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江啟明筆下的香港百景

江啟明筆下的香港百景

江啟明先生筆下的香港,把不少已消失了的景物保留於畫中,隨時代變化的面貌亦活現於紙上,何只百景,這個展覽所選的,是其中一些具代表性和說明意義的作品。

周佳榮 作者: 周佳榮
2019-01-31
東亞潮研

標籤: 九龍新界江啟明港島離島
從江啟明的畫中可以看到百多年間香港前進的步伐,滄海桑田,興革於彈指之間。(灼見名家圖片)
從江啟明的畫中可以看到百多年間香港前進的步伐,滄海桑田,興革於彈指之間。(灼見名家圖片)
0
SHARES
946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香港的景色雖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在畫家筆下卻能整合起來,於一致之中又見其多元化特色,反映出傳統與現代交錯並存。江啟明先生筆下的香港,由《香港風光》到《香港史趣》,由《香港今昔》到《香港心靈》等,把不少已消失了的景物保留於畫中,隨時代變化的面貌亦活現於紙上,何只百景,這個展覽所選的,是其中一些具代表性和說明意義的作品。

按地區可把畫作分成三組:主題一是香港島與近代城市發展,大抵表達了十九世紀以來香港的現代化歷程;主題二是九龍半島的社會變遷,旨在表明這個地區的生活面貌;主題三是新界地區和離島風光,較宏觀地尋找香港古來的自然景色和歷史痕跡。編排的次序,是循着香港島、九龍半島的先後「割讓」,以及英國「租借」新界的階段性擴築,從中可以看到百多年間香港前進的步伐,滄海桑田,興革於彈指之間。而這也是1997年回歸以來,香港特別行政區奠立的規模。

當年英國人管治香港,其勢力拓展顯然由南而北;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疆域的一部分,其積漸發展則是由北而南的。因此,觀賞這批畫作的次序,既可按上述的編排,亦不妨先從後面看起,由遠古而至近代,或者別有一番體會。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居民來說,或早有所聞,了然於胸,自亦有人「不識香江真面目,只緣身在此港中」。

與中國悠久的歷史一樣,香港有6000年的文化背景,百多年來的進展一日千里,回歸後更呈現了新顏。今日香港是中國的南大門,是亞洲國際都會,中西文化交織,舊的事物逐漸消失於無形之中,或留蹤影,或了無痕;新的事物在不知不覺間出現,或悄然無聲,或大眾矚目,而新的又會慢慢變成舊的。蛻變與新生本是歷史規律,畫家擅長描繪景像,學者致力撰成著述,簡略說明或有助於勾勒史事,畫中情懷就要大家細意賞味了。

主題一:香港島與近代城市發展

【1】太平山頂──遊人絡繹不絕  觀光陸續有來

太平山是香港島最高的山,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成為上流社會居住和避暑勝地。山頂有瞭望台等旅遊點(圖中為獅子會公園),維多利亞港的景色盡入眼簾。

【2】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華人的大笪地 英人的佔領角

位於港島上環,英文名稱是「佔領街」,因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在大水坑附近的高地上駐紮,華人則稱該處為「大笪地」。

【3】荷里活道文武廟──地處繁華鬧市  從來香火鼎盛

香港著名廟宇,奉祀文昌、關聖二帝君;建於1840年代,1850年和1884年曾兩次重修。

荷里活道文武廟奉祀文昌、關聖二帝君。(Wikimedia Commons)

【4】上環華賢坊東──華人聚居處  重建未有期

在永利街對面,是華人聚居之處,馳名省港的王老吉涼茶店東主王耀棠曾住華賢坊十號三樓,現時該區正等待清拆和市區重建。

【5】中環街市──舊時為煩囂市場  今日成歷史文物

始建於1858年,是為中環一帶的華人而設;現時的建築是1939年重建的,樓高四層,2003年停止運作,列為歷史文物。

【6】鐵崗(Glenealy) ──當年如有銅牆鐵壁  今時教堂樂韻悠揚

位於中環半山,正式名稱是己連拿利,十九世紀為軍政重地,門禁森嚴,故有此稱。現時綠樹成蔭,是聖公會主教府(舊稱會督府)所在。

【7】中區裁判司署(Central Magistracy)──司法與懲教  近在咫尺間

位於中環亞畢諾道,屬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1914年落成,至1979年遷出。毗連域多利監獄。

