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祖後來隨其姊夫投日。出於表忠,他露骨地鼓吹中日合作。他出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一職。在談到孫中山(1866-1925)遺訓時,他故意曲解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等主張,斷章取義,以遂其政治意圖。1941年3月,他說「總理孫先生離開我們,到現在足足十六周年了」,「總理是為中國而生,是為亞洲而生,也是為世界而生。所以他的死,是中國的損失、亞洲的損失,也是世界的損失!」接着,他謂孫中山人雖死,卻留下了珍貴的遺產︰《建國方略》、《三民主義》、「大亞洲主義」,與及「天下為公」的主張。
根據他的理解,「三民主義」是救國的主義,沿着三民主義前行的國民革命,「是一個總名辭」;國民革命之中,有三重意義,實行時也分三方面,一是民族革命,二是民權革命,三是民生革命。民族革命是要促進中國國際地位平等;民權革命是要促進中國人民政治平等;民生革命是要促進中國人民經濟平等。陳耀祖解釋,辛亥革命僅是國民革命其中一個階段,包含了民族革命和民權革命二方面,從表面而言,「辛亥革命是改專制為民主,變國體為共和」,似是偏重在政治方面。
在這一點上,他借題發揮,說當時革命先烈的動機,其實「是為了中國百年來飽受歐美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變為次殖民地,而當時執政者之昏庸,政治不修,沒有能力抵抗,故為解除中國的次殖民地位起見,不能不推翻專制,先從改革中國的政治,以充實國力做起。」他的結論是,推翻專制只是手段,「抵抗歐美帝國主義才是目的」。陳耀祖是從根本歪曲事實1。孫中山等人組織革命,旨在推翻清政帝制,至於反抗「歐美帝國主義」,或許部分革命分子懷有這一思想,但顯非主流。陳氏所云不過是為戰爭服務、為日人所主張作宣傳,完全是一派通敵之言。
不斷鼓吹中日親善
同一年,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在廣州召開。陳耀祖以主人家身份致歡迎辭。他再一次鼓吹「中日親善」。他謂大會「集中日滿三國新聞記者諸君於一堂」,認為是東亞新聞記者團結的表現,也是東亞同盟的文化溝通、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表現。
他又稱頌發動侵華的日本,謂「反過來我們看看友邦日本」,「日本文化的歷史,雖然不及中國悠久,然而日本文化不獨能夠始終保持東亞文化的優點,而且能夠多方吸收世界文化,經過合理的消化,而育成為現代最優美的綜合文化」,又以恭順的語氣,請三國新聞界同仁對廣東文化努力檢討、加以批評;他承認廣東文化基礎薄弱,有待培養和扶植。他衷心希望三國新聞界同仁,能將各地優秀文化介紹進廣東,從而令廣東文化「足以成為東亞文化復興運動的支柱之一」2。由此可見,陳耀祖通敵程度之深。
1941年12月,日本軍全面向香港進攻。由當年的聖誕開始,香港進入了「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在日本軍政統治底下,香港市民生活困苦;日本人為了減輕香港的人口壓力,遂鼓勵香港人歸鄉。廣東與香港僅一河之隔,而很多香港人也是粵人,因此他們的目的地自然是廣東。
1942年8月21日,時為廣東省政府主席的陳耀祖訪港,與香港總督磯谷廉介(1886-1967)中將會面。陳在香港發表談話謂︰
余頃巡視市內各處,見工商各業均已恢復,治安亦已確立,吾人對磯谷中將勵精圖治之苦心,深表敬意。廣東與香港僅一水之隔,實有互相協力之必要。關於人口過剩問題,廣東省政府方面盡量收容由香港回鄉之人民,以謀農地開墾及生產増強,然如何使彼等歸鄉及各項救濟方案,廣東及香港當局,自當共同負責。磯谷總督前此之訪廣州及余今次之答訪,即在互相認識當地之實情,以謀緊密之協力。廣東省政府已收容回鄉之華僑三、四十萬人,並支出二百萬圓為救濟費用。3
在陳耀祖的言談之中,並無半句譴責日軍對香港造成的巨大破壞。
1943年1月20日陳耀祖在上海廣東同鄉會作演講,向會上各人報告戰時廣東的情況。
他謂「廣東省政府成立以來,經過多年的改革,已得入正常狀態」。他將廣東的情況分三方面來說:
第一,是政治和軍警。他指出,廣東自組織政府之後,情況已轉為平穩,政治亦已入於正軌,「至於行政權及治安方面」,則「絕對自主」,又說「人民也均樂與友邦(按,日本)協力」。當時廣東省共有二個師及警察三萬人,其他地方自衛隊則有約一萬人。全省器械充足,可保全境安全。
第二,是經濟。陳耀祖謂「粵省經濟,在三年前至去年為止,完全採用軍票為本位,自去年1月份起,已完全改用中儲劵,但軍票亦可比率通用,與上海相彷。」至於廣東米價,以一百斤一擔計算,甲等米一擔國幣240元、乙等200元、丁等180元。另又實施計口授糧,大人一日十兩、六歲以下小孩一日六兩;辦法是由省政府根據統制糧食辦法,把香山等地產的米糧給價收購,再行分配給零售商,民眾憑購米證照上所開列價錢向米店購買米糧。在屋宇方面,「戰後省民四散分開,故無人管理的房屋,在廣州最多,省政府成立後,為防宵小拆賣,故立即組織民業管理委員會,將無主房屋妥為管理。」
第三,是教育與建設。陳耀祖報告,全省公私立中學共約35所,學生約8,000人;小學1,152所,學生165萬人;省立大學恢復,另有國立廣東大學,學生450人。他又指出,省政府積極推動建設工作。在戰後,日軍管理廣州等地所有工廠,但自省政府成立之後,「友邦方面先後將各廠全部交還」。自來水廠、士敏土廠、啤酒廠、糖廠等後亦陸續恢復,均有盈利;「化縣又在開煤礦,所產之煤質甚佳,將來當可大量生產」。然而廣東省交通仍是困難,上海與廣州之間交通有所隔膜,省內交通尚未暢通,為令物流便捷,預備利用帆船為工具,以疏導運輸。香港與廣州接壤,在港粵人甚多,香港難以容納,廣東省出錢出力「救濟港僑」,「由省府負責遣散約三十餘萬人」。4陳耀祖雖努力粉飾太平、歌頌日本,但亦難掩國土淪喪的滄桑。
觀古董賠上性命
1944年4月4日下午,陳耀祖「與衛士八、九人,往廣州文德路搜購古玩」,行刺者偵知其行蹤,乘其觀賞古物之際,「上前以快掣薄壳」向他施襲,陳連中數槍,幾名衛士亦中槍斃命。陳耀祖經送醫院治理,惟因受傷過重,返魂乏術,延至5日下午1時50分不治。5
陳耀祖的香港大學同窗、時為國府駐俄大使的傅秉常在俄京收聽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廣播得悉其死訊,在日記中云「余與彼同學多年,渠人本不錯,惜環境不佳,隨其姊丈同充漢奸,致有此結果,深為渠惜也。」6
傅秉常寥寥幾句,概括了陳耀祖匆匆的一生。
汪精衛妻舅陳耀祖的故事(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