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漫畫復漫畫

漫畫復漫畫

《老夫子》連環畫感覺極有趣味,社會形形式式的寫照,彷彿就在周邊,逼真的美善薰習,幽默中發人省思。

益行 作者: 益行
2021-05-01
益行游藝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中華英雄晁說之漫畫王澤老夫子
個人覺得王家禧(王澤)的港版《老夫子》,可以算是「借屍還魂」!(灼見名家製圖)
個人覺得王家禧(王澤)的港版《老夫子》,可以算是「借屍還魂」!(灼見名家製圖)
0
SHARES
1.2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在《詞源》、《漢語大辭典》中,「漫畫」是鳥的名稱,想必有些讀者不一定知悉。此鳥即是琵鷺,在生物學分類屬涉禽。

戲謔琵鷺  金農自謙

古人為何給此水鳥冠名「漫畫」呢?這是出自宋人晁說之的詩詞:「漫畫復漫畫,河尾沙軟喙一尺,天生剛啄不解禿,倦魚薄淺幸有得。謀拙力百費,何處有金翅 ⋯⋯」其詩之意思是一尺長的嘴像枝筆,在淺灘軟沙間畫來畫去,不怕把嘴磨禿,才捉到游倦的小魚,為尋食費盡全力,缺雙金翅可飛巡。

「漫」字面上表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琵鷺覓食的模樣,似在隨意地塗畫,古人把「漫」和「畫」兩字,組成「漫畫」一詞,戲謔性的比喻,給了琵鷺這個諢名,因而從北宋時起即鳥名。這是「漫畫」的典故。這水鳥諢名又飄到日本,但我國和日本史冊內依舊是鳥名。

直至清代畫家金農(楊州八怪之一)《冬心先生雜畫題記》中「⋯⋯今追憶昔游風景,漫畫小幅並錄前詩」;「⋯⋯漫畫折枝數顆,何異乎望梅止渴也。」金農自謙作品是隨意塗鴉,首次把「漫畫」這詞用在繪畫上。日本畫家們和金農遙相呼應,從江戶時代漸漸脫下鳥的羽衣,回歸隨筆而畫的本義。明治維新為普及市民文化,包容各種簡筆誇張一目了然的畫風,敲響了漫畫的前奏曲。

葉淺予的王先生。
《王先生與小陳》其中一個故事。

子愷創世  王澤承之

隨着文明開化的潮流,印刷技術的進步,出版業和新聞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1902年,日本《時事新報》創辦了周末版的漫畫專刊,「漫畫」由鳥名華麗轉身,攅足人氣的現代性畫種:「漫畫」橫空出世。

中國古代繪畫中沒有漫畫類目,是陳師曾(陳衡恪,史學家陳寅恪兄長)把現代漫畫的概念從日本引入,從此漫畫一詞又回到了母體。1904年,上海報章上「時事漫畫」欄目亮相。1925年,「子愷漫畫」問世。眾所皆知豐子愷是中國漫畫第一人,卻忽略了陳師曾的章節。在抗戰時期,上海漫畫家們以筆作刀槍,投入救亡宣傳戰線,伸張正義、鞭撻邪惡。

筆者小時候喜歡看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葉淺予的《王先生與小陳》、梁白波的《蜜蜂小姐》。幼齡階段還不太理解,只覺連環漫畫中的人好滑䅲。來港後去髮型屋洗頭,有各類雜誌、連環漫畫、報紙供客人消遣。看到《老夫子》連環畫感覺極有趣味,社會形形式式的寫照,彷彿就在周邊,逼真的美善薰習,幽默中發人省思。

街頭巷尾均知《老夫子》是本港漫畫家王澤的作品。王澤,原名王家禧(1923-2017),生於天津,1944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西方藝術系,內地時在天津任職美術工作。1956年移居香港。曾在天主教會繪聖經及兼辦教會《樂峰報》的編繪。業餘時從事漫畫創作,用幾個不同筆名在報章雜誌發表。最出色的作品《老夫子》用他長子王澤的姓名為筆名。20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加州,2017年逝於大洋彼岸。

《老夫子》由「秦先生」率先登場,一炮而紅!角色以不同身份出現,例如乞丐、政客、演員、甚至古人俠客、神仙、外星人、吸血鬼⋯⋯畫中人物個性似曾相識,內容反映社會倫理、自殺、貧窮、盜竊、黑幫;1997香港主權回歸前,部分香港人的心理寫照,形象簡練生動,畫面風趣幽默,視覺滲透力極強,通俗的四字成語:「惡有惡報」、「原來如此」、「耐人尋味」、「自討苦吃」、「各有千秋」等 ,不需啃文嚼字易於閱讀,老少咸宜深受大眾喜愛,因此風靡全球華人社區,陪伴了幾代讀者。王家禧安享93歲耆壽。

