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政治,本來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電影的劇情,往往反映政治的現實;現實中的政治,也好比電影一樣富戲劇性。沈旭暉以電影為引子,揭開世界歷史上的政治佈局。據沈旭暉的觀察,原來一些很地道的港產片——例如《古惑仔》、《雀聖2》、甚至是瘋狂喜劇《喜馬拉亞星》,裏面也可以折射出國際視野的運作。
整理:谷理揚
香港地下秩序與國際互動:《門徒》及《古惑仔》系列
香港電影提及的與其他地區,常常有一個主題,就是有關黑社會、販毒等。例如《門徒》這部戲難得地做了較嚴謹的資料搜集,真的研究過金三角(緬甸、老撾、泰國交界地區)販毒系統是如何運作,香港跟當地的互動又是如何,甚至當電影上映後,有網站專門介紹這些硬資料。
不過更深入民心的,還是我們熟悉的《古惑仔》系列。其實這系列雖然講述香港地下秩序,相當「MK」(編按:網絡用語,用作諷刺一些打扮故作新潮、時髦的人,有一定的貶義成分),但也有一定國際視野。當我們仔細看每一集的反派角色,原來都有不同國際聯繫。例如第一集的打鬥就出現在澳門,第二集講及台灣黑幫,第三集強調荷蘭黑幫與香港地下集團的關係,第四集交代了洪興新龍頭是由泰國回流香港、叛徒則被放逐到阿爾巴尼亞,第五集講到馬來西亞一個拿督,第六集講日本,每一集都反映了香港地下秩序很重要的組成部份。這可是十分實用的硬知識:毒品如何由東南亞運來香港、路線是如何接通、與各自地區的政策有何關係、與稅率有何關係、與對毒品的政策有何關係等等,其實都能從電影略知一二。
南亞裔與香港的聯繫:《重慶森林》、《喜馬拉亞星》、《未名港》及《絕世好賓》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其實真正的國際地標不是很多,最出色的地標非重慶大廈莫屬。很多外國朋友來到香港不會想到迪士尼樂園或山頂,卻會去重慶大廈,因為他們看過王家衛的《重慶森林》。重慶大廈變了一個地標,也因為學者開始進去研究人類學,原來重慶大廈是破世界紀錄地有120多個不同國藉的人同時住在裏面,內裏自給自足,自成生態。當然,你可以說這套戲是借題發揮,它本身不是聚焦在少數族裔,對重慶大廈「邁向國際」卻功不可沒,日後不少外國電影來香港取經,都偏好類似重慶大廈的格局,才像他們想像的香港。
談及印度人或南亞裔在香港的形象,若由香港看出去,整件事就容易變質。印巴裔人士在香港電影的形象都是負面的,通常飾演盜賊、偷渡犯、或是在監獄、或是喬寶寶飾演的那種。《喜馬拉亞星》這部戲則比較特別,由香港演員穿上印度裝束,夾雜了一些印度宗教包裝。這戲很有爭議,有很多看完這部戲的朋友、特別是讀文化研究的,會認為是醜化了印度,反而一些印度朋友看後覺得挺有趣,發現他們的文化原來是可以這樣詮釋的。
講到南亞世界,有一部戲大家未必看過,但最直接講到香港人參與南亞事務,就是莫昭如的小本製作《未名港》。為了吸引觀眾,他把戲當作《投奔怒海》的續集去推銷,因為它的主題也是「投奔怒海」。話說莫昭如在70年代參與了孟加拉獨立戰爭,看歷史的人會覺得很神奇——一個香港人會參加孟加拉獨立戰爭?原來他作為國際左翼,為了支援國際革命,就參與了孟加拉人民反抗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鬥爭,所以他十年前在孟加拉拍了這部戲,把當時的經歷說出來。根據他的說法,看這部戲的香港人一輛巴士就能載滿,然而,在孟加拉卻是全國放映。孟加拉是一個人口大國,這樣一放,影響力不能小覷,這正是我們經常忽略的國際聯繫。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