上下兩半;馬鞭式創傷則發生於頸部位置,情況也是類似,身體於煞車或相撞時被安全帶固定,但頭部卻欠缺足夠承托,於空中搖晃擺動,超過了生理上可承受的幅度,頸椎便會受損。雖然不一定會出現骨折,但頸部肌腱和韌帶可能受損,神經根(由脊髓延伸出來的神經元組織)也可能受影響,病徵包括頸痛、視力模糊、暈眩等。
除了椎骨 也會傷到椎弓
最後也談談屬於意外或勞損引致椎弓斷裂的病例個案。「椎弓」是椎骨後方形狀像小背鰭的骨塊,作用像拉鏈一樣,將每節脊椎骨上下連接起來,增架整條脊椎的穩定性。椎弓斷裂是指椎弓最薄也是最脆弱的「椎弓峽」部位置出現裂縫或骨折,病因可以是生理上椎弓峽長得比正常薄弱或年齡漸長骨質疏鬆;也有因為長期勞損使用過度,關節承受不了壓力所致。
運動員、成長期的幼童或青年和從事體力勞動工作者比較容易患上此症。患處多集中於第四及五節腰椎,當椎弓因斷裂而完全脫離所屬椎骨,「拉鏈」鬆脫後下方的脊椎便有機會移位甚至脫離,這個情況便是「脊椎滑脫」。病徵跟一般肌肉拉傷很像,患者第一時間會感到下腰痛,痛楚或會伸延到臀部,肌肉僵硬不能彎腰,有時候走路也困難。如果移位壓到神經根,腳部便會感到麻痺。如果移位壓到中樞神經系統就會引起雙手或雙腳麻痺無力。
投書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