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汪曾祺側寫──集小說家、畫家、書法家、劇作家甚至美食家於一身

汪曾祺側寫──集小說家、畫家、書法家、劇作家甚至美食家於一身

我們的話題自然聊到沈從文,因為誰都知道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而且沈先生一直也只承認汪曾祺是他的弟子。汪曾祺相當敬佩沈先生,他說不僅沈從文本人,「師母和孩子們也都是情操、境界很高的人」。

舒非 作者: 舒非
2021-01-14
舒目與舒懷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冰心梁由之汪曾祺汪曾祺文存沈從文百年曾祺石魯魯迅
汪老平日花很多時間讀書,問他都讀些什麼?汪老說:「讀閒書。」(網絡圖片)
汪老平日花很多時間讀書,問他都讀些什麼?汪老說:「讀閒書。」(網絡圖片)
0
SHARES
545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編按:去年是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1997)誕生100周年(1920-2020)。我這篇寫於1988年的舊作被收入由內地編輯名家梁由之編的《百年曾祺》,排在開卷第一篇,與有榮焉。該書出版後頗受歡迎,已售罄第一版。同時出版的還有《汪曾祺文存》,也是梁由之編輯。

汪曾祺應安格爾和聶華苓夫婦之邀,赴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來回都取道香港,我有幸兩次都會到他,在南國陽光充沛的秋初與歲末。尤其是後一次,還陪了他兩三天,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別看此人相貌平平,筆下功夫可不同凡響

汪老今年六十有七(1920年出生),外表看來比實際年齡小。雖然雙鬢凝霜,但他那神采奕奕的眼睛和與眼睛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兩道濃眉,時時顯現出活力和睿智。正如詩人顧城所說:「北京作協開會,整個會場有一雙眼睛最聰明,那就是汪曾祺。」據說這次赴美,頗有幾位中外女士讚汪老眼睛很亮,這是後來汪老得意地悄悄告訴在香港的好朋友董秀玉的。

汪老中等身材,背微微有點兒駝。皮膚是健康的褐色,連手指也是,使人感覺不像長期伏案燈下,倒反而像經常在戶外活動似的。他說有次和友人在北京一家小茶館對飲,鄰桌有一老者默默注視他,末了對旁人說:「別看此人相貌平平,筆下功夫可不同凡響。」汪老覺得奇怪,問何以見得?老頭兒答曰:「單憑執盞的三根指頭就可看出!」

從心底由衷發出的笑

接觸之中,我覺得最有趣莫過於見到汪老「笑」:他把頭歪過一邊,縮起脖子,一隻手半掩着嘴──就這樣「偷偷地」笑,那模樣,直叫人想起京劇《西遊記》裏的美猴王,當捉弄整治豬八戒得逞之後,閃在一邊得意洋洋,樂不可支,愈想愈開心。

汪老如此陶醉的情景並非時時可見,只有在他談到那些有趣或值得玩味的事才露出來。看到那種從心底由衷發出的笑,你也會被感染得快活起來。比如在返北京前夕,我陪他到銀行兌換錢。他把口袋裏的整疊美金掏出來,因為面值不等,有五元十元,也有一百二百,汪老數了幾張便不耐煩了,他回頭對我說:「我最不懂數這個,愈數愈糊塗。」我說幫他數,他說不必了,一把將錢遞給銀行職員。看銀行職員一張張攤開來點,汪老笑了,那神情彷彿是將一件苦差事聰明地推搪了,於是喜上眉梢。

據說在愛荷華作家交流座談會上,汪老覺得講多了創作經驗沒啥意思,靈機一動,忽然取出他自己畫的國畫(帶到美國送陳若曦的),那幅畫很簡單,只在角落裏畫了一枝梅花,題了款,其他皆空白,汪老演講的題目便臨時改成「中國畫空白與小說的關係」。到會聽眾當然歡迎,因為這是個不容易聽到的、極富中國美學意義的題目,翻譯卻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汪老提到此番情形便覺得好笑,像小學生幹了什麼惡作劇的事一般。

