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某大學上EMBA的課時,講到羅馬帝國皇帝奧里略說:形塑我們的不是經驗,是回應經驗的方式。因為不同的行為會造成不同的大腦神經連接,形成不同迴路,帶出不同的人生。
課後,有位經理前來跟我說,17年前,他曾任國中導師,他的班級在秩序和整潔比賽中落後,周會時,校長把他叫上升旗台,頒給他一面像國旗那樣大的「黑旗」,叫他掛在教室門口,給過往的師生看,還叫樂隊奏樂。
他跟校長說,不要用羞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在愛中成長的人,懂得寬恕;在懲罰中成長的人,只會記仇。校長反駁他,「玉不琢,不成器」。他在考績被打乙等後,憤而辭職轉去經商。最近公教人員年金出了問題,有人恭喜他當年逃得快,他卻很傷感,他說他其實是喜歡教書的,也一直懷疑當年選擇是否正確。
不當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我聽了很感慨。我們打罵孩子都說是「為你好」,但卻不了解驚恐、懲罰和當眾羞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對大腦改變的威力。四川汶川地震25天後,研究者把受災戶送到核磁共振中掃描大腦,結果發現,掌管情緒的迴路整個改變了。
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品德就瓦解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韓信,忍得了胯下之辱,尤其還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國中生。很多人變成醉漢、賭徒和盜賊,都是由於失去了自尊心。
那個校長不了解價值觀跟自我認同是一體兩面,價值觀引導我們選擇,選擇又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人生是自己勾勒出來的畫稿,所以巴菲特才會說:金錢來來去去,價值觀才是最可靠的貨幣,它讓我們購得自我尊重和心靈的平靜。我們用羞辱方式去教育學生,就難怪社會愈來愈暴力了。
我對這位經理說,人生本來就是不停在做選擇,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說: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個選擇,不做決定本身就是一個決定。事情做了就不要後悔,因為選擇只是一個開始,圓滿地完成它才是目標。最好「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人生不能盡如君意,我以前也想念考古,但父親不准。但是只要眼睛往前看,每一行業都能找到自己頭上的那片天。
原刊於《天下雜誌》,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