【8】下亞厘畢道外國記者會所(Lower Albert Road)──前身是牛奶公司  後來成為藝穗會

外國記者協會成立於1943年,初時在重慶,1949年遷至香港後,沒有固定地址,1982年遷入位於雪廠街的舊牛奶公司倉庫。

【9】中央警署(Central Police Station)──威嚴的差館  古典的風格

位於中環荷李活道,始建於1864年,屬古典式建築,曾經是香港警察總部。原址現為香港法定古蹟,屬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

中央警署位於中環荷李活道,始建於1864年,屬古典式建築。(Wikimedia Commons)

【10】陸羽茶室──中環街坊座上客  國際顯達是貴賓

1933年創辦,1976年遷至士丹利街現址,是香港著名茶樓,古意盎然。共有三層,二樓放置中國茶聖陸羽像。

【11】蘭桂坊(Lan Kwai Fong)──中外遊客流連  本地居民買醉

中環一處大小酒吧和餐館雲集的消遣好去處,是具有香港特色的旅遊景點,深受外籍人士和遊客歡迎,本地一些居民亦喜歡流連於此。

【12】天主教總堂(The Hong Kong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莊嚴座堂  聳立半山

全稱聖母無原罪主教總堂,是天主教香港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中環堅道,1883年奠基,1888年落成。

【13】都爹利街(Duddell St.)──煤氣路燈碩果僅存  百載石階氣派依然

中環都爹利街的石階約建於1875至1889年間,兩端的欄杆上置有四座煤氣路燈,是本港僅存的煤氣路燈,仍然提供街道照明。

【14】利源東街 ──利源街分東西  小攤販賣東西

1894年建成,1906年另建利源西街。利源東街曾有多家印刷廠和報館,故有「報紙街」之稱。後來成為售賣平價衣物的著名小街。

【15】港督府 / 禮賓府 ──港英的總督官邸  特區的禮賓府第

始建於1851年,1855年落成,第四任港督寶寧爵士首先入住,1997年香港回歸後改稱禮賓府。

港督府始建於1851年,1855年落成。(Wikimedia Commons)

【16】皇后像廣場──女王銅像搬家  皇后芳蹤杳然

原名中央廣場,1880年代填海而成,1896年放置維多利亞女王銅像,翌年改稱皇后像廣場。香港淪陷期間,遭破壞,戰後港府將女王銅像置於維多利亞公園。

【17】立法會大樓──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糅合東方的藝術特色

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1985年成為立法局大樓,香港回歸後改稱立法會大樓,使用至2011年。

【18】終審法院 ──特區政府成立  體現一國兩制

位於中環炮台里,前身為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1997年用作終審法院,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最高的上訴法院。

【19】聖約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 ──糅合英法建築風格  平面佈局呈十字形

聖約翰座堂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教會建築物,1849年落成啟用,亦是基督教新教在亞洲最早的教堂之一。

位於中環的聖約翰座堂糅合英法建築風格。(Wikimedia Commons)

