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社會現象的名詞,不像自然科學名詞那麼精確,主要原因是社會事態較易受時空變遷影響,例如中等階級一詞,從初現於幾百年前西歐的「有錢但沒有貴族地位的一批人」,轉到今天幾乎全世界通用的「中產階級」(縱使「中產」在各地的標準和學界的標準仍不相同),政治經濟內涵大變,不像地質名詞可以經歷蒼海桑田,更不像化學元素的名詞那麼穩定。關心社會現象者有責任不斷審視所見和所用的名詞,以減輕像民粹主義這樣看來清楚、理解卻多,因而容易引起誤解和情緒反應的名稱。
民粹主義的「民」
「民粹主義」的核心主張是「強調民意須受重視」,但誰是「民」?誰在什麼情況下倡導?如何倡導?則迄無共識。「民」字在民粹一詞內的初義,是某國或某地的非精英平民,滙集起或可能滙集出跟精英、政府、或建制不同的意見。源自於這股看法和情緒,可以主動或被引導出凝聚或對立的態度和行動,帶來正面或反面的後果,前者會被捧作順民或順天之道,後者會被貶作暴動或暴民政治。在中國,由於國民皆家人的儒家學說長期影響,上下之間的岐見較易被化解。在西方,這個現象,在精英和平民間的對立比較嚴重,在不少精英筆下,是應該戒備的傾向,左傾或右傾的民粹動向皆然。
西方自19世紀以來,由於民間教育和見識增加,尤其是民主思潮擴展,難再及早壓制民間情緒,民粹主張時起時落,今天甚至挑戰民主架構和民主程序,在英、美、德、荷等民主制中嚴重地牽制政府,在意大利甚至成了主導聯合政府的執政黨。詭異的是,各國的民粹主義者都得不到過半數的選民支持,卻能仿傚四兩撥千斤的能耐,挾持政府和政黨,做出多項大多數選民不願見或未作決定的措施,暴露出民主制度有個大漏動,讓少數精英借助少數選民,不斷沖激社會的整體和長期利益。本文以美國為實例,看看這個以民主和民粹為名、「碎民」為實的策略,如何利用民主椢架,推動和利用民眾零碎化,去衝破民主制度的節制。
共和民主之爭
美國自南北戰爭以來,政壇大體上由共和黨和民主黨競爭,兩個陣營的爭論主題往住足以左右選民的撰擇:癈奴、福利、種族、對外關係、稅制等等,彼此政綱雖曾互相借鏡和滲透,大體上沿着貧富利害作分線,到了20世紀末,形成了民主黨代表窮人,共和黨代表富人和大型工商業的局面。由於民主選舉基本上以一人一票(下詳)為原則,任何社會都會是窮人多於富人,共和黨調整長期戰略,趁着美國社會岐異化、各式人等的利害複雜化的大勢,在貧富沖突以外造文章,招徠各種對非經濟因素(例如種族、宗教、擁鎗權、環保、氣候變遷、墮胎、性偏向等)持有強烈意見的人士加入,雖然仍以富人和大型工商業為主體,但也招攬到愈來愈多對其他事態意見不為巳甚者(稱為為「為單項事態投票者」)支持。民粹主義以往的假定是有大批民眾對少數重大相關事情都持有共同意見,現代美國的民粹主義則不必依靠大量的共同意見者,甚至有意隔離對不同事件有不同意見者,例如一批主張自由貿易的白種優異論的老板和以為提高關稅可望保障飯碗的黑人勞工。
與此同時,共和黨又操縱選區劃分(Gerrymandering)把一些黑人和窮人數目可以左右選情的選區,合併到他們原有數目巳足左右選況的選區,從而增加共和黨人在其他選區當選的機會(在美國,一人一票制雖然適用於在選區內,高一層的選舉則由是一區一票,是以希拉莉得到總人票比特朗普多,卻因總選區票較少而敗落)。以為單靠低收入層支持便足的民主黨沒留意到很多美國窮人的生活水平,比很多國家的中產階層更高,經濟不再是他們投票的唯一驅動力。他們發現共和黨這個碎民策略後也想照辦,卻巳慢了一大步,大部分州縣市鎮的劃分選區委員會早巳塞滿共和黨員。把同住一區,可能透過共同經驗發展出共識的鄰居,拆散為政敵的分化策略,後果是碎裂整體,而非團結群體。本應追求整體同道的民粹情緒,變作碎化民眾的利器,大違民粹和民主的原意。
議會違反民主制度
