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商業 淺析絲路灣區之戰略與倡議

淺析絲路灣區之戰略與倡議

建設大灣區的基本要求,就是深化改革。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中國的深化改革、市場開放已逼在眉睫。

陳鳳翔 作者: 陳鳳翔
2019-08-05
翔話短說

標籤: 一帶一路大灣區改革戰略改革開放新興市場東南亞國家聯盟海上絲綢之路深化改革
2015年起的三大戰略便以「一帶一路」為首,大灣區隸屬「一帶一路」,自然亦按「戰略」來設計。(亞新社)
2015年起的三大戰略便以「一帶一路」為首,大灣區隸屬「一帶一路」,自然亦按「戰略」來設計。(亞新社)
0
SHARES
483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兩名詞經常被同時使用,在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也多次提及「一帶一路」,其中很多詞彙的含意很廣,如「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東南」和「西南」、「四個全面」、「城市群」、「中心城市」、「極點帶動」、「營商便利」、「高標準貿易」、「支撐帶」和「幅射」等。本文擬針對「倡議」和「戰略」這兩個相關詞,以宏觀角度分析大灣區的發展和機遇,了解這個不只涉及11個城市的機會。

高瞻看灣區

太空俯瞰,黑夜大地斑斕(註1)(圖表一:從太空看大灣區)。紐約灣以外,閃爍奬頒予粵港澳大灣區(註2)。大灣區,「大珠三角」是也,廣東省八成GDP所在地(註3),全國最繁華地段,廣東省本身已連續30年高踞各省經濟榜首(圖表二:珠三角是廣東的靈魂)。

繼1980年代創設深圳特區,「珠三角經濟區」概念於1994年確立,2008年正式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註4)。借鏡三藩市矽谷(註5)的成功創新發展經驗,今天全力打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或可稱之為「科創灣區」。(圖表三:大灣區的發展歷程)

粵港澳大灣區的正式名份,是在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與行動》官方文件中(註6)。其中「灣區」一詞被編寫於《願景與行動》的第六章「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反映大灣區須對外開放市場。而頂層設計一詞,於「十三五規劃」的香港專章(註7)和兩會等多份重要文件中持續出現,顯然易見,建設「一帶一路」既屬於「倡議」,也屬於開放改革的國家「戰略」。

深化改革開放迫在眉睫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時以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在優待條件下融入國際,同時也答應逐步開放中國市場。這就像初生的嬰兒需要受到保護。(圖表四:中國外貿對東盟進漸頂層)然而,18年過去了,如今中國的經濟實力已在多個方面達至國際頂尖級別,這個孩子還需要被特別照顧嗎?這樣安排能被全球社會接受嗎?沒有達到國際標準的開放形象可得到世人尊重嗎?

西方經濟呈疲態,外貿增長遇困辛。

輻射灣區宏一樹,東盟前景綠如茵。

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已成為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工作,習主席在2014年的「四個全面」治國理論中,緊接「小康社會」的便是「深化改革」;2018年四大「主場外交」也在不停地告訴世界各地,中國的最新改革開放態度和措施等,中國的市場正在進一步被打開(註8);治國理論的「四個全面」,於今年《綱要》的第二章「總體要求」再次被提出,因此,建設大灣區的基本要求,就是深化改革。

相對地,國際上依賴歐美日的對外貿易亦已亮起紅燈(見文章《灣區9+2=10+1+1》)(註9)。原因錯綜複雜,西方資源(包括資本、人口紅利)消耗殆盡、保護主義抬頭、民粹當道、經濟結構失衡,「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中國的深化改革、市場開放已逼在眉睫。

對內的一體化建設

2015年起的三大戰略便以「一帶一路」為首(註10),大灣區隸屬「一帶一路」,自然亦按「戰略」來設計(見圖表五:倡議與戰略)。

作為先行先試、作為排頭兵、作為示範區,2018年韓正副總理於廣東表示了,建設大灣區是國家「戰略」,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註11)。灣區率先深化改革的包括建設、合作和帶動等環節,最終目的就是按國際高標準開放灣區市場(圖表六:灣區對內戰略):