【20】中環統一碼頭──汽車也渡海  往來維港間

1933年啟用,配合九龍佐敦碼頭,油麻地小輪往來其間,提供客運及汽車渡輪服務。1990年代拆卸,原有航線遷往新填海區的中環碼頭。

【21】中環小巷──城市的罅隙  市井的空間

中環新舊建築林立,既有通衢大道,也有橫街窄巷,遠處是一盞早期的煤氣街燈。建築物的外牆,有高聳的水渠。

【22】金鐘兵房──昔日軍隊駐紮  今天商業繁華

又名美利兵房(Murray Barracks),是香港昔日一個軍營,由英國皇家工兵軍團(Royal Engineer)興建,當時美利樓就是這個軍營的軍官宿舍。

【23】紅棉道婚姻註冊處──花香處處  情意綿綿

前身為域多利軍營(Victoria Barracks),軍營於1979年關閉後,至1991年建成香港公園,婚姻註冊處就在公園的西面,有露天停泊花車區。

【24】般含道余園(Euston)──消失了的古堡  令人記憶猶新

余仁生創辦人余廣培之子余東璇於1927年移居香港,1931年建成此古堡式別墅,1980年代拆卸,改建為豫園住宅樓宇。

【25】香港大學──亞洲著名高等學府  宗旨是「為中國而立」

1912年正式成立,是香港第一家大學。本部大樓是重要的學院建築,以文藝復興的花崗柱式承托。

香港大學於1912年正式成立,是香港第一家大學。(Wikimedia Commons)

【26】西環──樓房高低處  新舊交替間

西環之名源自十九世紀香港行政區劃「四環九約」,又稱西區,包括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等地,是華人聚居之處,從高矮不一的建築物可見其新舊交替的情形。

【27】堅尼地城焚化爐──煙囪引人注目  如今已成陳跡

曾是香港四大垃圾焚化爐之一,1993年停用,2007年開始拆卸,至2009年大致完成。

【28】西營盤高街(High Street)──西半山的街道  昔有精神病院

原稱第四街,1892年在此建一座精神病院,因而有一些恐怖傳聞。現改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

【29】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典雅的紅磚屋  朗朗的讀書聲

1926年落成,1928年英皇書院正式遷入,二戰時期被日軍佔用為馬房,1960年重建。建築物以紅磚建成,是一級歷史建築。

英皇書院以紅磚建成,是一級歷史建築。(Wikimedia Commons)

【30】香港演藝學院──集多元演藝於一身  兼中西文化之特長

1984年成立,是亞洲首屈一指的表演藝術高等學府,學院的教育方針着重反映香港的多元文化,和中西兼容的特色。

【31】修頓球場──街坊的遊樂場  平民的夜總會

是灣仔一個露天運動場地,昔日為灣仔主要地標,有不少待業者日間在此等候分配體力勞動工作,傍晚後則搖身一變成為「平民夜總會」。1982年港鐵在此興建灣仔站,隔鄰為修頓中心。

【32】灣仔厚豐里──梯級門牆依山而立  改建計劃波折重重

從皇后大道東轉入船街,向山漫步,保留了一條梯級及幾扇門,並有古牆。現時該處有合和實業建築項目的所在地。

【33】灣仔慶雲街──雙數門牌黃屋  列為歷史建築

最著名的是2至8號雙數門牌的唐樓黃屋,樓高三層,1920年代由一位茶葉商人斥資興建,現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34】李節街──位於灣仔的街道  中段建成私家路

1920年命名,有一個可供公眾休息的小公園,具南洋風格,其特色是一座剩下前壁的唐樓,類似澳門的大三巴牌坊,但並非真蹟,而是把舊建築推倒後重建的「假古董」。

【35】循道會──宣道教育  服務社會

全稱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是香港早期成立的基督教宗派組織,1950年代以來,積極展開福音工作。

【36】銅鑼灣(Causeway Bay)──商城故事  百年變遷

古稱鹽船灣,該處的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得名,1950年代進行大型填海工程。曾有多間百貨公司在這區開業,現時遍佈購物商場。

【37】維多利亞公園──以女皇銅像命名  種植有香味植物

建於1955年,是香港最大的公園,以體育運動場地為主,有游泳池、網球場、足球場等,並有緩跑徑、兒童遊樂場及中央草坪。

【38】香港帆船會──推廣風帆運動  倍添維港景色

1962年成立,2005年改名為香港帆船運動總會,全港有12間認可訓練中心,為市民提供風帆訓練。

【39】銅鑼灣天后古廟──岸邊檢得神像  立祠供奉至今

約建於十八世紀初,是本港眾多供奉天后的廟宇之一,曾數度修繕,是同類廟宇建築的佳作。

銅鑼灣天后古廟是本港眾多供奉天后的廟宇之一。(Wikimedia Commons)