《百年曾祺》書封。

沈從文的學生

我們的話題自然聊到沈從文,因為誰都知道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而且沈先生一直也只承認汪曾祺是他的弟子。汪曾祺相當敬佩沈先生,他說不僅沈從文本人,「師母和孩子們也都是情操、境界很高的人」。沈先生將稿費捐給湘西,家裏人人皆贊成。

沈從文在西南聯大教書時,汪曾祺修了他的課,他笑說,沈先生常把他的小說(當時汪曾祺唸一年級),拿去教四年級學生的課。

我問汪老,沈從文後來不再寫小說,是否會不甘心,汪老認為也未必,他說沈從文研究古代服飾,也是側重文化藝術的角度,與小說創作實際上有很多共通之處。

沈從文不痛苦,卻很寂寞

講到魯迅,汪老說:「魯迅是偉大的。」「在魯迅之前,白話文只是試驗階段,都未成熟,到了魯迅,一個成果才出來。」

他認為魯迅是痛苦的先驅者,而「沈從文不痛苦,卻很寂寞」。

汪老對自己如何評價呢?他答曰:「是樂觀的。」其實,我們從他的小說亦可領略得到。

誰都知道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而且沈先生一直也只承認汪曾祺是他的弟子。

「淡而有味」的小說

有朋友說汪曾祺的小說是比較淡的,又有些朋友說汪曾祺的小說很有味道,兩種說法加在一起,便是「淡而有味」。他的作品,人物與作者往往有點距離,即作者不竭力渲染着色,只是用恬淡的白描,將人物勾勒、烘托出來,留下許多空間,讓讀者去思索和補充,因此很堪咀嚼和回味。

「有人說我的小說跟散文很難區別,是的。我年輕時曾想打破小說、散文和詩的界限。」

「不直接寫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有時只是一點氣氛。但我以為氣氛即人物。一篇小說要在字裏行間都浸透人物。」

「我不喜歡布局嚴謹的小說,主張信馬由韁,為文無法。」「我也不喜歡太像小說的小說,即故事性很強的小說。故事性太強了,我覺得就不大真實。」「對我所未見、不了解的,不去刻意為之作過多的補充。」

我想,汪老這種「淡而有味」的小說是很考功力的,倘若沒有厚實的基礎、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人生閱歷,那麼寫出來的,可能味如嚼蠟了。

膾灸人口的名篇

《受戒》是汪老膾灸人口的名篇,在這詩一樣的小說裏,我們見到這樣一位農家少女:

「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

有一雙美麗眼睛的姑娘,還有一雙漂亮的腳丫子:

「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

小說描繪的是一個勤快、老實、憨氣卻又不失聰慧的剛出家小和尚和漂亮伶俐、活潑多情的農家少女的故事。背景是中國農村山明水秀的天地,人情樂天知命,風俗淳樸溫厚,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水鳥),擦着蘆穗,撲魯魯飛遠了。」

語言文字鮮活考究,富音樂美,讀來可以琅琅上口如詩歌,卻又毫不費力和刻意,信筆而至,行雲流水,姿態橫生。

汪老說沈從文曾經批評一位當代作家,說:「寫景是不能用成語的。」

汪老說舒婷的散文也不錯,比如她寫夏夜,說:「踩熄了一路蟲聲」,某某則不,說:「蟲叫被腳步聲嚇跑了」。

《受戒》篇末註明「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這個「夢」,其實是汪老自己的初戀故事。

《受戒》是汪老膾灸人口的名篇。(Amazon)

汪老論林徽因、張愛玲、冰心

沈從文的小姨子張充和,即詩人卞之琳《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的女主角。汪老說「黑鳳」(即張充和,因膚色較黑而被暱稱之)是「才女」,文章寫得好,字也很漂亮,追求者眾,不止卞之琳一人,我們談到另外一位頗有浪漫傳說的女作家林徽因,汪老認為當年不少作家文人傾慕她的氣質才華,但是,他鄭重地加了一句:「不至於『亂』。」

很正色的一句話,可以感覺到汪老在這方面傳統的觀念,他自己亦承認受儒家影響較大。

說到張愛玲,汪老說:國內長期不提是不對的,不過,海外也捧得太高了。

我們談冰心,汪老說冰心值得尊重:「現在國內,老中青、左中右的作家都尊敬她」,冰心散文,雖「小」,但美,經得起時間考驗。

我想起不久前,一位朋友告知我一件意味深長的事:假如有年輕人上門求題辭,冰心經常不假思索,揮筆寫下:

