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比梵高小十歲的中國畫大師

比梵高小十歲的中國畫大師

梵高、齊白石幾乎在相近的時空座標,仰望閃爍的星空,願脫盡塵滓,靈光永照!

益行 作者: 益行
2021-04-16
益行游藝

標籤: 入門弟子名望文豪梵高湘潭知命之年繪畫莫逆之交齊白石
晚年的齊白石在作畫。(網絡圖片)
晚年的齊白石在作畫。(網絡圖片)

「莫道野蟲皆俗陋,蟲人藤溪是雅君,春蟲繞卉添春意,夏日蟲鳴濃,唧唧秋蟲知多少,冬蟲藏在本草中。」意明筆透的一首好詩!作者是中國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1864-1957)。

少時識文豪  北漂遇伯樂

1863年,梵高差不多10歲時,遠在東方的湖南湘潭齊姓農家,生了一個男嬰,乳名純芝,字渭清,別號蘭亭。他曾是放牛娃、雕花木匠,入過私墊,自學論語。幼年體弱多病,唯對畫情有獨鍾,成年學肖像畫和裝裱,苦臨芥子園畫譜。拜鄉紳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學工筆花鳥、草蟲、詩文、篆刻。胡先生與他取名璜,字蘋生,號白石山人,後來略去山人兩字,用齊白石為大名。

齊公決心放下斧鋸鑽鑿,和梵高一樣,17歲拿起畫筆至終老。但他的際遇和機緣比梵高好。而立之年,湘潭有客請他畫像,縣城接觸到頭面人物,認識了著名文豪──王湘綺、譚延闓等……王湘綺賞識齊白石的天資,收他為門下弟子!一登龍門聲譽百倍。隨即提升了社會名望,好友、大財主郭葆生勸說他開拓視野,並資助他出省城闖蕩。於是起程實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實踐自古以來的文人經歷。

知命之年北漂進京,落魄街邊擺攤賣畫。遇到了真正的伯樂──陳師曾(陳寅恪的兄長陳衡恪),陳師曾的理念:「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能感人而能自感也。」勸説變通畫法創立新風,兩人成了莫逆之交。

齊白石解脫了舊式文人畫的束縛,開創前所未有的紅花墨葉。水墨交融的黑墨,配襯曙紅、藤黃、胭脂,突顯純樸而絢麗的清新氣息。抽象墨戲中加插極度的具象,使觀者看到躍動的生命,聞到鲜花的香味,聽到昆蟲的鳴聲。品到蔬果的清甜。與泛濫市面的傳統符號,拉開了一段距離,獨步田園詩意。

陳師曾是家學淵源的學者畫家,又深明藝術經營之道,必須同世界接軌,繼而協助齊白石的第二件事,將作品推向海外。介紹他參加中日聯合畫展,再加入巴黎藝術博覽會。將畫作與生活拍成電影,在東京藝術院放映。擴大齊白石在國際上的聲譽!

香港政府規定達65歲者退休,但齊白石65歲時,時任北京藝專校長林風眠邀之出任教席。次年愛才的徐悲鴻親自駕車,接齊白石任藝術學院教授。他沒有一紙文憑,躋身高等學府,來之極不容易!

三大墨寶  家傳戶曉

新中國成立後,齊白石的大名家戶喻曉!不少日用品上印着白石老人的畫。

數年前在《信報》副刊的專欄中,寫過《蛙聲十里出山泉》的心得,在此再與各位讀者同賞大師另外幾幅墨寶:

齊白石作品《游蝦茨菇》

《游蝦慈菇》章法別有風情,群蝦在水中由上蜂擁游來,隻隻輕盈活靈,翩翩身姿不凡。下幅的水中植物葉葉豐厚滋潤,片片慈菇颯爽挺立,若在列隊檢閱情態各異的游泳健兒。

再觀形象、質感、動態,陶醉在似與不似的幻覺,究竟在紙上還是水中?蝦頭一滴融化的濃墨,兩側橫點深墨的蝦眼,使蝦身更有透明感,群蝦多而不擠疏密有致,蝦鬚顫顫揚盪,蝦腳撓撓向前,身軀節節搏動,令人拍案叫絕。齊白石的蝦確是古今之冠!他以水兌墨,墨中點水,軟中含硬,柔中帶剛,簡約的筆墨把水中的兩種不同的生物,刻劃得淋漓盡致!