【40】告士打道──海傍雙線行車道  興建分層交匯處

1920年代進行填海工程時興建的街道,是香港市區最寬闊的道路之一,沿途有分層交匯處,1980年擴建。

【41】聖保祿醫院──法國沙爾德修會興建  1918年正式命名

1898年初在灣仔開幕,附設藥房,1916年搬到銅鑼灣現址,1976年新翼啟用。

【42】香港仔及鴨脷洲(Aberdeen and Aberdeen Island 〔Ap Lei Chau〕)──漁村景色今猶在  海面劃為避風塘

原本稱為石排灣,昔日是一個轉口港。1841年有一批英軍在此登陸,因而亦有「香港的起源」之意。對出的島,嶼狀似鴨舌,粵語叫做「鴨脷」。因以為名。

【43】海洋公園集古村──集中國古史之一村  仿歷代建築和文物

1990年開幕,展現中國13個朝代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包括廟宇佛塔、宮廷農舍、市集作坊等,2003年封閉至今。

【44】北角(North Point)──先為小上海  後成小福建

位於港島東區北部,指突入海中最北面的岬角,1940年代以來有大批上海人、福建人先後來港聚居於此,現時是繁盛的商業住宅區。

【45】筲箕灣聖十字徑街──一場大火成灰燼  原址建公共屋苑

1983年發生大火,燒毀不少居民的家園,政府於是進行清拆及在原址開山,建成耀東邨、興東邨等公共屋苑。

【46】筲箕灣──「英雄被困筲箕灣  問君何日到中環」

原本是一個海灣,因水域像一個大筲箕而得名,早年交通不便,所以有這樣的戲言。

【47】柴灣羅屋──罕見的古村落  現時是博物館

羅屋是柴灣數座古村落中僅存的村屋建築,原為一羅姓客家人所有,是港島罕見的中國舊式建築物,1990年建成羅屋民俗館。

主題二:九龍半島的社會變遷

【48】尖沙咀鐘樓──火車站大樓遺存  成九龍半島標誌

原是尖沙咀火車站的一部分,1915年完工,1975年火車站遷至紅磡填海區,於1978年拆卸。鐘樓保留下來,成為地標。

尖沙咀鐘樓成九龍半島標誌。(Wikimedia Commons)

【49】香港理工大學──昔為工專  今稱理大

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工業學院,1957年遷至紅磡,1994年升格為香港理工大學,校舍風格較為一致。

【50】普慶戲院──兼營電影與粵劇  時移世易終淡出

位於油麻地彌敦道與加士居道交界,1930年代開始營業,曾是一個多元化的娛樂表演場地,包括粵劇演出,1987年結業。

【51】佐敦道碼頭──乘客與汽車一同渡海  曾是九龍最繁忙碼頭

1933年啟用,提供往來中環統一碼頭的乘客及汽車渡輪服務,至1990年代停航,現時只有巴士總站。

【52】油麻地警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舊翼保留新翼或拆

1893年設立於上海街及眾坊街交界,現時是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1922年遷至廣東道及眾坊街交界,戰後加建新翼及宿舍。

油麻地警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Wikimedia Commons)

【53】東華三院文物館──主堂有如村落祠堂  整體切合慈善機構

在油麻地窩打老道廣華醫院內,根據該院舊大堂改建而成,保存和展示東華醫院、東華東院、廣華醫院的歷史文物,從中可見華人社會變遷。

【54】南九龍裁判署──前稱九龍巡理府  舊翼有希臘色彩

位於油麻地加士居道,由兩座大廈組成,先後建於1936年和1970年代,裁判法院於2000年停止運作。舊翼建於山坡上,底層以花崗石砌疊而成,二、三樓有希臘多利克式大石柱,並設露天遊廊。

【55】油麻地果欄──水果批發集散地  凌晨工作數十載

原是香港主要生果批發市場,建於1913年,由多幢一、二層高的石建築組成,至今尚可見有戰前特色的裝潢,1990年代中遷往長沙灣副食品批發中心,果欄列作三級歷史建築。