民主制度一個特色,是共同商議、互相制衡、及依據既訂的規則和程序商議和執行,因而決策比較透明、行事比較公平、後果比較平穩,因而較易避免矛盾的激化,也提高把岐見轉化為合作的可能性。但依循這套方式而要較長的時間,並要尊重異見者的發言權。民粹主義者則習慣於黨同伐異,在對方未說完便喊打、己方未開口便喝采,不耐煩去理解和說服對方、不期望雙方可以合作。堅持或煽動己方的情緒,迴避既訂的程序,近年成了共和黨的慣技。常借重民間少數群體的支持去控制議會、行政機構、和全民。
參議院的共和黨藉議長不依慣例,長期阻止是否接受奧巴馬總統提名的最高法院候選人的討論,至共和黨人當選總統後才接總統的提名。在數十名茶葉黨等民粹派議員操縱下,參眾兩院數百名共和黨議員自恃佔了大多數議席,利用原意保障民主的會議程序,黨內通過便算,拒絶讓民主黨議員參與多項法案的討論。特朗普不依正常渠道便擅作主張(例如不先跟有關部門詳細計議,便跟俄國元首普京舉行一對一的高峰會議、會後竟然不交待會談內容,還在黨內外質疑聲中、在國家安全機構部長也不知情的情況下,又進一步邀請普京來訪),常常先透過推特向粉絲發表意見才發展政策(例如未安排資源和執行步驟便把非法入境者母子隔離)。種種行徑令一些平時噤若寒蟬的共和黨議員也公然反對。
民碎策略割碎美國
美國總統和議會這種違反民主制度和精神的赤裸表現,是自恃有多派民粹主義者支持。每趟特朗普倒行逆施後的民意調查發現:全國總有三成多人支持,考慮到每次都有一些平時支持者不同意,則支持他的更多,雖然在總統大選時仍不足半數,在共和黨內卻常佔七成以上,競選公職者若得不到民粹成員的支持,便連挑戰民主黨候選人的機會也失去。又由於共和黨內和民粹各派之間利害分岐,力量散碎,無論是否民粹主義者,若不依附於一個共同領袖,便只能孤立作戰,而公開反對特朗普的議員,則會受他猛力抨擊,在民粹氣氛壓力下,反對特朗普個人或其政策的共和黨領袖(包括長期堅持自由貿易的基本黨綱者),也避免公開批評他,這個初時冷門的總統候選人,遂一躍而成為獨裁者。三權分立制衡、協商決策、透明運作等民主制度,受到空前衝撀。
利用社會歧異化的民碎策略不但割碎了國家,也割碎了共和黨。是屆總統競選的候選人竟達17名,可見黨內勢力和意見的分散!更嚴重的,是當選的特朗普不屬任何派系,不久前還出錢支持民主黨競選!他一些政綱還跟黨內的長期國策背道而馳(例如挑起外貿爭端、打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親近俄羅斯等),對特朗普的姑息,反映出共和黨巳迷失了目標,它雖然利用了特朗普的蠻幹暫時通過了減稅和增加了最高法院的的保守優勢,他的利用價值也開始下跌,替共和黨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斷累積,即使在任期內避過彈劾,也難望再當選,因為反特朗普情緒,巳經在建制內外形成更大規模的民粹情緒,可能發揮出團結社會的力量。
作者相關著作:
鍾倫納,《民主制度如何讓少數凌駕多數》,http://master-insight.hktos.com/?p=53902。
鍾倫納,《包容大壞蛋的美國社會》,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52993。
鍾倫納,〈21世紀初民主難題的根治策略〉,《明報》,2017/2/3。
鍾倫納,〈21世紀初出現的民主結構弱點〉,《明報》,2017/1/6。
鍾倫納,〈從特朗普當選看『硬化理性主義』失效〉,《明報》,2016/12/12。
鍾倫納,〈巴西土耳其民主的新考驗──中層岐異性的急脹〉,《信報》,2013/8/16。
鍾倫納,《花旗美國面面觀》,香港:三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