(一)極點帶動的一體化:

把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定為四個中心城市(註12),再與珠海和佛山一起分成三個極點,港—深、穗—佛、澳—珠,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把城市群一體化。利用數座大橋連接珠江兩岸,縱橫交錯的高鐵、公路網,加上航空群、港口群等,形成「軸帶支撐」。這些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少在2008年已開始,目前陸續落成。經過多年一體化融合,路、人和物開始有效地流通,帶動珠三角人口十年狂升8%至60%不等(註13),佛、珠、深樓價高漲三至七倍(註14)。

關鍵的開放市場還包括放寬外商「市場准入」條件、縮減禁止營運的「負面清單」、擴大進口空間和創造「營商環境」等(註15),珠三角九市將最快成為另一個香港和澳門特區,按「國際標準」與「一帶一路」國家對接。(圖表七:改革和開放以便建設一帶一路)。

(二)輻射帶動更廣地域

珠三角九市與港澳組成灣區龍頭(註16),再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註17),帶動「泛珠三角」九省,累計人口和生產總值進升至全國三分之一,可利用的低成本資源豐富,整體發展的能力更具競爭性。

此外,中南、西南地區覆蓋了大部分泛珠三角省份,再伸延至更遠的內陸,北達河南、湖北和武漢,西至西藏和重慶(註18),其中不少區在經濟上屬後發優勢之地,例如西藏和重慶近年經濟高速增長,名列全國之首(註19)。這次改革戰略是巨大的、全面的、徹底的,整個中國大地,正在作另一次的翻天覆地大改革,是巨「變」也是蛻「變」,挑戰和機遇無處不在。

對外的絲路倡議

東南亞、南亞是海路絲綢的南方起點,連同中亞、中東歐和西亞等沿線60多國,近乎清一色是「新興市場」(除了新加坡和中東歐數國)(圖表八:灣區對外倡議的東南亞和南亞)。不少國家經濟停滯不前、市場容量不足(愛沙尼亞)、政權不穩(土耳其、委內瑞拉)、戰亂不安(敘利亞、也門),要與其一起發展談何容易。

然而,東南亞卻別樹一幟。東盟人口六億多,市場規模相近,是海陸兩路的皆能直達的鄰國,文化相近、政局相對穩定。在新時代下,有別當年滄桑,各國逐一擺脫泥濘困境。位於「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越南、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各呈新景象,不幸的近代史蜕變為「人口紅利」,低亷的年輕勞動力成為新時代優勢,加工製造、貿易或物流運輸業等藥引皆已點燃,其經濟魅力無窮(註20),是共建「東盟10+1」命運共同體的優先地帶、最理想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個案,而大灣區正可以成為這個「鄰」(圖表九:連年高速經濟增長的東盟;也見圖表四:中國外貿對東盟進漸頂層)。

社會恆常主義新,乾坤百載路艱辛。

環球格局新時代,帶路灣區有近親。

總括而言,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內戰略是改革開放,對外倡議是共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二者都是「變」,改革開放當然是「變」,倡議共建「一帶一路」也是「變」。這「變」涉及的不只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它觸及整個地區和全世界。目標和時間,短的只有三年,於2022年建成一體化的世界級城市群,在新時代、新機遇下,共同邁向2035年的「國際一流灣區」。

註1: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布的夜間燈光地圖(見附件一),以燈光明暗(資料來源:美國國家地球物理數據中心www.ngdc.noaa.gov/eog)作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亮度和面積已超越東京灣區和三藩市灣區,直逼紐約灣區!所以,按光點的亮度和集中為地區一體化的評分,粵港澳大灣區排列於美國紐約灣區之後。參考資料也來自美國三位經濟學家的分析(Hunter Clark,Maxim Pinkovskiy,Xavier Sala-i-Martin(April 2017),“China’s GDP Growth May be Understated”,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