【56】油麻地避風塘──香港最大避風塘  多次填海成新貌

始建於1909年,1916年完成,是九龍西海岸的一個避風塘,後來經歷多次填海工程。

【57】油麻地戲院──曾有五大戲院之稱  戰前戲院碩果僅存

1925年開幕,當初是附近碼頭工人和車伕的消遣地點,播放電影及上演粵劇時常滿座,1998年結業。

【58】油麻地露宿者之家──前身是郵政局  九龍最具規模

在油麻地上海街,原址為1920年代興建的舊油麻地郵政局,1967年九龍中央郵政局落成之前,是九龍最具規模的郵政局。

【59】紅磡──海邊為紅岩  泊船便成磡

古稱赤磡村,十九世紀時只是突出在海灣畔的小半島,其後填海作為黃埔船塢,此外還有青洲英泥廠及中華電力廠。

【60】紅磡海底隧道──灣仔紅磡遙對望  維港兩岸海中連

1972年通車,以沉管式隧道建造,在海底橫跨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兩岸的道路網連接起來。

【61】鯉魚門燈塔──屹立海濱亂崖上  登臨塔頂景色佳

鯉魚門位於九龍半島東南端,原是古老漁村,燈塔是鯉魚門的象徵,可觀覽水道兩邊景色。

【62】藍田──鹽田鹹田藍田  漁農礦產不再

原屬九龍灣鹽田的一部分,後來發展成為村莊,稱鹹田村,戰後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在此興建公屋藍田邨。

【63】觀塘──曾是東莞四大鹽場  清初遷界漸成今貌

觀塘舊作官塘,是「官富鹽塘」之意,195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香港主要工業區,1979年地鐵在此設觀塘站。

【64】牛頭角復華村──復華振華樂華  見證歷史變遷

1949年後,有一批國民黨舊部到香港,聚居於當時仍很荒蕪的牛頭角一帶,取名復華村,連接該村的道路稱振華道。香港政府於1978年開始清拆,在原址建成樂華村。

【65】九龍灣金谷村──原為山上寮屋區  清拆改建彩福村

在現時觀塘佐敦谷平山彩福邨所在的位置,原為一處約有十五層樓高的小山,上面有一個寮屋區名為金谷村,後於1990年代中清拆。

【66】鑽石山──鑽開岩石成礦  沒有鑽石的山

鑽石山並無鑽石礦,或謂山峰形狀似鑽石;附近有個石礦場,出產的石塊礦晶較為晶亮,可能是得名由來。戰後初期這一帶多個木屋區,鳳鳳村是其中之一。

【67】大磡窩村災後──大火焚燒八小時  災民多達7000人

大磡窩村在九龍鑽石山,1981年發生大火,災民多達7000人,香港政府開放深水埗難民營給災民暫時棲身。

【68】黃大仙廟(Wong Tai Sin Temple)──全稱赤松黃大仙祠  三教融合為其特色

香港著名廟宇,1921年嗇色園成立,負責管理,1956年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

黃大仙廟全稱赤松黃大仙祠。(Wikimedia Commons)

【69】啟德機場 ──位處稠密住宅區內  升降難度舉世聞名

位於九龍城區,1998年赤鱲角國際機場啟用前,啟德機場是香港的民航機場,繁忙時跑道平均每小時有36次班機升降。

【70】聖三一堂──採中國建築形式  弘三位一體聖教

聖三一堂是香港聖公會在九龍區歷史最悠久的教堂,創於1890年,1936年在現址興建,翌年啟用。

【71】九龍城──古有軍隊屯衛  後建九龍寨城

宋時名官富場,是廣東十大鹽場之一;元時有人在此處山石上刻「宋王臺」三字作為紀念,晚清建九龍寨城。原址今改建為公園。

【72】馬頭角屠房──當年牛頭不搭馬嘴  今日是牛棚藝術村

位於土瓜灣,1908年建成後,用作牛畜檢疫站兼屠房,1999年屠房遷至上水,政府把建築群批給藝術工作者使用,現稱「牛棚藝術村」。

【73】香港浸會大學大專會堂──紀念首任校長林子豐博士  一度是藝術表演主要場地

香港浸會大學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浸會學院,大專會堂亦稱林子豐博士紀念大樓,1978年啟用,成為香港一個主要的藝術表演場地,現改稱大學會堂。

