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局長:
「350香港」對「香港2017-18年度《施政報告》諮詢:環保政策部分」之意見
全球暖化引至的氣候災變和生態崩潰,是影響着人類生死存亡的一項重大而迫切的挑戰。由於暖化的最大元凶,是燃燒大量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因此盡快取締化石燃料的使用,成為了當務之急。
政府應果斷落實能源政策
由於化石燃料仍是現代文明的主要能源,取締化石燃料(「去碳」)的難度無疑極高。但正確地認識問題是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而對於牽涉整個社會利益的這個問題,有關的認識必須為全民(而不是一小撮專家學者)所擁有。
事實卻是,目前坊間甚至專業的主流媒體,對全球暖化仍然時有質疑,而大眾對於「去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仍然不大了了。這反映了政府在公眾宣傳和教育方面嚴重不足(例如至今沒有一次「城市論壇」討論過這個如此重要的題目)。
一方面,政府呼籲人們「關心氣候變化」、「減少浪費」、「節約能源」以及鼓勵「綠色生活」和「低碳經濟」等是絕對正確和必要的做法;可另一方面,這些呼籲與政府必須盡快帶頭和落實的強力和果斷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能源政策),之間存在着極其巨大的落差。這便有如我們被鎗傷,而只是塗了點碘酒便當作已把問題處理一樣。
或說香港是個彈丸之地,我們怎樣做也不能影響大局。但每個社群實也可以作出同樣的推論,而問題將因此永遠無法解決。較具體地說,今天全球人口約為74億,而香港人口約為740萬,亦即世界上每一千個人便有一個是香港人。此外,香港每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6噸,較全球平均的5噸高出20%,而這並沒有反映生產香港人耗用的工農產品所造成的排放。另一方面,香港的人均收入是世界平均的4倍多。很明顯,香港在「減排抗暖」方面責無旁貸。
香港政府於去年(2016)發表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之中,提出要「將香港的人均排放量由現時的6噸,減至2030年的3.3 – 3.8噸」,這個目標本身可算頗為進取。然而,藍圖中卻沒有詳述這個目標如何能夠達到。以現今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來看,十多年後可否達到這個目標是個很大的疑問。中央人民政府已經承諾恪守巴黎氣候協議,並正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實現「去碳」的目標。假如香港作為中國最富裕的城市,在減排方面承擔不足,又何以取信於國際社會?
上文指出,化石燃料仍是現代文明的主要能源,所以要「去碳」便只有兩個途徑:大幅減低能源的使用,以及盡快開發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潔能源」(即「節源開流」)。
就第一點而言,我們可以透過(1)開徵碳稅、(2)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科技節能)、(3)改變高耗能的生活習慣(行為節能)、及(4)減慢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節能)這四方面入手。
就第二點而言,政府必須帶頭推動「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等的發展。這些推動可以包括向有關的新興產業提供(1)稅務優惠、(2)低息(或免息)貸款、(3)租金特廉的土地、(4)直接的技術支援等。由於香港土地有限,我們應該與鄰近區域(泛珠三角)緊密合作,以發展大型的太陽能和風力(包括離岸的)發電場。
與上述兩者相關的,還有「智能電網」的建設,交通運輸的「電動化」、以及鼓勵「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逆售電價」政策等。(最後一項已包括在《行動藍圖》之內,稱為「上網電價」)。
香港的「碳排放」主要來自發電和交通運輸。由於全港電力乃由「中電」和「港燈」兩間公司提供,「去碳」的主要方向必然是盡快改變這兩間公司的發電方式,亦即由使用化石燃料,轉為使用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
錯失「去碳」的黃金機會
適逢兩間公司的經營權將於2018年屆滿,政府本可借此機會,在延續經營權的談判和及後簽訂的協議中,以新設的、強力的條款來促成這種轉變。可惜,儘管「350香港」在去年的立法會選舉期間,高調地推出了「向2016年立法會候選人作出之氣候挑戰」,並明確地指出了「兩電」協議的替續是「去碳」的黃金機會,當新的協議於2017落實和公布時,我們卻是完全看不到任何令香港能源結構改弦更張的強力條款。不錯,現時《藍圖》中將燃煤發電改為天燃氣發電確會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而這在3、40年前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但面對今天極其嚴峻的氣候危機,這卻是遠為不足。要知新的協議有效期將至2028年,亦即香港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格局,在未來十年也不會改變,「350香港」對此表示強烈的失望和不滿!
在推動交通運輸「電動化」方面便更為使人氣憤。在電動汽車於高檔次市場日益普及期間,政府的責任,應是透過稅務優惠和加強充電的配套設施等等,以進一步加快這種轉變,並盡量促使這種轉變延伸至中、下價的汽車市場。然而,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將原有的向電動車提供的稅務優惠取消!在各大城市如倫敦和巴黎都宣布在2040年將取締所有燃油動力汽車之際,這種做法無疑是倒行逆施。
無疑,上述各種的建議措施當中,不少都會引起公眾的重大爭議(例如引入「碳稅」和轉用「可再生能源」短期內可能令電費大幅上升,而政府是否應對中、低收入家庭進行一定程度的電費補貼等)。政府的責任,是引導社會進行基於事實的辯論。
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過去百多年的富裕與繁榮,很大程度是建築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透支」之上。要解決當前的危機(包括拯救我們的子女於劫難)而又不願意作出犧牲,完全是自欺欺人的一回事。
顯然,只有當大眾透過反覆辯論而充份了解到情況的嚴峻程度,而自覺必須作出短期的犧牲(經濟上的和生活方式上的)以換取長遠的福祉,政府才有民意基礎來推行一些果斷和大刀闊斧的政策措施。於此,政府在宣傳教育方面的力度,必須以倍數增強,最有效的方法,是一方面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則透過政府的宣傳渠道如政府新聞處和香港電台等,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此外,政府在物品採購、節能減排及公務運輸方面,更加可以發揮帶頭作用,而無需受民意左右。
「350香港」正是為了喚起大眾對全球暖化危機的覺醒而成立的,我們願意盡力發動民間的力量,配合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
「350香港」
2017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