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2年8月向政府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提交中藥產業發展報告,部分建議獲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內予以回應,如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優化中醫藥發展基金、與大灣區加強協作,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接續於10月28日主辦「粵港澳大灣區中藥協作研討會」,邀請藥材批發、中藥藥劑、中成藥生產等不同中藥行業資深業界人士就中藥發展作進一步討論。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視像發言表示,中醫為重要醫療體系一部分,有關討論會成為該局籌劃中醫藥發展藍圖時的重要參考。
設立專員主力在推動產業發展
為加強專業及政策層面的統籌及制訂整體發展藍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將籌設中藥發展專員一職,就各類政策範疇設立專員是政府一貫做法,不過與會中醫藥界人士有不同意見。有與會者認為,將專員置於醫療衞生框架內,是矮化其職能及視野,目標自然而然以醫療衞生為導向,而非發展中醫藥產業,那與現時政府的中醫藥政策分別不大,若專員未能從把中醫藥業發展為香港支柱產業的高度或視野出發,所能發揮的作用將變得甚為有限。
另外,亦有與會者認為政府不另設中藥發展局乃避免架床叠屋,再者現時已有多個部門共同管理中醫藥業,故此關鍵並非設局或專員,而是如何就專員職能作出較好規劃,讓其好好發揮功能。
挑選具中西醫學專業者出任專員
對於專員的條件,與會者認為具備中醫藥背景為基本條件,但同時要了解香港中醫藥市場,更要掌握內地中醫藥市場發展,並聯繫國際中醫藥市場,才能全方位發展中醫藥產業。有趣的是,當大家開列多項條件後也不禁補回一句,何處尋覓具備以上各項條件的人才?這大有政府將石頭砸向自家腳眼的感覺。
的而且確,回歸以來政府投放大量資源發展中醫藥產業,包括在各大專院培訓中醫及中藥人才;可是有別於其他界別,中藥本身和中醫藥界別頗為複雜,就以中醫為例,現時全港僅1.2萬註冊中醫及表列中醫,卻有多達70個相關組織,不同組織的利益及所關注各異,難以統合,莫說要從中找一個服眾的專員!我們也為政府捏一把汗,北望神州或為出路,但這只應作暫時性,長遠是培訓香港人才,政府需要加把勁。
西醫課程加入中醫藥訓練
儘管有好的領導,也要有好的管治理念,與會者指政府以西醫或接受化學訓練人士掌管中醫藥業界甚為不妥,中西醫藥建基的醫藥原理南轅北轍,以西藥標準為中藥註冊的依據,無疑令中藥難以註冊,成為發展中醫藥的絆腳石。有建議認為中西醫協作口號叫了多時仍未見成效,何不在西醫課程中加入中醫藥訓練,並讓西醫開列中藥處方,更好發展中藥。此建議甚有趣,不過中醫界別是否認同又是另一問題。
香港製造的中成藥頗具口碑,但銷量未如理想,業界認為既然香港製造中成藥享有香港品牌優勢,政府不能僅靠自由買賣,這大可牽頭借用18區中醫診所為推動平台,中醫師在開列處方時不一定局限在中藥顆粒,而是包括中成藥。在地區層面推動中成藥使用,有助鼓勵市民用藥,這當然還需加強宣傳及公眾教育,讓市民更好認識中成藥。
一直以來香港也是國際貿易交易平台,自2000年後來自東南亞和日本等境外中藥參展商均樂於參與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在港舉辦的一年一度展覽會,展出藥品與各地行家交流,但自從在某次展覽中發現展出假藥,政府因噎廢食於2016年修例限定只有在港註冊藥品才可展示,自此展覽會人氣大減,實屬可惜。有與會業界人士認為,政府實應檢視現有做法,不宜一刀切扼殺中藥業推廣,而在安全及產業發展中取個平衡。
消除港藥進入大灣區障礙
中藥在香港的發展受制之餘,在內地中藥市場銷售也並非易事。雖然廣東省政府簡化香港製造外用藥在大灣區的註冊,但香港製造藥品要通過跨境電商平台如天貓等銷售,在實際運作上有多重關卡。
現時要待內地消費者透過平台購買了藥品後,香港藥商始能向香港海關報關,完成報關才運送藥品往內地倉庫,再在倉庫提取給消費者,過程歷時約兩個月,費時失事。藥本為救急扶危,兩個月有病也變無病,這顯然窒礙中成藥在內地的發展,正如業界所言簡化審批程序,如先把藥品報關並運往內地倉庫儲存,加快送達消費者的時間。
與會業界對政府的中醫藥政策頗有微言,而每當談到有關政策,無不搖頭歎息又或恨鐵不成鋼,這已是近年與業界人士接觸經常見到的畫面,或可作為中藥政策在各個範疇落差的反照。儘管如此,業界人士仍然不厭其煩表達意見,正是對專業的執著,而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內對中醫藥發展亦着墨不少,反映雙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去,寄望中醫藥業在這股新動力帶領下能走上更寬廣道路。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發展中醫藥為支柱產業系列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