【74】又一村木屋──盼與九龍塘齊名  富豪和貧民對望

又一村是糖薑大王余達之出資興建,寓意與九龍塘齊名,他希望華人應有自己的高尚住宅區,鄰近亦有貧民木屋。

【75】李鄭屋村古墓──東漢墓穴  法定古蹟

這是1955年發現的東漢墓穴,後加建鋼筋水泥硬殼以作保護,1957年開放給公眾參觀,墓旁有展覽館。

【76】美孚新邨──新式住宅屋苑  全球樓宇最多

原址為美孚石油公司油庫,1968年改建為美孚新邨,共有九十九座住宅樓宇,提供一萬三千多個住宅單位。

【77】荔園與宋城──早期最大遊樂場  增設宋城添景點

荔園遊樂場於1949年開業,在當時是香港最大遊樂場,1961年增設宋城,吸引了不少遊客。1997年結業。

【78】大角咀福全街──當年原是福全鄉  洪聖廟移至今地

1818年福全鄉建於此處,並有洪聖廟;1928年政府為開發土地,清拆了福全鄉,洪聖廟亦遷往新闢的街道上,命名為福全街。

【79】界限街(Boundary Street)──初為九龍半島北界  後成九龍新界分界

位於九龍半島中部偏北,是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原是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時清朝「割讓」九龍的北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後,成為九龍與新界的分界線。

主題三:新界地區和離島風光

【80】沙田大圍車公廟──香港四大廟宇之一 風車轉運香火鼎盛

相傳車公是南宋末年的一名勇將,隨宋帝昺南下逃難時在途中病逝。他精通醫術,深受村民尊敬。車公廟有悠久歷史,相傳與對抗疫症流行,或與田心村風水有關。

沙田大圍車公廟是香港四大廟宇之一。(Wikimedia Commons)

【81】香港中文大學──博文約禮  止於至善

1963年成立,由崇基、新亞、聯合三書院組成,是香港第二家大學,在沙田馬料水的山頭建校。校舍寬大,有建築物多座。

【82】大埔大尾篤──大埔區東部邊陲  八仙嶺龍脈末端

區內有龍尾村,寓意吉祥。現時一些指示牌,以同音寫成「大美督」。

【83】大埔八仙嶺與八仙湖──北向望深圳特區  南面遙對馬鞍山

位於吐露港以北,是新界東北的一條山脈,由八個山峰組成,故名八仙嶺。

【84】船灣淡水湖──海灣成水庫  全球我首創

船灣東部原為吐露港北面的海灣,1960年代為解決水荒,興建兩條堤壩,將島嶼連起來,成為大型人工淡水湖,容量僅次於萬宜水庫。

【85】上水廖萬石堂──北宋廖氏出任高官  父子俸祿合共萬石

建於1751年,是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1983年重修,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86】吉慶圍──鐵門事件載史冊  妙覺園內英雄祠

北宋時鄧氏遠祖至此定居,清初加建圍牆,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時,錦田居民抵抗,英國拆除鐵門運回倫敦作為戰利品。至1925年英國交還鐵門,並立碑誌其事。

【87】天水圍──配合人口增加  發展為新市鎮

原本是元朗市西北部的一條圍村,周圍是一大片魚塘(基圍)。1980年代開始發展成一個新市鎮,魚塘亦被填平而成今貌。

【88】青山禪院──新安八景之一  杯渡禪蹤所在

創建於1500年前的東晉末年,有普渡寺、杯渡寺、青雲觀等多個名稱,據古籍《高僧傳》所載,杯渡禪師喜歡乘坐一隻大木杯雲遊四海。青山禪院建築工程至1930年才告完成,內有杯渡禪師像。

青山禪院是新安八景之一 。(Wikimedia Commons)

