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比特幣可以取代美元嗎?

比特幣可以取代美元嗎?
回顧歷史,古代中國是歐亞最大經濟貿易國,過千年以前,中國銅錢已是「國際」貨幣,理由很簡單,因為中原地大物博,政局穩定、財經穩定、經濟具規模及資金自由進出,可以隨時兌現其購買力。戰後環球金融秩序以美元為核心,擔當國際結算及儲備貨幣功能,也因為只有美元具備必要條件,貨幣購買力可隨時隨地自由兌現。
 
銅錢散海外 古宋釀錢荒
 
從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唐宋代銅錢隨外貿蓬勃而流散各地,東至日本,南至星馬泰印,西至印度及波斯灣,北至蒙古遼夏等地。不過,流散的銅錢多變成外國儲備,甚至在當地流通,未能及時循環回流,此消彼長,導至國內貨幣經常供不應求。此外,宋代賦稅制度已由徵收實物轉換為繳納錢幣,但金融體制未及改革配合,城鄉之間貨幣流轉不暢,基層飽受貨幣匱乏「錢荒」之苦。國內外貨幣流轉欠順,令平民百姓生活不便,令政府財政困擾,問題叢生。錢幣供不應求,鑄幣資源幾乎銷耗殆盡,替代品應運而生,包括官方紙幣(交子)。及至元代,紙幣取代銅錢為通貨,並倚賴白銀(來自外貿出超)作發行「儲備」,貨幣體制亦轉入銀本位時代,直至二十世紀中葉,此乃後話。
 
環球金融貨幣體制改革,需從長計議。<br/> (亞新社圖片)
 
美元沒落與否 仍屬未知之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經濟金融學家預言歷史重演,美元將步古代「國際」貨幣後塵,終自取沒落。彼等主要論點為美元無節制地擴張銀根,等於削減錢幣成色,購買力日衰,難免走上昔日前人老路。不過,時移勢易,今天美元的國際地位是公推協定,而昔日羅馬金幣或宋代銅錢「國際化」皆約定俗成,並無正式地位,不可相提並論。昔日貨幣即錢幣,實際價值等於成色。現代貨幣以存款為主體,錢幣和紙幣等實物衹佔少數,實際價值取決於供求、信用等多個市場因素。美元的情況更為複雜,因為設有兩個離岸市場在倫敦及新加坡,成熟且具規模,自定息率,自家放貸,淨餘資金始循環回流本土紐約。倫敦歐洲美元市場同業拆息,更是環球美元利率指標。况且,在美元本位制度下,美元走勢必然與其他貨幣相反, 此升彼跌;美國外債必然與其他國家儲備相對,同步起跌。美元時代與銀圓時代,不能相提並論。
 
戰後環球金融新秩序,以黃金為本位,以美元為重心,是因時制宜,面對現實。原來制度的先天缺陷,是黃金擔當關鍵角色,既是計算固定滙率的的基礎,亦是支持重心貨幣的儲備。若黃金產量未能趕上需求,將動搖整個體制。美國在1971年停止中央銀行以官價兌換黃金的安排,亦是面對現實,因為黃金官價早已脫離現實。環球金融秩序隨後轉換為美元本位,也是面對現實。現今制度的先天缺陷,是重心貨幣具有內外雙重身份,利害衝突難免,稍有差池,將擾亂環球秩序,動搖整個體制。畢竟由一國一幣單獨肩負國際清算儲備的責任,實非長治久安之策。
 
《布烈頓森林協議》無疾而終後,各方積極尋找新方案,冀一勞永逸,可惜數十年來仍師老無功,因為沒有國家願意分擔國際責任、義務和權利,莫說取代美元的地位。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早前環球金融海嘯肆虐,美國不負眾望,履行國際義務,領軍化險為夷,顯示美元本位制度仍難以取代。反觀歐元區,幾個小國拖欠國債,牽一髮而動全身,狼狽萬分。
 
電子貨幣 貨幣體制新路向
 
環球金融貨幣體制改革,長路漫漫,需從長計議,而非只爭朝夕。在數碼科技年代,值得跟進的改革方案,應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行的「特別提款權」,現由美元、英鎊、歐元及日元組成。在概念上,是虛擬貨幣,與比特錢幣是異曲同工。當年 (1969) 設立「特別提款權」,旨在替代實金,作為各國中央銀行間之結算工具,用途局限於基金組織賬目。
 
今日環球金融市場,與戰後已有天淵之別,黃金的貨幣功能早已褪色,而且一去不返。緬懷「黃金」歲月,是不設實際,以金價換算股滙報價,分析走勢,更是孤芳自賞,一廂情願。走回頭路恢復實物本位,掛鉤金銀作錨,是行不通。改掛鉤商品期貨,更是紙上談兵,理論多於實務。電子貨幣熱潮,方興未艾,無論構思或技術皆可供借鏡,開拓新思維,為國際貨幣體制尋覓新路向。
 
相關文章:笑看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