 

1 of 4
- +

1. 朋弟《上海現形記》

2. 朋弟筆下的「老夫子」與「老白薯」。

3. 朋弟舊作。

4. 今昔老夫子造型。

被指抄襲  民國朋弟

人生通常沒有完美,2001年內地的文化名人馮驥才指證王澤的漫畫,抄襲中國已故漫畫家朋弟,緊接着最早搜集民國老雜誌的收藏家、評論家謝其章和姜德明、漫畫家黃冠廉、吳新雲等紛紛出來指責王家禧,聚焦在圖譜形象塑造上。沸沸揚揚引起廣泛關注!

已故的民國漫畫家朋弟,原名馮隸(1907-1983),又名馮止堂,生於四川成都,祖籍北京通縣,1931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來他在天津生活,曾創作《老夫子》、《老白薯》、《阿麼林》、《上海現形記》等漫畫!北京、天津紅極一時,解放後不再繼續漫畫生涯。由於筆者成長在江南,只熟悉上海的幾位漫畫家,對於馮隸或筆名(朋弟)一無所知。軒然大波泛起寂寂的痕跡,原來漫畫界曾經有位高手──朋弟!

對比港版《老夫子》和三四十年代的《老夫子》,並於網上重溫葉淺予前輩1929年的創作《王先生和小陳》,連載10年紅遍上海灘。與1937年馮隸(朋弟)在天津畫的《老夫子》,兩者造型亦頗為相似。究竟抄襲還是承襲?

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港版《老夫子》、《大蕃薯》無疑王家禧在束髪之年已很仰慕馮隸了,可是新中國成立後,漫畫家馮隸步入中年,他的漫畫不合時宜倉促封筆。王家禧(王澤)壯年來港,圓他少年時對偶像崇拜之夢,把馮隸(朋弟)無法突圍的空間,借鑒了這份資源,這題材重新加工,將老夫子身軀拉長,結合新的環境再次演譯。在異地傳承發揚長達半個世紀,延續出有血有肉新的生命。

如果沒有漫畫復漫畫的精神,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馮隸,有誰會想起為他討回公道呢?個人覺得王家禧(王澤)的港版《老夫子》,可以算是「借屍還魂」!直面社會的短缺和人性的陰暗面,而且很貼本土地氣。所以香港前特首梁振英能發電唁致意悼念!有人說:「不交待創作的來源就等於剽竊!」此話未免有點偏激,任何事不可割離歷史背景。假設當初王家禧(王澤)和盤托出來龍去脈,也許對原創者反而釀成災禍。意識形態是很嚴肅的問題!

「麥兜」一角街知巷聞,甚至在星光大道上也曾有它的雕像。(Wikimedia Commons圖片,攝於2013年)

孜孜不倦  微觀人生

世事浮雲何足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現在不論是前者或後者,豐子愷、葉淺予、張樂平等等前輩,都劃上了生命的句號。生前構建的漫畫故事,依然會留存人間!他們用敏鋭的觸覺,多角度的思考,微觀人生百態,深探箇中奧秘,孜孜不倦地漫畫復漫畫,眾聲喧嘩裏追索點滴。

漫畫隨時代的腳步前行,70年代後,本港流行功夫漫畫,黃玉郎的《小流氓》、上官小寶的《李小龍》武打派登場。80年代初馬榮成寫實風格的《中華英雄》一展新貎!90年代卡通新秀,麥加碧和謝立文脫胎換骨的《麥兜故事》,香港的漫畫動畫史邁向了新的里程!䆺美、娛樂、意念更趨完善。看漫畫的人莞爾一笑,抒解情緒之餘,頻生感悟。

更多精采文章

  • 老夫子女朋友「陳小姐」來了!老夫子女朋友「陳小姐」來了!
  • 2018香港金閱獎 《老夫子》漫畫家王澤獲榮譽大獎2018香港金閱獎 《老夫子》漫畫家王澤獲榮譽大獎
  • 公仔書三寶 財叔、神筆、神犬公仔書三寶 財叔、神筆、神犬
  • 由大時代的一顆微塵說起──懷念張同老師由大時代的一顆微塵說起──懷念張同老師
  • 金庸小說漫畫大系金庸小說漫畫大系

