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無可否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失業率僅為2.8%,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政府補貼的房屋中,政府大額津貼公立醫院的醫療費用,市民的預期壽命也是全球最高的。
幸福的人為何愁眉不展?
與紐約和倫敦等大城市比較,香港的公共交通費用便宜,長者每次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只需2元。中學教育是免費的,高等教育則由政府補貼。
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社會,儘管政治制度不是完全民主,但民主的程度足以在直接和間接選舉中產生的議員所組成的立法會中出現反對派;我們的司法機構是獨立的;我們也有言論自由。
所有這些因素都應該使香港人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全球調查顯示我們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人之一。去年聯合國發表的「全球快樂報告」顯示,香港下降五位至第76位,低於利比亞和巴基斯坦等國家。
一如以往,芬蘭,挪威和丹麥等北歐國家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在亞洲,台灣人是最快樂的,排名從33位升至26位;新加坡則排名第34位。蓋洛普國際去年的民調也顯示,香港在世界上最不快樂的地方中排名第七。
為什麼香港人在沒有赤貧人口的情況下還是如此不快樂?大多數港人擁有一兩部手機,每年公眾假期不少,很多家庭可以負擔外籍家傭和到海外度假。
物質雖豐富 不比從前開心
為什麼昔日的香港人看起來快樂得多,即使很多家庭居住在木屋區或第一代公屋?那時人們的預期壽命短得多、公共交通效率不高、政府醫療服務不如今日,市民也無權投票。
民主派堅持認為,社會上廣泛的不滿,應歸咎於北京拒絕實現所謂「真民主」;又有人說,主要原因是房屋負擔不起。香港的住宅單位全球最貴,普羅民眾根本買不起。不過,也有人把責任歸咎於社會不公,香港是世界上其中一個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
單一的原因不可能讓整個社會失望,儘管「住房負擔不起」、「社會不公」和「缺乏全面民主」加起來,可以令人極不快樂。
「一國」與「兩制」 界限漸模糊
然而我相信,香港人不快樂的根本原因,是身份認同危機導致的希望幻滅。回歸20多年後,社會仍在為本身的身份認同而苦苦掙扎。 「一國兩制」原來應為香港創造一個獨特的身份。
這個城市理應是中國的一部分,唯其生活方式、身份和文化與內地城市截然不同。儘管隨着時間推移,一個國家和兩個制度之間的界線已開始變得模糊。
回歸前,內地的經濟發展、財富和國際地位均比不上香港。回歸後的最初幾年也沒有改變,這使香港能夠保持獨特的身份,然而,此後中國迅速崛起,改變了一國兩制的平衡狀態。
北京不僅在世界舞台上顯得更加自信,對香港也變得更加自信,且不再拘泥於「一國兩制」的字面意思,令公眾對「一國兩制」的理解變得模糊起來,新的定義是「一國」超越「兩制」;沒有「一國」就沒有「兩制」,而且《基本法》並非香港的「小憲法」 ,它是中國憲法的一部分。
香港的官員也跟着鸚鵡學舌起來,甚至建議全面採用普通話作為學校的教學語言。
中國近年獲得的財富,不僅使內地房地產公司能夠與本地房地產大亨競爭,而且還吸引內地人來港買樓、內地遊客湧來香港。去年有超過5000萬人次的內地遊客入境,使香港的面貌為之一變。
中國大陸對香港影響力的增加,導致這個城市的文化產生巨大變化。特區政府甚至禁止和平討論港獨,嘲弄國歌很快會變成非法。普通話現在已很普遍,一如在內地的文化現象,廣州話正在慢慢消亡。
此外,北京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宏偉願景──無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如何否認──都將令「一國」和「兩制」之間的界線進一步模糊。
青年拒跨境 不想認「中國人」
大灣區及其承諾提供的就業機會,香港人本應感到高興,然而調查顯示,大多數香港年輕人沒有跨境工作的意願,顯示出缺乏身份認同感。香港人正在「作為香港人」和「成為中國人」兩者之間掙扎。
不錯,一個高樓價、扼殺向上流動機會,加上沒有充分民主的不公平社會,會導致人們不快樂。但不快樂的真正根源,是身份認同危機導致的無望感。人們缺少希望,就不會幸福。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想成為什麼人,不知道走向何方,也不知道熟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會否慢慢消亡,當然就快樂不起來了。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