《青蛙與蝌蚪》

《青蛙與蝌蚪》寥寥數筆的點、線、面,以濃為主的墨色,挆出青蛙的肢體。一兩筆鈎勒出青蛙的臉部,半個小弧圈內的點,描繪出眼睛的形和神,再加一線條於前後腿間,留白處呈現脹鼓鼓的肚,四腿下抑揚的短線繪成腳指,兩隻青蛙便在跳動了。

幾條淡墨畫出青青河邊草。蝌蚪用墨點按成圓型的頭部,筆尖二三曲便成尾。幾橫不規則的波紋,小生命活潑快速游在其中。岸邊的青蛙,水中的蝌蚪,相對呼應出大自然的生機。不但感受怡然自得的生命神韻,同時聯想到人間父母對遊子的依依之情。

《剔開紅燄救飛蛾》

《剔開紅燄救飛蛾》出於唐代詩人張祜的詩句「斜撥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燄救飛蛾。」

詩人描寫深宮宮女,寂寥之夜的感嘆,獨守空房,見飛蛾亦在尋找光明,不忍牠誤投火中焚毀,側着美麗的身影拔下玉釵,撥開燈裏的紅熖,救此宿命相同的小生命。張祜寄物抒情,對失去自由女子的同情,憐憫禁錮的弱者,以優雅的文字,抒發心理上的迴響。齊白石借此寓意耐人尋味!

在此僅欣賞追求墨寶之美,濃墨枯筆三筆帶出飛白的效果,塑造出油盞燈座,四五筆柔軟的燈草,兩筆曙紅燃燒的火燄。中國畫講究以書入畫,不難看出其書寫的功力。這幅畫彰顯他與傳統沒有割裂,隨筆移興的大寫意,結合工緻絕倫的工筆。工寫兼具的經典之作!

仔細觀賞左面向燈的飛蛾,三對胸足不疾不徐地爬行,茸茸的銀鱗如粉,閃閃的翅膀有紋,彎彎的眼睛似笑,綿綿的身軀如縞。人常說蝶美蛾醜,畫面逗人的飛蛾,披着素雅實用的服飾,鎖水、防水、防黏,兩翼間露出數節氣門,若聽到性感的呼吸聲,這裝扮一點也不亞於蝴蝶啊!

除了剔開紅燄,甚至想捧上手心呵護一番。通常看到飛蛾與油燈,便會想到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其實這是很多昆蟲的生物習性,本來靠月光導航,在燈火的散光下,本能行為被光源蒙蔽,牠們只能趨光盤旋,不斷修正飛行角度,直至精疲力盡,撞火焚毀或跌落,也許偶爾脫離。

狀物抒情  象外之趣

東西方的審美觀,雖然存在差異,藝術家直覺默察下的暗示,萬物奧妙均在思維中擴張,不同民族文化反映的表象符號,往往有所不同,卻有來自心源觸及環境的共通點,採取形式表達的象外之趣,均是狀物抒情的生命呼吸。

齊白石往往對紙苛索,據說他不會任意下筆,而且畫得很慢,不像平時筆會中見到的畫家大筆一揮。他認為自然界一切絕非草率的雜亂。何況亦如石濤所言:「古人之鬚眉不能生我之面目。」齊白石鋭意打破傳統桎梏!在大自然的感召下,遙遠的鄉村印記、蛙跳蟬鳴、魚游蝦動、蜻蜓甲蟲、白菜瓜果、秋菊柿紅、農具柴耙⋯⋯真實和錯覺間交疊,不失人性嚮往的初衷,在極簡的空靈中撞響天鐸。

梵高、齊白石幾乎在相近的時空座標,仰望閃爍的星空,願脫盡塵滓靈光永照!