【89】荃灣──老圍村是最早建成村落  三棟屋為香港古老圍村

傳說該處海灣水淺,古時稱為「淺灣」,清朝康熙年間(1669年)一度放寬遷界令時,有大批客家人遷入,約建有二十六個村落,1898年納入香港範圍。

【90】西貢──明時西方來貢  今有萬宜水庫

明初鄭和下西洋後,此處是西來朝貢船隻停泊的一個港口,因稱「西貢」,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設理民府管理。

【91】將軍澳──明代史籍已見此名  近代帆船往來其間

早在十三世紀已有人在這裏定居,或謂古時曾有將軍至此,英文曾稱Junk Bay,或謂「將軍」與英文Junk音近。1980年代政府在此移山填海,發展為新市鎮。

【92】調景嶺(Tiu Keng Leng)──海灣規圓平靜無波  務農婦女日出照鏡

早期亦稱照鏡嶺,英國租借新界後,加籍人士倫尼在該處建麵粉廠,因而稱為Rennie’s Mill,但他在該廠關閉後自盡,香港回歸後英文名稱改用調景嶺音譯。

【93】布袋澳村──三面環山  狀似布袋

位於清水灣半島西部,內有漁排養殖場,村民多經營海鮮生意,此處亦成旅遊景點。

【94】大澳──有300年人類聚居歷史  遺址可上溯至石器時代

十六世紀時,佛朗機人(今葡萄牙人)曾在此建據點,後在屯門一帶被明朝軍隊擊敗,史稱屯門海戰。附近有鹽田遺址。

【95】大嶼山龍仔──郊野公園  龍仔悟園

位於大澳,附近有南大嶼郊野公園及名為「龍仔悟園」的私人別墅,建於1962年,是行山人士必經之處。

【96】東涌炮台──清朝水師營地  裝有六尊大炮

原是炮台陣地,十九世紀初建成,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炮台被廢棄。1979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1988年全面維修。

【97】長洲張保仔洞──傳說收藏寶物  現為旅遊景點

相傳是著名海盜張保仔收藏寶物的山洞,或者是躲避清兵追捕的地方,洞內非常黑暗及狹窄,近年加建了鋼梯。

【98】東平洲──在深圳大鵬半島對面  香港十大勝景稱亞軍

香港最東北的島嶼,位於大鵬灣,原稱平洲,加「東」字以免與坪洲混淆。

【99】南丫島──唐宋時外國船隻停泊  現為香港第三大島嶼

古名博寮洲,位於香港島西南面,形狀像「丫」字,面積僅次於大嶼山和香港島。

【100】蒲台島雷紋石刻──位處香港最南端  圖案有如拜祭畫

蒲台是蒲台群島的主要島嶼,地勢平坦,看似浮台,地質以岩石為主。19603年發現南端有史前時期石刻,估計約3000年左右。

更多精采文章

  • 景賢里 King Yin Lei Mansion景賢里 King Yin Lei Mansion
  • 民陣遊行又被禁 「自由行」逼爆港島 Hong Kong Island Flooded with Protesters as March Banned Again民陣遊行又被禁 「自由行」逼爆港島 Hong Kong Island Flooded with Protesters as March Banned Again
  • 長洲的藍白壁畫 Blue and White Mural in Cheung Chau長洲的藍白壁畫 Blue and White Mural in Cheung Chau
  • 細Dan探索廢棄的長洲海景大宅 Dan Explores Abandoned Seaview Mansion in Cheung Chau細Dan探索廢棄的長洲海景大宅 Dan Explores Abandoned Seaview Mansion in Cheung Chau
  • 東龍島上的蜘蛛 Spider on Tung Lung Island東龍島上的蜘蛛 Spider on Tung Lung Island

0

周佳榮

廣東潮陽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新亞研究所榮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大阪外國語大學文憑,廣島大學文科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以東亞史為研究範圍,對思想史、文化史尤有興趣,著有《中國歷代史學名著快讀》、《明清疑案新探:史學家的證言》、《明清小說:歷史與文學之間》、《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香港通史:遠古至清代》、《近代日本思想與文化》等,近年致力於院校內外講學。
View all posts
標籤: 九龍新界江啟明港島離島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馮康醫生表示,若香港能普及接種率,加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有效,預計到年底疫情應該有希望受控。(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醫療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即使打了疫苗,仍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習近平說,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觀察者網圖片)
灼見報道