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

中國傳統的文化小說極重要的一支

有人將沈從文、汪曾祺、鍾阿城、賈平凹等名字串連起來,認為他們一脈相承,代表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小說極重要的一支。

汪老也提到阿城和賈平凹。他認為賈平凹寫得多,高峰已見到,阿城則未,他曾為文評論阿城的「三王」,認為他有可能成為大作家。雖然很久沒有新作,而且一直揚言要投筆從商,汪老相信阿城始終要回到小說創作的道路上來。

這次他們有機會在美國重逢,阿城告訴汪老:在與人接洽生意時,常因不自覺地觀察其對方而忘了要談判寫什麼。

談到這些,汪老又笑了。他說阿城在美做獨行俠,啃麵包逛藝術館、博物館,並非一般的走馬看花或如教科書上寫的去「照本宣科」一番,而是很下功夫在學習,從獨特的角度觀賞。汪老十分欣賞這一點。

藝術是金字塔,涉獵愈多,基座愈寬厚穩固,塔尖方能拔得高。他搖搖頭說:「國內有些作家太缺乏和忽視這方面的修養。」

石魯回顧展

臨走的前一天早上,我們辦完瑣事,因為還有些時間,我建議汪老就近去看看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的「石魯回顧展」。汪老很高興,連聲說好。

那天陽光明亮,我們步上天橋,整個維多利亞寬闊的海面盡入眼簾。海水藍湛湛,幾條船,拖着晶亮跳躍的浪花在疾馳。

汪老望着海景,對我講起在美時,曾見到梵高的原作,他說以前看的均是複製品,已深感其震撼力,這次看到原作,更是吃驚,因為「太棒」了。他用手指比劃,形容梵高用的顏料有多厚,他說有一幅「自畫像」,頭髮一根一根都是很厚的顏料,「簡直像用毛筆畫的,而不像是用油畫刷子」。

在美國時,他也對一些黑人的雕塑、陶瓷感興趣,他說那些佚名作品,造型、線條自然大方,渾然天成,很簡單,卻很有味道。

紮根很深的中國作家

愛荷華大學的一位黑人教授,在聽過汪曾祺的演講後十分佩服,他專門邀請汪老到他家中深談。他對汪老訴說美國黑人最困擾的問題──「無根」可尋。因為美國黑人最多只能查上三代,再往上便是奴隸,而奴隸是無族譜的。不錯,黑人奴隸皆來自非洲,但究竟是非洲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則無法知曉。

「美國黑人沒有祖國,甚至連非洲國家也不認同他們,因為他們是美國人。」汪老轉述黑人教授的悲哀,說:「那是最深沉的悲哀。」我相信,因為汪老是紮根很深的中國作家,他比一般人更深愛着民族的傳統、神髓和精華。

石魯是中國的梵高

有人說石魯是中國的梵高。原因是兩位畫家甚有相似之處:一樣狂熱追求繪畫藝術,窮畢生精力;一樣是死後作品才愈受推崇珍視;更悲慘的是兩人都患精神分裂,都死於藝術創作的旺盛之年——不同的只是:梵高吞槍自殺,而石魯死於癌症。

我們在三個大廳的每一幅作品前駐足良久。有些作品,汪老看得很仔細。有的畫,畫面寥寥幾筆,非常瀟灑,汪老說那得自「八大」。他指着其中一條幅,有菊有石,畫面原來四平八穩,突然,在下方,冒出一株用三數尖筆畫的勁竹。汪老說這是神來之筆:「構思時絕對想不到的,而因為它,畫面才活起來。」

見到汪老對着一幅小小的畫會心微笑,我俯身一看,原來是石魯晚年隨心所欲之作,題款龍飛鳳舞:「不知是何花」。

汪老說自己作畫,很少用顏料,只有淡墨和濃墨之分,「有一次需要點綠色,我便擠了點菠菜汁上去。」

汪老能燒一手好菜

集小說家、畫家、書法家、劇作家甚至美食家於一身──汪老能燒一手好菜,「一腳踢」,太太要幫他買菜他都不肯,因為「那是構思的過程」──我問那樣為主?汪老說當然是小說創作了,「那才真正顯示我的生命價值。」他說畫畫、書法是玩兒的,而寫劇本是「混飯吃」。汪老是北京京劇院的高級編輯,幾次要求退休,劇院都不肯放,因為是「金招牌」。

