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經濟研究所(ICE)聯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7月20日(周六)舉辦了「2024年中國與全球經濟論壇」,邀請了多位重量級經濟學者和工商界領袖,聯袂分析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和應對潛在挑戰的解決方案。
應邀出席的講者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楊瑞龍教授、港大經管學院實務教授毛振華教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高培勇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教授、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教授、特首政策組專家組專家巴曙松教授,以及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講座教授陳志武教授等。
蔡洪濱教授:為應對挑戰選擇政策提供參考
出席講者就中國和全球經濟金融的重要議題分享真知灼見,並與出席論壇的嘉賓共同探討環球政經格局的變化中,中國與全球經濟面臨的新機遇及挑戰。論壇吸引了近400位名學界、工商界人士、港大校友、大學生及傳媒出席。
港大經管學院院長兼經濟學講座教授及中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洪濱教授致辭時談及論壇的要旨。他說,香港和內地的發展緊密相連,香港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各種趨勢非常關注,希望這次論壇能夠加強香港社會對內地重大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理解,並對中國的繁榮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又說,港大經管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論壇合作,為探討中國經濟政策的學術界和商界人士搭建平台,藉思想交流對中國經濟問題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為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挑戰選擇正確的政策取向,並理解政策背後的邏輯,繼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共識。
楊瑞龍教授:下半年經濟「曲折中前進」
中國人民大學楊瑞龍教授在論壇上發表了2024年中期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指出今年中國經濟呈現前高後穩的格局,預期可以實現5%的GDP增長。但是,受宏觀政策、房地產市場調整與改革方案三大因素影響,楊瑞龍相信,中國經濟在今年下半年仍會「在曲折中前進」。他建議,要實現預期增長,宜制定分階段政策,短期集中需求管理,中期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生產率;長期則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
港大經管學院毛振華教授發表了第三屆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ICE中國經濟報告,分析中國經濟「觸底回升」的6項重要政策選擇,強調應「以政策協助穩住房地產價格」、「調整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妥善應對及化解債務問題」、「激發市場與民間投資與創新」,以及「透過改革開放進一步提升生產量和產品素質」。毛振華教授補充:「除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更要充分發揮香港與大灣區的優勢,透過『引進來、走出去』,加快構建經濟雙循環新格局。」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高培勇教授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強信心、穩預期」,在改革和政策雙引擎推動下,宏觀經濟政策需要有效的預期管理,才能穩健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吳曉求教授:問題在於信心和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教授作了精彩發言,他指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問題來自於信心和預期。他說:「中國不缺市場機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逐漸學會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中國不缺國際視野,加入WTO讓我們了解了國際經濟運作的規則;中國也不缺勤奮,中華民族是最勤奮的民族;中國甚至不缺智慧,中國人非常智慧,好的東西我們都拿來學;中國也不缺資本,一定意義上說,是資本過剩的國家;除了一些關鍵領域的技術,中國也不缺大多數技術」。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今年第一季GDP年增5.3%,第二季年增4.7%,上半年年增5%,從平均數來看不算差,但是從趨勢來看,中國經濟存在一些隱憂」。他說,中國作為一個GDP超126萬億元的巨大經濟體,能達到5%增長,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應是不錯的,「但是人們的微觀感受還是有落差」。
吳曉求教授認為,中國經濟的問題主要不出現在生產要素(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上,而是在信心和預期上。「信心來自哪裏?來自法治。當人們有了安全感,社會有了基本的底線,人們就會有信心。」他說。
吳教授表示,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公報,特別提到了未來的中國要強調法治的作用,是看到了中國經濟問題的實質。即如果法治不完善,各種生產要素就很難發揮作用。
「要實現現代化,先從法治開始」
他指出,在中國的現實中,的確存在不少不尊重法治精神的現象。「在生活中,例如,在內地,銀行或許會問存的錢是從哪裏來的?取錢用在何處?這當然侵犯了人們的隱私權。」他說:「客戶的錢從哪裏來,拿錢做什麼用,不是銀行可以管的事。」他批評「這種行為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一些人的思維還停留在「三年特殊時期」(指1959至1961年,又稱「三年困難時期」)。
吳教授強調,完善的法制是現代社會的「標配」(基本特性),是文明社會的象徵。要實現現代化,先從法治開始。
他說,「一個國家有了完善的法治,有了基本的社會秩序,有了低成本的稅負,同時還有一個能夠激勵人們前進的制度,這個社會一定會繁榮發展」。他相信,在法治和制度的指引下,每個人都會趨於理性。每個人理性地為增加自己的收入而努力,企業也理性地努力增加利潤。
「擴大開放,要不斷融入國際社會」
吳曉求教授又特別指出,對中國來說,外部需求特別重要。「千萬不要認為中國經濟規模擴大後,靠自己消費就能完成過剩供給能力的平衡」。他強調,中國是投資推動經濟成長佔比非常重要的國家,所以,需要外部平衡強大的供給能力。「內部需求很重要,但不能取代外部需求。外部需求不僅是需求總量的擴展,更重要的是引入更高的發展標準。
他坦言,「我們在許多領域還沒有形成國際性標準,許多領域依然要依據國際性標準來運作。所以,擴大開放很重要的是要依照國際標準,提高中國經濟的品質。只有不斷融入國際社會,才能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很多人覺得中國強大了,外部不重要,這是沒有看到開放對中國的巨大角色和深遠意義。開放是偉大而深刻的改革。中國社會只有全面融入國際社會,才可以更有效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下篇將述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教授談世界經濟軟着陸有可能只是「過眼雲煙」,受地緣政治、科技發展及人口流動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全球經濟將繼續加劇分化,敬希留意。
2024年中國與全球經濟論壇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