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創於1956年,創辦人是著名企業家、銀行家、宗教家、教育家林子豐博士。林博士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歷任香港廣源盛行英文書記、司理;其後自創四維公司,任總經理;繼而開設嘉華銀行,歷任該銀行及捷和電筒廠、植豐置業公司等企業董事長。這些成就足以表明,林博士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和銀行家。
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林子豐博士是虔誠基督徒,對浸信會事務多所參與。1953年,榮獲美國奧加荷馬州浸信會大學贈予名譽法學博士。1955年,林博士在英國倫敦出席世界浸信聯會第九屆大會,獲選為大會副會長,任期5年,予會者有英、美、蘇等68個國家的代表8000餘人。1960年,世界浸信聯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出席代表有13000餘人,分別來自世界各地70個國家,林博士再被推選連任大會副會長,任期直至1965年。亞洲人被選任此職而且獲得連任,兩者皆創世界浸信聯會前所未有的先例。林博士曾任香港浸信聯會主席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董事長,這些都足以反映他亦是一位教育家。
抗日戰爭期間,林子豐博士在澳門義務代理培正、培道兩中學校長,自此獻心於教育,戰後曾任香港培正中學校長及主持多間學校,不受分文酬勞,且率先捐獻,不斷為培正、民生、青年會等院校擴建新校舍。1952年任香港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第一任委員,支持開辦香港中文大學;1953年,被推選為香港教師會會長。1956年創辦浸會學院,並致力籌建校舍及募集款項,開拓高等教育,1978年建成的大專會堂(現稱大學會堂),又名林子豐博士紀念大樓,就是紀念他篳路藍縷在艱難情況下奠定大學穩固基礎的功勞。凡此種種,均足以證實林子豐博士是一位有抱負、有承擔、有遠見的教育家。浸會大學的思齊樓,還有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均是以其哲嗣林思齊的名字命名,林子豐博士的另一位公子曾擔任校董會主席多年。林氏一家與浸會大學關係之深,是眾所周知的。
此外,林子豐博士曾擔任香港青年會會長19屆,香港潮州商會副會長及會長,中華總商會榮譽顧問,香港青年會及九龍街坊福利會永遠名譽會長等職。他又是聯合國世界難民年中國委員,1957年獲英女皇頒授OBE勳銜,1960年獲巴西頒贈巴西榮譽公民銜,美國德薩斯州州長頒贈為德州名譽公民,高崗市長贈送榮譽市民。從街坊到國際,都可以看到不同地區和國籍的人士對林子豐博士德業的推崇與敬仰。
首任校長怎樣說
浸會學院創立後,林子豐博士──我們的首任校長曾經為文指出,「香港不僅是一個商業港,已經將變成為一個中西文化思想的衝擊點,……因此我們不單是要提倡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準,更應了解一切有關問題;誰亦不能否認,香港的政治地位,它是英國的一個殖民地,但香港的社會卻是百分之百的中國社會。」他堅定地這樣說:
倘若我們的教育目的只是配合其實際需要,養成一班人習練一些英語,了解一些英國統治香港的法律,從事商業謀生,適應了香港社會之所需就夠,反而對本國文化,棄如敝履,甚至數行書札,亦不能為,這一努力,對於香港社會之貢獻,並無益處,反而弊多於利。
林子豐博士進而強調:
無論目前與將來香港社會所需,決不是只需能懂英文,能說英語的人,因為香港是中西文化接觸交流的地區,亦是中、英兩民族傳統文化交流與接觸匯點。香港的教育應該是文化教育,不是語言教育;而是人材教育,不是職業教育。在香港的中國人應先認識本國文化,才能領略英國文化,中西並學,才能成為通才。
時至21世紀今日,香港浸會大學仍標舉「全人教育」之鵠的,到底什麼是全人教育,能夠說得究竟的沒有多少人。上述林子豐博士的見解,相信就是全人教育的最好說明。這篇文章題為〈潮人與教育〉,載《香港潮州商會成立四十周年暨潮商學校新校舍落成紀念》(1961年)。「潮人」原指潮州人,時移世易,現時香港人亦稱新潮之人、帶領時流者為「潮人」;〈潮人與教育〉一文,視為與時並進者對時下教育的進言,實屬恰當不過。
我們今日何去何從
1997年7月1日回歸以來,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英國人的管治已成過去,香港的中國人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尤應加強。《香港基本法》明言,中文是香港的法定語文,英文亦是香港的法定語文,兩文三語在香港長久以來是行之有效的語文政策。「香港的教育應該是文化教育,不是語言教育;而是人材教育,不是職業教育。」全人教育的基礎,首先是中、英並重,「在香港的中國人應先認識本國文化,才能領略英國文化,中西並學,方能成為通才。」
浸會大學校歌有云:「中西結合,倡明學術。」精神如出一轍。當前中國在國際上擔當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國語文、中國文化在學術界備受重視,正視國際化、全球化的真正發展趨勢,吾人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秉承前人的創校精神,正是出發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