註2:大珠三角:香港和澳門與「珠三角」一起的區域;而「珠三角」或「珠江三角洲」則指西江、北江和東江出口的沉積地帶,包括目前所指粵港澳大區的內地九個城市。

註3:廣東GDP在2018年為9.73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的10.8%,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排名,連續30年居全國之首;廣東經濟發展極不平均,珠三角地區在2018年佔省內GDP的80%,粵東、粵西和粵北都各只有單位數字的佔比(見附圖)。

註4:見中國國務院2008年12月發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註5:筆者修讀博士期間,於2008年在矽谷的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選取了創新課程,考察了谷歌(Google)、英特爾(Intel)等著名創科企業,深深感受創新可帶動發展的力量。

註6:2015年3月28日,國家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8日聯合發布包括中英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簡稱《願景與行動》),當中第六章的「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首次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這詞,提出「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此外,國務院2016年3月發布《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大灣區與泛珠三角的關係和發展想法。

註7: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二次列出「港澳專章」(見第12篇),當中再次指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

註8:2018年的四大主場外文是指:博鰲亞洲論壇年會(4月10日海南)、上海合作組織峰會(6月10日青島)、中非合作論壇峰會(9月3日北京)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11月5日上海),習近平都深入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理念,並多次提及「一帶一路」倡議。

註9:陳鳳翔(2017年11月),「灣區9+2=10+1+1」,灼見名家。(www.master-insight.com/?p=45547)

註10:「三大戰略」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出,包括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當中描述的工作包括「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和「加快互聯互通、大通關和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

註11:在2018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於廣東調研自貿區和粵港澳合作等工作時表示,大灣區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部署、推動的國家戰略。

註12:原廣東省政府在2009年中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指導意見》,當中便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片區為基礎來區分。

註13:人口(小學生人數)在十年間(2006-2016)變化分析,珠三角九個城市中七個錄得正增長,囊括接近所有增長名次,最高深圳達61.27%,排第二和第三的是東莞(48.69%)和中山(21.82%),惠州(17.47%)、珠海(17.3%)和佛山(15.27%)則分別排第四至第六。餘下的城市,除了廣州(+8.38%)和潮州(+1.33%),其餘都是負增長,排名最後的是汕尾,人口下降幅度是-50.5%。從數字可見,珠三角在過去近十年吸引了大量新人口遷入。(博聞財經,2017年11月14日,「廣東十年人口變遷:誰人口流失過半?誰增長最迅猛?」。)

註14:據報道(廣佛置業觀察,2017年9月6日),十年房價(2006-2016),深圳漲幅最高,近七倍;珠海翻了近四倍;佛山和東莞各三倍。

註15:習近平在2018年4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的在擴大開放方面,中國將採取以下重大舉措,包括:第一、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第二、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第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第四主動擴大進口。

註16:陳鳳翔(2017年10月),「了解灣區 高瞻定位」,灼見名家。(www.master-insight.com/?p=42471);除了九個城市外,還有多個組合的發展模式,例如「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合作」、「珠江黃金水道」和「北部灣經濟區」等。

註17:習近平在2017年10月發表的十九大開幕發表工作報告中,第11項對香港和澳門內容上,關於大灣區有這樣的描述:「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註:泛珠三角指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和貴州九省,及港澳兩地。

註18:在2018年3月28日網上發布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當中指出「建設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及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註:西南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和重慶;中南包括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海南、河南和武漢。

註19:從經濟增速(2017中國城市GDP)排名前十的省份來看,九個省份均地處中西部地區。貴州和西藏在上半年領跑全國之後,繼續以10.1%的增速領先。重慶以10%的增速排在第三位,這也是僅有的經濟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的三個省份。

註20:陳鳳翔(2017年8月),「海絲大馬 核心地段」,灼見名家。(www.master-insight.com/?p=37057)

另註:本文原刊於《紫荊論壇》2019年7-8月號第46期第42至47頁。

更多精采文章

  • 改革開放40年:前瞻經濟浪潮改革開放40年:前瞻經濟浪潮
  • 改革開放40年 港需整合經驗調整角色改革開放40年 港需整合經驗調整角色
  • 泰國:一顆創新的超新星泰國:一顆創新的超新星
  • 「帶路」六年大布局「帶路」六年大布局
  • 專訪葉劉淑儀:海上絲路或成經濟重要動力專訪葉劉淑儀:海上絲路或成經濟重要動力

