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張圭陽先生曾任中天新聞台總編輯兼副總經理。
2020年12月11日台灣中天新聞台被當局勒令停播,只差19天便可以迎來26周歲。作為電視傳媒,放在世界電視傳媒的範疇來看,也算是夭折了!
中天新聞台的夭折,在香港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讀者可能認為這只是一家台灣有線新聞台與政府之間的爭拗。放在上一個世紀90年代的歷史環境來看,中天新聞台的出現,真是平地一聲雷,標誌着香港電視人的專業技術和國際視野,牽引着大陸、台灣電視的發展;香港人心中的「全球華人文化圈」的理念,也開始在兩岸進行驗證。
台灣《中國時報》2008年9月副刊刊登了台灣資深傳媒人陳浩懷念中天新聞台的一篇文章:「……一群懷抱華人衛星電視夢的港仔隊伍,征略過台灣的天空,留下了一席飲殘的酒,一個沒說完的故事……」。
戒嚴時代的結束
中天新聞台的確在開播的短短一年內就征服了台灣業界和觀眾,這點也與時局的發展很有關連。90年代初是傳媒人的黃金季節,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大陸掀起了新一輪的改革浪潮:內地國有企業、地方產業紛紛以合資經營方式引進外資;以往許多經營禁區逐步開放,無所顧慮。屬於意識形態的文化產業如:電影、音樂、出版、廣告,甚至傳媒,也允許中外合資企業參與。
台灣方面在蔣經國的推動下,結束了戒嚴時代,台灣人民渴求更多的娛樂和資訊,以地下方式經營的眾多有線電視台應運而起,政府禁之不絕,最終台灣當局在1993年成立《有線電視法》,1994年起接受有線電視牌照申請,打破了三家無線電視台壟斷的局面(三台是由省政府經營的台視、國民黨經營的中視、軍方經營的華視)。
在這種大環境下,境外產業大量進軍大陸及台灣,電視產業只是其中的一支大軍。英、法、德、美等國的國家電視台以至商業電視網絡,在海峽兩岸的有線電視網絡中陸續開播:CNN, BBC, HBO, ESPN…這當中也有香港人的身影。
「全球華人文化圈」的橋頭堡
九十年代初,香港為數不少的文化商人蠢蠢欲動,其中一位文化商人于品海,借助金庸之力,在1993年成為《明報》的掌舵人(這是另一篇沒有說完的故事)。于品海懷抱著「中國夢」,以《明報》報業集團為據點,以「全球華人文化圈」為發展目標,迅速地集結了中港台三地資深的文化、出版、傳媒、影音人士,在海峽兩岸以及海外華人聚居地,開展了「全球華人文化圈」的事業,台灣中天新聞台,是他在全球衛星電視布局的一個橋頭堡。
中天新聞台1994年12月30日正式開播,台灣受眾馬上感受到中天新聞台和台灣的4、50個本土有線新聞台很不一樣。
中天的主播,除了有台灣人外,還有香港的主播、大陸的主播及來自海外華人的主播。中天的主播口音就混雜了台灣的、大陸的、香港的……這點讓台灣受眾大受刺激;中天新聞不用台灣本土傳媒通用的閩南方言,也不用香港的粵方言,而是盡可能的使用標準普通話。中天新聞台的新聞編排及新聞用語,基本上是香港電視的模式,新聞導言很短,五、六秒最多不超過十秒,就進入新聞畫面了。中天新聞的用字客觀平實,不像台灣般用字誇張,報道夾雜評論。
由於中天新聞台的定位是針對10多億說華語的兩岸及海外華人,不分地域,不分政治體制,所以中天新聞的內容,國際新聞佔了四成,全球華人新聞佔四、五成,台灣地區新聞只佔一至兩成。當時傳統上台灣電視新聞,八、九成都是本土新聞,當中又絕大部份是台北地區新聞,中天的出現,極大地顛覆了台灣人心目中的電視新聞。
時勢造英雄
中天新聞台開播的頭四個月,受眾有彈有讚,有說這是「匪台」,有說這是「香港台」;業界對中天的評價也很參差,有說新聞節奏太快,有說台灣本土新聞量不足。中天收視率在整體有線台中只佔0.1-0.3%之間。1995年5月,北京與美國在日內瓦展開最後一輪的復關會談,這給了中天新聞台一個展示實力的機會。
關貿總協定成立於1947年,中華民國是始創成員國,1950年台灣國民黨政府宣布退出關貿總協定,放棄議席。從90年代開始,北京在開放改革的進程中,感受到要參與全球關貿總協定的重要性,於是提出恢復中國在關貿的席位,但是遭受到美國的一力反對。關貿總協定組織本身在1996年會過渡成為「世界貿易組織」,如果中方不能在96年前恢復在關貿總協定的議席,往後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要與世貿的100多個會員國一個一個地進行外交磋商,難度可想而知。