習近平: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 鄭永年:盼中國深度開放 可改變亞洲格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蒙代爾生前曾說過一些「金句」,為美國傳媒津津樂道。(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美前副總統蒙代爾高齡93逝世 曾聯署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蔡英文(前中)4月15日在招待美國代表團晚宴上表示,她期待深化台灣和美國的夥伴關係。(蔡英文facebook)
大中華視野

日捲入中美台政治 台勢成中美爭拗磨心

作者: 盧兆興
2021-04-19
阿拉斯加會談會場。(美國國務院圖片)
今天與時光隧道

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

作者: 丁望
2021-04-16

影片

  • 術數名家文相濡:賀錦麗陰卦主宰白宮 印第安人對美國總統詛咒會否應驗?
  • 施永青:回歸後北京與西方進行香港爭奪戰 逼中央改變對港政策 反對派付出慘重代價
  • 曾鈺成:任立法會主席時難制止不檢點議員 修訂議事規則非多此一舉
  • 張炳良教授:泛民政黨不參選有什麼出路?香港政局遽變需要新思維
  • 鄭赤琰教授:中美關係交惡 李顯龍不偏幫 新加坡非共不反共 爭取中國支持
  • 張建雄:潮看《三國》 三大智者、三大聰明人、三大被低貶人物
  • 葉劉淑儀:英美民主人民並非當家作主 政治制度究竟從眾還是從賢?
  •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未止 香港市民如何自求多福?
  • 黃錦輝教授:後疫情中國未來五年發展布局 香港再工業化如何善用內地資源?
  • 曾鈺成:沙嶺殯葬城爭議反映新界北發展滯後 政府寧要大規模填海而讓新界土地閒置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福島核廢福島核廢 陳文鴻
  • 修行的量和質修行的量和質 常霖法師
  • 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 本社編輯部
  • 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 本社編輯部
  • 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 丁望
  • 在移民壓力下  樓價為何依然上升?在移民壓力下 樓價為何依然上升? 施永青
  • 黑與白黑與白 常霖法師
  • 許鞍華、張婉婷、楊紫燁對談:300萬,你想拍什麽?許鞍華、張婉婷、楊紫燁對談:300萬,你想拍什麽? 編輯精選
  • 哀之還是嘲之?哀之還是嘲之? 張建雄
  • 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 楊興安
  • 明德格物明德格物 陳家偉
  • 北京會整治香港的地產商嗎?北京會整治香港的地產商嗎? 施永青
  • 耳機戴一整天有多危險?洪蘭:失聰會加速失智耳機戴一整天有多危險?洪蘭:失聰會加速失智 洪 蘭
  • 奈思比辭世:曾洞察中國經濟  他的八根支柱與我的十項特色奈思比辭世:曾洞察中國經濟 他的八根支柱與我的十項特色 高希均
  • 二次回歸的不足與隱憂二次回歸的不足與隱憂 袁彌昌
  • 天下去得的中國市場天下去得的中國市場 張建雄
  • 818黎智英等九子判刑8-18月 全球嚴厲譴責 Jimmy Lai + 8 Jailed for 8-18 months for Aug 18 Rally Prompted Global Condemnation818黎智英等九子判刑8-18月 全球嚴厲譴責 Jimmy Lai + 8 Jailed for… 楊必興 P H Yang
  • 悼花園街悼花園街 黃珍妮
  • 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本社編輯部
  • 探索半山廢棄公寓  Exploring Abandoned Apartments at Mid-Levels探索半山廢棄公寓 Exploring Abandoned Apartments at Mid-Levels 楊必興 P H Yang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海星
  • 洪蘭
  • 丁惠芳
  • 李文基
  • 鄧希煒
  • 張玉峰
  • 陳景祥
  • 謝祖墀
  • 胡孟青
  • 鄭楚雄
  • 張灼祥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