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媒廣泛報道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就中小學課程進行全面檢討的消息,當中涉及不少未經證實的改革內容,但已引起社會各界熱烈討論,爭議焦點之一正是新高中學制下的通識科應如何改革?其實爭議點有幾個,第一是通識應否列為必修的核心科目,第二是通識的教學內容應如何合併和刪減,第三是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應否容許自選參與,甚至將它取消。
當然,通識教育科有其一定地位,無論從課程架構、教學理念、學習成果等角度看,都應該是新高中學制中重要一環。然而,它要作出大幅度改革,又是合情合理。不過,作為一個通識科老師,總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物有所值」,課程可以說是一點也不能少,而任何考評的改革都會帶來不安感,所以抗拒大幅度改革。正如其他科目,例如有傳言中文科會取消一些分卷,也會有老師即時反對。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以為每一科的教學、當中每一個的內容或評核方法,其出現和制訂自必有其原因,前線教師不想改變似乎是理所當然。不過,當前的問題是,各個科目的內容繁多,再加上四個核心科目的考核,相當數量科目又要做校本評核,再加上通識的獨立專題探究,學生已疲於奔命。因此,只從個別科目的微觀角度看,當然有人認為不應刪減任何內容;但從整個新高中學制來看,如果各科都一成不變,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傷害莘莘學子。
現時學生的學習負擔實在不輕
眾所周知,現時選讀三個選修科的學生比率拾級而下。即使是第一組別學生(佔學生人數三分之一),也只有一半修讀三科。再者,從大量退修的現象可見,現時學生的學習負擔實在不輕,課程設計問題實在不少。值得注意的是,據教育局統計,報考一科甚或沒有報考任何選修科的學生竟然高達一成三。由於選修科目愈來愈少,新一代的知識面日趨狹窄,科目之間的相互配合隨之瓦解,對教育素質影響深遠。新高中下M1和M2修讀的學生只有一成多。至於傳統理科的物理和化學,其會考的選修率達四成,高考也有三成半,但新高中下只有兩成多。要言之,現時新高中學生只修讀一至兩個選修科,比昔日會考平均修讀四個以上,以及高考平均修讀三個選修科,都有極大差距,實在有需要改革。
因此,如果同時削減四個核心科目的內容或簡化考核項目,令學生有空間多讀選修科,為能力不足的學生可以減壓,實在合情合理。以通識教育科為例,通識科設有六大單元,內容繁多,根本無法教完,同工又怎有時間為同學建構知識呢?現時學生水平參差,不少語文能力欠佳,對知識和時事認知不足,教師只能利用作答框架或將課題淺化。再者,公開試題目以寫作考核為主,部分老師為協助學生升學,集中訓練學生寫作能力,令通識科走樣變形,非驢非馬。因此,要徹底解決問題,通識考評與課程須大刀闊斧改革,否則一切教育理想只屬紙上談兵。
至於將獨立專題探究(IES)列為非必定項目,容許學生自決參與,其文憑試成績最高可達第四級,這也是可以探討的方向。有人認為獨立專題探究訓練學生自主學習,不能取消。然而,專題研習或自主學習議題的教學模式當然是好,但為什麼不能以一般校內活動和課堂教學進行呢?將獨立專題探究和校本評核結合,佔公開試成績20%,其惡果就是變成考試導向,與原有課程設計背道而馳。大家只要看看非文字探究的研習模式幾乎無學生選擇,而文字模式的報告走向格式化,千篇一律,就知道相當部分學校和學生為了取得高分,不惜放棄通識科應有的理念,限制學生自主和自由的空間,嚴重的甚至連題目也有規限,撰寫格式亦有「框架」作為指引。關鍵是考評局以公開試成績調整校本的分數,而學生的報告要再由「專家」評分的做法,破壞「校本」的理念,令學校步步為營,務必依從最安全的格式去進行本來應該是百花齊放的通識研習,實在悲哀。
在工作量方面,就筆者的觀察,雖然教育局已提出精簡獨立專題探究的工作,考評局也在減省過程習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不少學校未有完全執行相關政策,依舊為同學安排大量過程習作,師生工作量都沒有顯著減輕。因此,從整個新高中學制而言,現時學生學習壓力沉重,實有必要為同學減輕負擔,並釋放空間,通識科要進行改革,筆者認為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