1995年5月的一個晚上,經過周詳的策劃,中天新聞台主打的晚上九時「全球連線」的直播新聞上,畫面從香港主播台切換到了日內瓦中美會談的大樓外,當地時間比香港遲七個小時,中方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走出中美談判會場,氣呼呼的對着中天電視鏡頭說:「美方欺人太甚,美方要求穀麥進入中國大陸來換取議席,一旦美國的蟲害進入大陸,會害到我們顆粒無收!」
台灣的電視觀眾,大概這時才知道中美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也第一次見識了北京官員的口才。台灣業界更震撼了,他們紛紛詢問,怎麼可能直播日內瓦的畫面? 以1995年的科技,確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日內瓦電視訊號到香港,要先把訊號上鏈到中東上空的A衛星,再由A衛星傳送到印度洋/太平洋上空的B衛星,B衛星傳送到香港赤柱地面衛星站,再經地線轉到中天新聞台香港總部,總部把畫面整合後再經赤柱上鏈到太平洋上空的C衛星,讓台灣的有線台接收。令技術層面更為複雜的是,日內瓦會談場地沒有傳發訊號上衛星的地面站,我們要再租用一架衛星轉發工程車,把攝影鏡頭的畫面,即時上傳A衛星,這才完成上傳下發,台灣的電視觀眾才能看見來自日內瓦的即時新聞畫面。
五月的這一場硬仗打下來,中天新聞台就被台灣各界一致譽為「華人的CNN」,前此台灣人辦的形形式式的有線新聞台,經常自許為「華人的CNN」,經此一役,「華人的CNN」成了中天的專屬稱號。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天的電視訊號覆蓋兩岸四地,遠至北美洲、歐洲東南亞及日本,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天的衛星電視訊號。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國CNN敲打中天新聞台的大門,提出以高價收購中天新聞台,結果被管理層以不符合「全球華人」的利益為由,拒絕成為CNN的中文版。
到了1995年年底,台灣一項應屆新聞傳播學系大學生就業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以中天新聞台為第一就業選擇。
新聞本身是地域性很強的產品,要以全球華人文化圈的標準來選取新聞,傳媒人都沒有這個經驗。每天晚上九時「全球連線」新聞節目的編前會議,就要和台北中心、紐約中心、倫敦中心、北京中心、香港中心……等多番協調,每一個中心都想自己採訪得來的新聞成為頭條,香港總部卻要以「全球華人」這個秤去衡量每一條新聞的份量。一個總部,七個中心,這中間迸發出來的火花,令我經常尋思,「全球華人文化圈」,是不是一個虛擬的命題!
「如日中天」後
中天新聞台初創期享受了幾年的絢爛風光,繼而陷入了財困局面。1996年之後,逐步引入了台灣資金,先有和信辜家,再有中時余家,最後落入旺旺集團蔡衍明手上,香港管理層全面退出,昔日的「全球華人」版圖消失了,「全球華人文化圈」的理念也不見了,中天成了不折不扣的本土藍營電視台。到了2020年她的消失,對全球華人來說,也許實在並不重要了!
後記:「中天」一名是筆者向董事會提出獲得接納採用,寓意「如日中天」。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求學時,台灣學者皇甫河旺教筆者新聞寫作。皇甫老師在台灣教學多年,1993年他知道筆者正在籌辦台北新聞中心時,熱情地引介得意門生加入,讓中天台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匯聚了一流的電視人材。一向仁厚的皇甫老師知道新台取名「中天」,他很猶豫地問:「名字過於剛烈,會不會易於夭折?」可惜當年我沒有聽明白他婉轉反對的聲音。皇甫老師如果泉下有知,我希望老師知道,我對他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