3+
  • 梵高眼中的男神
  • 和以致福、邦家之光
  • 續寫歌川廣重
  • 朝聖梵高最後的足跡
  • 比梵高小十歲的中國畫大師

益行

生於上海,年少時曾拜師吳養木、傅抱石等名家。語文受教於周痩鵑、范煙橋、 程小青等。196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專。參加過首爾世界藝術節(國際藝術家聯展)並主講《藝術與健康》。益行曾是雜誌和報章專欄作家,並參與和內地、台灣、東南亞、韓國、俄羅斯等地的藝術交流展及全球水墨大展、水墨藝博、2020年巴黎大皇宮展。益行亦在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香港(壹畫廊)舉辦個人畫展。被推薦佳士得拍賣,其作品獲多個機構和私人收藏。現任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天趣世界女藝術家協會香港副主席、中國畫學會香港理事、香港美協會員、香港文促會會員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華英雄晁說之漫畫王澤老夫子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滕錦光教授(右)、趙汝恒教授(中)及陳清焰教授介紹理大新近成立大灣區規模最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灼見教育

理大成立高等研究院 推動跨學科研究 為港建設國際創科地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7
馬時亨認為,食環署署長必須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
灼見專訪

專訪馬時亨:食環署管理不善 亟待改革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7
梁愛詩認為,批評人大釋法顯示有些人對中央和特區關係的不了解,對《憲法》的權威不了解,對回歸的事實和新憲制未接受。(亞新社)
名家觀點

梁愛詩:我們的憲制是怎樣煉成的──寫在回歸25周年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7-07
舊油蔴地警署兩翼以遊廊設計,富有殖民地建築特色。
城市考古

經歷百年的油蔴地警署

作者: 陳天權
2022-07-06
李家超出席就任行政長官後首次立法會答問會,提出多項施政新思維。(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李家超倡行政立法「前廳交流」 設4工作組紓民困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6

影片

  • 霍詠強:愈靠近戰場,對俄烏戰爭愈謹慎?保加利亞、立陶宛與俄羅斯的恩怨
  • 文相濡:用李家超當選時間的八字問前程吉凶 管治班子具助力 但提防明年遇上衝擊
  • 黃錦輝教授:虛擬貨幣急跌暴露出什麼問題?投資者怎樣趨吉避凶?
  • 曾鈺成:一國兩制的內涵是什麼?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有何差別?
  • 林翠華教授:長者活出當下有三大要訣
  • 陸恭蕙博士: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有什麼新商機?企業怎樣做好ESG?
  • 黃錦輝教授:美國槍擊事件頻繁的深層次原因 軍火產業無法取代?
  • 霍詠強:回歸25年香港為何走向極端政治化?認清BNO本質 英國有善待香港嗎?
  • 雷鼎鳴:美國怎樣違反世界秩序為所欲為?面對挑戰 如何千方百計挖中國牆腳?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 馮珍今
  • IB放榜 港產93狀元 英基36名聖保羅男女12人IB放榜 港產93狀元 英基36名聖保羅男女12人 本社編輯部
  • 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 陳鳳翔
  • 參觀香港故宮館:入寶山不要空手回參觀香港故宮館:入寶山不要空手回 張倩儀
  • 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 雷鼎鳴
  • 殊途同歸修行路殊途同歸修行路 常霖法師
  • 陶傑:繁華化為塵土,他回歸了星空陶傑:繁華化為塵土,他回歸了星空 編輯精選
  • 固定聯繫匯率固定聯繫匯率 陳文鴻
  • 一仼總統都是經濟闖的禍一仼總統都是經濟闖的禍 張建雄
  • 如何理解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必須」如何理解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必須」 施永青
  • 主戰是英雄還是魔鬼?主和才是為國為民?主戰是英雄還是魔鬼?主和才是為國為民? 霍詠強
  • G7峰會前小插曲G7峰會前小插曲 郭一鳴
  • 米芾行書之六大名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之際談米芾米芾行書之六大名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之際談米芾 陳嵐
  • 中國只買空巴是離間計中國只買空巴是離間計 湯文亮
  • 《壯志凌雲2》是美產《長津湖》《壯志凌雲2》是美產《長津湖》 張宗永
  • 戰爭的殘酷現實:烏克蘭恐怕終得領土換和平戰爭的殘酷現實:烏克蘭恐怕終得領土換和平 朱雲漢
  • 鏡前是演員、鏡後是作家的林青霞鏡前是演員、鏡後是作家的林青霞 張灼祥
  • 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 本社編輯部
  • 田村直臣:說自己國家壞話的日本人田村直臣:說自己國家壞話的日本人 馬國川
  • 習近平: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習近平: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陳文鴻
  • 湯文亮
  • 陳天權
  • 邱國光
  • 陳嵐
  • 蔡國光
  • 張樹槐
  • 施林海
  • 潘燊昌
  • 施永青
  • 胡孟青
  • 陳家偉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