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成名於上海,1994年來港打拼,在文學圈與新聞界闖出名堂,2014年創辦「中環一筆」,延攬一批時事評論員,定期聚餐議論國是港事,大家都管他叫「江大哥」。我與江迅相識近30年,但從來沒叫過他一聲大哥,因為我覺得這個稱謂有點江湖氣。
俠肝義膽 幾十年如一日
「中環一筆」群組眾人並非來自江湖,他們當中有大學教授、報紙總編輯、電視節目主持人、醫生、律師,都在各自領域享負盛名,且有獨立見解,絕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他們能對一位來自內地的人稱大哥,江迅一定有過人的魅力。
江迅七尺昂藏,留一把長髮,氣概不凡,但更配得上大哥稱號的是他的組織能力,每月一次飯局,讓大家充分交流;社交媒體「中環一筆」帳號,遇到麻煩他能夠走通各種關係,「擺平」事端;匯輯文章出版書籍,舉辦隆重的讀者見面會,事先還蒐集情報看誰來砸場,擺陣應對。這些都是大哥做的事,但他比大哥更大哥的是,飯局人來多了,他騰出位置自己躲到偏桌去。
我估摸大家的意思,其實他們心中的江迅,叫他大俠更貼切一些。他的俠肝義膽,幾十年如一日。做記者,接觸各種權貴是職業需要,因為這些權貴的確是新聞信息的來源,不少記者傍在權貴身邊,足以不時有頭條新聞可以交貨。
很多權貴都願意讓江迅走近,他們想說的和想透露出去而沒說的,江迅都能走筆疾書,該委婉的委婉,該明確的明確,令到受訪者與讀者皆大歡喜。江迅可貴的地方,是不獨圍在權貴周圍,對主動與被動下野或遠離廟堂的,不但不嫌棄,還高調或低調地關心眷顧。
做新聞,高官說的話能影響眾生,但凡夫俗子的反應同樣重要,江迅嚴守平衡報道的精神。所謂高調關心弱者,不但是發表訪問,且在他的個人社交媒體帳號中,敢於對那些被動下野的人,毫不避諱稱他們為「我的好友」,不時還為他們辯護,比如有人猜測王丹的性取向,江迅在微博上說:「同志不是罪」,是否語帶雙關,讀者猜去吧!
為人仗義 有所為有所不為
凡仗義者皆稱俠,但大俠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記得江迅10多年前跟我說過,一個有黑道背景的名人找他寫傳記,稿酬100萬元,他沒有答應,另一位「才子」卻不甘人後,江迅的決定可能參詳過我的意見,但他考慮更多的應該是為人原則。
有關傳記,他反而是去替倪匡完成他的口述歷史──《哈哈哈哈》,原因可能是江迅和倪匡都來自上海,都有過下鄉的歷練,同時又來到香港打拼,這些共通的經歷,加上江迅的筆法,才能好好寫出倪匡的性格與風格。
江迅還做過很多低調關心弱勢社群的事,每年書展江迅邀請文壇大咖開講座,圈內朋友都知道。同場舉行的還有,邀請一群小朋友,給他們送書,請他們到書展與兒童文學家交流,這些小朋友,有來自香港悲情市鎮的,近年還增加了內地偏遠山區的。
這就是江迅跟朋友說,「其實一世人能夠辦成一件有意義的事,值了!」我相信江迅在跟朋友說這句話的時候,也在勉勵自己。
我跟江迅在《明報》集團一棟樓裏共事多年,認識他始於一個內地來港的新聞人飯局,此後有很多共處。江迅每年到北京採訪人大會議,凡27、28年,應該是連續跑兩會時間最長的記者。
我跑兩會也有10多年,經常在人民大會堂碰到江迅,因為我做日報,基本上跟着當天活動走,江迅做周刊,他必須找角度,按主題找人做專訪,我們之間不存在競爭,但看到江迅的報道,也會揑一把汗:他怎麼就能想出這麼一個角度,他怎麼就能找到那些人物,寫出那麼有稜角的故事?
坦承待人 深耕採訪對象
深耕採訪對象關係是江迅的長項,有新聞的人都願意接受他採訪,主要是看到過江迅寫的報道,文辭生動,文筆流暢,文采飛揚,自然就會信任他。江迅與眾不同的地方是,絕不功利,不會因為找新聞才跟採訪對象接觸,他每次去北京,都會去探訪很多人,多半都是未必有新聞可寫的,特別是生病住院的,他必定會去看望,這在行內是出了名的,採訪對象便會視他為朋友,有新聞也會第一時間通知他。
江迅採訪過的知名人士,多不勝數,知名人士也必定接受過很多記者採訪,但知名人士與江迅的關係不一般。為什麼李敖可以跟江迅講悄悄話?為什麼星雲大師會埋怨江迅不去找他?江迅是如何跟採訪對象做到深耕,我還真不懂,但從他跟我的相處,或可窺視他是如何對待朋友的。
江迅會關注每一位朋友在社交媒體上的話,總會給一句兩句有意義或無意義的回應。今年我出版第一本評論文章的專輯,是江迅三番四次來電話鼓勵與催促的結果,沒有他的熱誠與堅持,我早已中途放棄。更難得的是出版後還不時發來他巡視書店的「報告」。
江迅兄是我一直對他的稱呼,他走了。從來平等視人、熱心助人、坦誠待人的江迅,在走的時候,受到無端痛楚的煎熬,對他是不公平的,願他一路走好,在此,我叫你一聲大哥。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