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以任何標準看,香港都是一個十分富裕的城市,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達到破紀錄的1.1萬億元。但即使這個天文數字也不是全部。多年來,政府已經在多種基金中大量注資,若把所有這些都算進財政儲備中,我們將有近2萬億元。
如果還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的龐大資產,這個數字將會倍增至驚人的4萬億元。最新的財政盈餘為1,380億元,遠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前估計。無論如何,我們都是世界各地政府羨慕的對象。
有了這些公共財富,香港700多萬人口應該過着烏托邦式的生活,甚至比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指挪威、瑞典和丹麥等北歐國家)更幸福。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稅率雖高,民眾卻享受着多種政府福利,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然而,真相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人包括香港人。
未雨綢繆?
陳茂波的前任曾俊華,在他任職財政司司長的近十年間,積累了大量盈餘,他自信比別人更了解如何把市民的錢用得其所,麻煩的是,他根本沒有用錢。他為了「未雨綢繆」,積累又積累,直到樹木變成森林遮住視線。經過十年積累,他的「雨天」還未到來,反而是他的守財奴心態令他看不到森林的黑暗。
在庫房水浸的香港,流感季節期間,病人在公立醫院必須等上10小時才能看病。醫生和護士工作過勞,難以應付。醫院過於擠迫,走廊變成臨時病房。政府最近一次決定興建醫院是在2004年,但在將近14年後,天水圍醫院仍然未能充分使用。
約有130萬人生活在官方所定的貧窮線以下,25萬人住在監倉大小的劏房中。輪候公屋大約需時四年。我們有愈來愈多的「N無人士」,因為他們的收入略高於「合資格」水平,因此沒有資格申請公屋或綜援。他們不得不支付高額租金,加上其他生活費用,使得它們比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更窮困。
香港人口急速高齡化,但政府在建設安老院舍方面的紀錄是可恥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提出的藉口是建造安老院舍過程艱巨,需時約10年。中國內地僅用了3年時間就建成了京滬高鐵,要花10年興建安老院舍,只能形容為完全無能!
正當中國自豪地向世界展示其廣闊的高速鐵路網,港鐵的乘客卻要長期忍受經常需要等待五趟列車客滿離站,才能在尖峰時段繁忙的港鐵站上車。大埔巴士車禍共有19人死亡,揭露了巴士公司醜陋的一面──這些巴士公司利潤豐厚,但卻給司機支付微薄的工資。
如果你不知道特區政府在銀行裏有4萬億元,你或許會以為香港是貧窮第三世界城市──窮人多、醫院短缺、生活在劏房的家庭、為了住公屋輪候四年的人,以及安老院舍不足。
我們坐擁大量金錢,卻要忍受第三世界國家同樣面對的問題,這只意味着一件事:即使我們的官員的薪酬褔利僅次於新加坡,是世界第二高,我們的政府是無能的。新加坡的儲備比我們少,但人家不用面對困擾我們的問題。
曾俊華在財政司司長任內,從來沒有說明他的「雨天」是何所指,但無論如何,「雨天」從未到來,因為他從未花費過攢下的數十億元。然而,事實是,普羅大眾很久以前就知道香港開始下大雨,曾俊華卻從來不知道,因為他根本完全「離地」。
他毋須等待十個小時去看醫生,政府官員在公立醫院有一條快車道;他住在財政司司長的官邸,而不是劏房;他不必費心在安老院找容身之地。不僅是曾俊華。我們所有的立法會議員都不必淋雨,因為雨水都潑在普羅大眾身上。如果你無法感受別人的痛苦,你怎能為民眾作出決定?
歷任財爺 照本宣科
即使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承諾政府推行以民為本的新風,但在曾俊華與其繼任者陳茂波的思考中,永遠不會出現激進的哲學性轉變。原因很簡單,政府官員的決策過程依然困於過去的經驗。
只要看看財政預算案的寫法就知道,回歸20多年後,演講的風格,語調和格式,從殖民時代就沒有改變過。來自不同局和部門的政務主任編寫了部分演講稿,然後匯編成文本。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演講完全沒有觀點。無論是曾蔭權、唐英年、曾俊華還是陳茂波,都只是照本宣科。
基於來自公眾和政黨要求花費鉅額財政盈餘的巨大壓力,陳茂波的財政預算案昨天有點偏離曾俊華的老一套,但從根本上來說並不進取。他給中產和基層分別公布了慷慨的退稅和新舊救濟措施,他花錢改善醫療保健,並投資包括資訊科技範疇在內的特定行業,使其更具競爭力。
陳茂波未雨綢繆的儲蓄版本是投資未來,投資於提升服務業和支柱產業的優勢,以緩解經濟困難時期可能的打擊。這只是他為「下雨天」儲蓄的一部分,但他仍然堅持通過在銀行存款的方式未雨綢繆的老一套。
他需要凝聚膽量以打破曾俊華過去的預算方式,思考香港必須在不確定的「下雨天」中,為龐大的儲備鬆綁。他願意將政府支出增加到本地生產總值的20%以上,是一個好的開始,儘管將其增加到21%左右只是一小步。他決定花費40%而不是30%的預算盈餘,給市民帶來好處,是背離過去。但他仍需勇於接受有足夠的錢,可以花費更多來改善市民的生活,相信在未來的困難時期,仍可剩下足夠的錢。畢竟,這是市民的錢。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