汪曾祺早慧,20歲便開始寫小說,近半個世紀了,居然總共只出了四五個集子,篇篇擲地有聲,確是貴精不貴多的典型。

汪老說自己下筆很快,在昆明開會,同房的作家見他犀利「快筆」,大為驚訝。實際上他花很多時間打腹稿,「吃飯也想,炒菜也想,走路也想」,就像十月懷胎,成熟了,才將腹中小說謄到稿紙上。因此我們看到汪老的手稿,一手飄逸俊秀的行書,通篇稿子從頭至尾幾乎不動一字。

「開頭和結尾都要先想好,小說想講什麼亦要想清楚。」

「年輕的時候,別人這樣寫,我偏不,我常要跟別人不同。」

汪老記性特別好,他說當年唸大學,上課老懶得做筆記,要考試了,便等同學寫睡下後將筆記借來翻翻。此次赴美,演講或寫文章,引用古典詩詞、典故或古代小說,也都是信口而出。

那年奉命寫《沙家浜》劇本,有一次,打字員將第二場整場的原稿弄丟了,急得要哭,汪老說不怕,「我可以從第一個字起,一字不漏地背到最後一個字。」

汪老平日花很多時間讀書,問他都讀些什麼?汪老說:「讀閒書。」古典的、外國的,什麼都看。也不做筆記,只是偶爾在書眉或扉頁上寫幾個字,那是提醒自己,彼時彼地讀到此處,腦子裏在想些什麼。

更多精采文章

  • 民國兩大才女──林徽因和冰心民國兩大才女──林徽因和冰心
  • 潘耀明:心中宛有當時在潘耀明:心中宛有當時在
  • 文壇名家講座一: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文壇名家講座一:五四新文學的意義──魯迅、沈從文、張愛玲
  • 莫言:閱讀是創作最好的老師莫言:閱讀是創作最好的老師
  • 李歐梵:五四運動破鐵屋 魯迅吶喊第一人李歐梵:五四運動破鐵屋 魯迅吶喊第一人

1+
  • 精神貴族──楊絳
  • 飛蛾撲火,非死不止──瑣憶丁玲
  • 民國兩大才女──林徽因和冰心
  • 渙之賭唱
  • 礦山記憶:鐵,不一般的故事

舒非

本名蔡嘉蘋。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及後移居香港。自小熱愛閱讀和書法,成長後喜愛文學藝術和電影,也酷愛旅遊,迷戀一切美好的事物。任職出版社編輯長達三十載,策劃編輯過眾多古典或現代中國文學經典和佳構,深受影響。曾在《明報》、《明報月刊》、《東方日報》、《大公報》、《星島日報》、《香港文學》、《亞洲周刊》、《BBC中文網》等媒體撰寫專欄或稿件,擔任過多個文學獎的評審。著有詩集《蠶痴》和散文集《記憶中的風景》、《生命樂章》、《二水集》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冰心梁由之汪曾祺汪曾祺文存沈從文百年曾祺石魯魯迅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楊麗紅攝於演唱會海報下。(作者提供圖片)
字旅相逢

菊部回眸六十秋,麗歌紅韻樂優悠──專訪粵樂曲藝名家楊麗紅

作者: 馮珍今
2022-08-16
香港城市大學優才及教育發展處處長陳志豪教授(右)與副處長羅錦榮教授(左)。
灼見教育

城大辦「HK TECH老虎班」  最高120萬港元獎學金  安排頂尖課程及導師  訓練明日創科領袖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16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後,中國隨即發布台灣問題白皮書寓意何在?(亞新社)
大中華視野

北京發布台灣問題白皮書的政治意涵

作者: 盧兆興
2022-08-15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灼見名家董事會主席潘燊昌博士、灼見名家社長兼行政總裁文灼非先生、何文匯教授、潘銘基教授、蔡元豐教授、陳瑞端教授及一眾嘉賓與參賽同學合照。
腹有詩書