0

陳鳳翔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及 MBA 課程協理主任、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香港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委員。曾任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榮譽秘書長達10多年。銀行金融業的特首選舉委員和港區人大選委之一。80年代初從事銀行業,1995年出任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分行創行司庫;花旗銀行私人銀行前董事及上海商業銀行前高級行政人員。擔任多項高層管理職務,包括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及香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董事,橫跨證券、保險、基金、銀行等數個主要金融板塊。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學位及工商管理博士學位。著有關於債券投資、人民幣國際化等書籍。在不同媒體擔任專欄作家及節目主持。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一帶一路大灣區改革戰略改革開放新興市場東南亞國家聯盟海上絲綢之路深化改革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特區政府財赤創新高,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也相當「睇餸食飯」。(陳茂波個人Facebook專頁)
灼見報道

谷經濟紓民困 財爺: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4日表示,2021年香港經濟將恢復正增長,但復甦進程將視疫情發展而定,預測今年經濟實質增長率介乎3.5%至5.5%。(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陳茂波料今年經濟「追趕式增長」 唯上半年挑戰仍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白先勇教授在台北接受蔡青兒專訪,侃侃而談他最愛的崑曲。(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專訪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文學大師白先勇與崑曲的相遇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3
英方「名利雙收」,已成定局,問題只是收成有多大而已。(Unsplash)
名家觀點

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3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到「反中亂港分子」和港獨等激進分離勢力,通過各類選舉進入特區治理架構,包括立法會、行政長官選委會及區議會等。(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夏寶龍:落實愛國者治港 須完善選舉制度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2

影片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 鄭赤琰教授:緬甸軍事政變提防美國顏色革命? 中國、新加坡擔當關鍵角色《灼見政治》
  • 雷賢達:全球資金流向新興市場中港受惠 牛年股票貨幣投資策略《灼見財經》
  • 曾鈺成:《國安法》增門檻 黎智英案改變保釋規則 符合《基本法》與否法院無權覆核《主席開咪》
  • 黃錦輝教授:與疫情共存成新常態 人工智能新技術如何改善生活《灼見財經》
  • 白先勇主講:文壇大師與崑曲相遇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恭喜你!恭喜你! 常霖法師
  • 科興疫苗效益大於風險?科興疫苗效益大於風險? 梁天卓
  • 堅持不懈 ‧ 勇往直前──專訪周黎明校長堅持不懈 ‧ 勇往直前──專訪周黎明校長 黃智華
  • 莫為難BNO  娘嫁人擋不住莫為難BNO 娘嫁人擋不住 丁望
  • 「辛丑說牛」──從文物館的展覽說起「辛丑說牛」──從文物館的展覽說起 馮珍今
  • 教師中心無聲消逝教師中心無聲消逝 曹啟樂
  • 培養學生掌握多種語言  締造未來優勢培養學生掌握多種語言 締造未來優勢 曾家洛
  • 陶傑:人離鄉總是賤?陶傑:人離鄉總是賤? 編輯精選
  • 梁家榮提前離任 李百全接任廣播處長 港台檢討報告揭多項缺失梁家榮提前離任 李百全接任廣播處長 港台檢討報告揭多項缺失 本社編輯部
  • 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 本社編輯部
  • 拜登可用的3種對華手段拜登可用的3種對華手段 雷鼎鳴
  • 海外留學:五眼聯盟以外的選擇海外留學:五眼聯盟以外的選擇 邱國光
  • 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 編輯精選
  • 看不見的火牛陣看不見的火牛陣 劉銳紹
  • 特首率司局長接種疫苗  5組別200萬人優先預約特首率司局長接種疫苗 5組別200萬人優先預約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高希均
  • 李偉民
  • 湯文亮
  • 馮珍今
  • 鄭明仁
  • 鄭宏泰
  • 白先勇
  • 盧兆興
  • 徐家健
  • 楊興安
  • 王永平
  • 金耀基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