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驅動汽車並不是什麼「新能源」汽車。電動車的歷史,要比汽油車更加早。相比電動車,汽油車才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車。
早在1820至1830年代,已經有電動車的雛形在歐美各國產生。經過多個發明團隊的技術積累和互相學習,在1830年代,蘇格蘭人Robert Anderson已經製造出電池驅動的汽車。1890年代,英國和法國都很支持電動車,而美國和德國的製造商也在生產電動車。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電動車在歐美已經成為主流。
第一輛汽油車直到1870年代才由奧地利人Siegfried Marcus製造出來。通常認為的汽油車的祖師爺,德國人Karl Benz(奔馳)直到1888年,在電動車早已大行其道的時候,才開始生產汽油車。德國人Gottlieb Daimler(戴姆勒)和Wilhelm Maybach(邁巴赫)到了1889年才開始生產汽油車。福特就更別提了,1901年才建了他的第一個汽車廠。
有人說,你說電動車要比汽油車早,那麼使用氫氣做能源,總能算作新能源汽車了吧?呵呵。氫能源汽車更早。早在1808年,法國人François Isaac de Rivaz(聽名字就是個貴族)已經發明了使用氫氣做燃料的汽車,至少要比電動車早十幾年。1863年,比利時人Étienne Lenoir成功駕駛他的氫能源汽車,行駛了20多公里,比奔馳的太太駕駛他的汽油車上路行駛要早25年。
所以汽油車才是新能源汽車。氫能源汽車和電動車是舊能源汽車。Over。
為什麼汽油車會取代電動車?
1920年代開始,汽油車逐漸打敗了電動車。其原因一是因為大油田的發現,使得汽油價格驟降,汽油車變得更加經濟。第二是因為美國連接各州的公路的出現,使得人們對汽車的續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是因為加油的速度要比充電的速度快得多,如此等等。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汽油車取代電動車,是出於對效率的追求。電動車在自身的性能和質量方面無法與汽油車競爭,所以被汽油車取代。
在這裏我需要講一講經濟學理論。效率是什麼?我們奧地利學派認為:人的行為總是有目的的。而為了實現同一個目的,我們可以採用不同的手段。這個不同的手段之間的好壞差異,就是效率的差別。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追求效率?因為高效的手段,能夠讓我們更快更好地達到目的,能夠給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去賺更多的錢,獲取更多的休息時間,或者得到更好的健康。總之,我們可以通過提升效率,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
我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就是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就是生活水平的提升。這兩者是一致的。設想一下我們還生活在古代,沒有內燃機,沒有電動機,更沒有高速公路和飛機。我們只能靠人或牲畜,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背到另一個地方,就是傳說中的茶馬古道或絲綢之路。這種經商方式的效率極低,所以當時人的生活水平也極低。
工業革命使我們開始征服自然力。科技創新使我們不斷用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力。我們嘗試了煤和煤氣,嘗試了氫氣,嘗試了電,最後全體人類幾乎得出一致的結論,那就是汽油內燃機才是最好的驅動汽車的方式。因為它是最有效率的。
我們不需要別的理由。效率就是最大的理由。效率意味着幸福、生存和美好,而無效率則意味着痛苦、死亡和苦難。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提升效率就是提升人在單位時間的產出。提升人在單位時間的產出就是提升人的價值。而降低效率就是減少人的價值。
為什麼電動車又會取代汽油車?
如果說汽油車取代電動車,是出於對效率的追求。那麼近些年,在政策主導下電動車取代汽油車,是出於對效率的背棄、對無效率的追求。
這種追求無效率的思想,起源於西方很大的一部分人,對人類生存本身的懷疑。這些西方人雖然表面上看來已經進入現代社會,但是他們還是沒能擺脫古老野蠻的基督教給他們的靈魂燙上的烙印。在他們看來,高效發展的人類文明,有一種「原罪」。例如吃肉、燃燒化石能源、物種減少,甚至人類的生育本身,都是犯了這種「原罪」,要遭天譴。
他們對於石油產品,例如汽油、柴油甚至塑料吸管,都有一種咬牙切齒的痛恨。很多西方國家已經立法禁止了塑料吸管的使用,同時列出了時間表,在未來禁止銷售汽油車。給人類帶來了一個世紀的輝煌文明的汽油車,將被低效率的電動車等新能源車取代。
為了說服人們使用這個低效率的出行方式,宣傳者可謂費盡了心機。文章開頭提到的新能源就是他們編造的故事之一。還有他們宣傳電比汽油更清潔。電一點都不清潔。中國大部分的電是火電站燒煤發出來的。如果再加上電池生產和處理中的排放,電動車可以說是污染更嚴重的一種方式。
有人說你可以用清潔的能源發電呀。這樣說吧,所有的清潔能源分兩種:用得起的和用不起的。用得起的清潔能源例如水電和核電,都是環保主義者極力反對的。用不起的諸如光伏、風電還有一些非主流的發電方式,如果沒有財政補貼,它們發電的成本比電力零售價還高,所以是用不起的。
也許有人會問:你怎麼知道汽油車的效率更高呢?很簡單,高效率本身就意味着花一樣的錢得到更好的東西,或者花更少的錢得到一樣的東西。同樣的商品,更低價格就意味着更高效率。汽油車的購買和綜合使用成本最低,所以汽油車一定是最高效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判斷,這是市場千千萬萬個人的判斷。
但是政策使用限產、限牌和補貼等方式,人為提高了汽油車的價格,降低了電動車的價格,使得人們選擇或只能選擇更低效率的電動車。
成本只能被轉嫁,而絕不會消失
幾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曾經是奢侈品。那麼究竟是誰讓奢侈品降低了生產成本,降低了價格,走入了千家萬戶呢?是那些率先購買奢侈品的人,是他們的錢養活了生產奢侈品的產業,使得更多的人看到這個行業有利可圖,衝進來生產商品和服務,最終降低了市場價格。所以正確的方式,是有錢人栽樹,普通人乘涼。
有人說電動車是未來,所以國家應該補貼。邏輯錯誤。如果它真的是未來,那麼國家不應該補貼,而是讓那些趕時髦的有錢人去先買,讓產業用投資人和有錢人的錢去完善產業鏈,實現量產,降低成本,最終讓普通人收益。這才是正確的方式。而特斯拉的方式則是倒過來。特斯拉是讓所有人交稅,補貼給那些買得起特斯拉的有錢人。
有人說,美國政府給特斯拉補貼,降低了價格,豈不是有了更高的效率嗎?並不是。請牢記一個原則:成本只能被轉嫁,而絕不會消失。特斯拉拿到了美國政府的補貼,降低了售價,只不過把消費者本應負擔的成本轉嫁給了美國的納稅人,包括全世界每一個持有美元的人。這是更低效率,而不是更高效率的方式。
補貼的成本,由所有納稅人來負擔。表面上看來,人們買到了便宜的汽車,效率提升了,但是實際上納稅人的效率被默默地降低了。效率意味着幸福、生存和美好。而無效率則意味着把這些美好的東西從每一個人的手裏奪走。更何況很多的補貼並不是用在了汽車上,而是用各種方法巧妙地被某些人佔有。更可惡的是,這些人拿着補貼政策去資本市場忽悠,又騙到一批人的錢。
成本只能被轉嫁,而絕不會消失。任何的非自願交易行為,背後都有人買單。每一次政策插手市場,都會造成效率的降低。所以市場才是最好的選擇。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