第二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總決賽四強對壘 英華小學蟬聯冠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13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在致辭時表示,讀書更能讓我們從別人的經驗中,提煉智慧,領悟人生的道理。(文灼峰攝)
灼見教育

蔡若蓮:從小欣賞經典作品 培養文化素養及品德情意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8-13

影片

  • 曾鈺成:明年還會有區議會選舉嗎?區議會是否已經完成歷史任務?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怎樣預防骨質疏鬆症?飲食有什麼宜忌?推介補肝腎、強筋骨中藥
  • 雷鼎鳴:美國如何塑造中國是挑釁者角色?佩洛西訪台中了疑兵之計?解放軍可隨時封鎖台灣
  • 霍詠強:中國軍演五大軍種亮劍如何震驚世界?中美軍事信任機制遭破壞將有什麼後果?
  • 許永權X李偉民:香港有多少洗黑錢的方法?風險無處不在 小市民如何自保?
  • 曾鈺成:講科學、講規劃,郊野公園界線怎麼不能重劃?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
  • 雷鼎鳴:外匯基金為什麼虧損嚴重?大量儲備如何改善居住環境 藏富於民?
  • 曾鈺成: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發展 政府已宣布決定 反對者未罷休 計劃仍有變數?
  • 黃錦輝教授:明知山有虎 為何偏向虎山行?佩洛西訪台有何盤算?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第二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總決賽四強對壘 英華小學蟬聯冠軍第二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總決賽四強對壘 英華小學蟬聯冠軍 本社編輯部
  • 誰是佩洛西訪台的大輸家?誰是佩洛西訪台的大輸家? 馮應標
  • 菊部回眸六十秋,麗歌紅韻樂優悠──專訪粵樂曲藝名家楊麗紅菊部回眸六十秋,麗歌紅韻樂優悠──專訪粵樂曲藝名家楊麗紅 馮珍今
  • 由隋文帝平陳  看佩洛西竄台破局由隋文帝平陳 看佩洛西竄台破局 張建雄
  • 盲扭精神盲扭精神 陳家偉
  •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 本社編輯部
  • 圍而不戰困台島 懲罰佩洛西訪台圍而不戰困台島 懲罰佩洛西訪台 丁望
  • 米和米漿米和米漿 林綸詩
  • 大學三寶飯大學三寶飯 李志強
  • 馮以浤的象棋人生馮以浤的象棋人生 張灼祥
  • 西方只有接受更廣闊的世界才有路行西方只有接受更廣闊的世界才有路行 張建雄
  • 港大宣布任命張文智教授出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港大宣布任命張文智教授出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 本社編輯部
  • 指月之指指月之指 常霖法師
  • 金庸人物生命的追求──郭靖的迷惘和愛情追逐者金庸人物生命的追求──郭靖的迷惘和愛情追逐者 楊興安
  • 第19屆「十本好讀」名單出爐  反映師生閱讀喜好多元化第19屆「十本好讀」名單出爐 反映師生閱讀喜好多元化 本社編輯部
  • 國台辦發表台灣問題白皮書   重申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仍是首選國台辦發表台灣問題白皮書   重申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仍是首選 本社編輯部
  • 從境外引進生源以解決學界困境從境外引進生源以解決學界困境 曹啟樂
  • 香港學界如何把「返大陸」變成歷史名詞?香港學界如何把「返大陸」變成歷史名詞? 陳奕偉
  • 佩洛西訪問台灣後,兩岸關係的風險評估佩洛西訪問台灣後,兩岸關係的風險評估 盧兆興
  • 梁錦松:幫助孩子獲得幸福人生    所羅門教育推出「Project M² 暑期領袖計劃」梁錦松:幫助孩子獲得幸福人生 所羅門教育推出「Project M² 暑期領袖計劃」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羅乃萱
  • 施林海
  • 李文基
  • 楊興安
  • 張建雄
  • 梁振威
  • 廖書蘭
  • 黃錦輝
  • 陳奕偉
  • 盧兆興
  • 關品方
  • 何漢權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