對於從畫者而言:虛心求教、勤奮向學、修養有素、廣結鴻儒、徹悟自然、工寫兼備、筆耕不斷、堅韌不拔、風格獨特、敝屣功名,是成功之道!這些要素齊白石一應俱全,所以他的壽比梵高長,運氣比梵高好。

我瞎想:是否梵高缺少中國人的哲理?面對客觀世界不懂心理調整,獨自鬱悶為何如此!少了一個綱的概念,無法綱舉目張!不過如果太精明,會喪失藝術真正的價值。塵俗太複雜真假難分,尤其是藝術品,沒有標準的度量衡器。太多畫人仍在陣痛中掙扎,世間始終不成功的佔多數!

更多精采文章

  • Victoria林睿玥:一幅畫的完成Victoria林睿玥:一幅畫的完成
  • 孩子畫畫不專心怎麼辦?孩子畫畫不專心怎麼辦?
  • 美育家教:幼兒繪畫會經歷哪些發展階段?家長怎麼輔導?美育家教:幼兒繪畫會經歷哪些發展階段?家長怎麼輔導?
  • 小畫家是這樣鍊成的──王翊瞳及她的畫作小畫家是這樣鍊成的──王翊瞳及她的畫作
  • 「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

  • 漫畫復漫畫
  • 梵高眼中的男神
  • 和以致福、邦家之光
  • 續寫歌川廣重
  • 朝聖梵高最後的足跡

益行

生於上海,年少時曾拜師吳養木、傅抱石等名家。語文受教於周痩鵑、范煙橋、 程小青等。196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專。參加過首爾世界藝術節(國際藝術家聯展)並主講《藝術與健康》。益行曾是雜誌和報章專欄作家,並參與和內地、台灣、東南亞、韓國、俄羅斯等地的藝術交流展及全球水墨大展、水墨藝博、2020年巴黎大皇宮展。益行亦在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香港(壹畫廊)舉辦個人畫展。被推薦佳士得拍賣,其作品獲多個機構和私人收藏。現任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天趣世界女藝術家協會香港副主席、中國畫學會香港理事、香港美協會員、香港文促會會員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入門弟子名望文豪梵高湘潭知命之年繪畫莫逆之交齊白石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中)與管理層陪與傳媒見面。
灼見報道

科大新管理層首面世 將延攬全球30名跨學科人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8
李小加表示,公司希望解決一個mission impossible的矛盾。
灼見專訪

【專訪】港交所離巢後創立滴灌通 李小加當大園丁 要栽小花小草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8
布林肯表明今次事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亞新社)
國際觀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4
中總會長蔡冠深(中)與兩位副會長王惠貞(左)及楊華勇(右)出席記者會接受採訪。(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中總會長蔡冠深:在世界舞台推廣香港優勢,為工商專業界提供服務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3
行政長官李家超主持「你好,香港!」啟動禮。(政府新聞處)
灼見報道

「你好,香港!」展開全球宣傳活動 50萬張機票送旅客 8萬張贈香港居民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3

影片

  • 基金教父雷賢達:平錢時代一去不返,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無懸念?
  • 黃錦輝教授:飛船事件引發中美外交風波如何平息?為什麼美國對中國有所求?
  • 承繼600年輝煌傳統 如何仍是歐洲最具創新能力大學?如何在高端研究之餘,仍能創造盈餘?──郭位教授與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校長對話
  • 專訪陳致校長:愛國教育要怎樣推行才有效?香港高等教育有什麼機遇與隱憂?
  • 曾鈺成:中央與港人對雙普選期望有多大落差?完善選舉制度如何製造有利條件?
  • 陳妙霞博士:如何透過刺激腳底反射區自療? 怎樣按摩治療長新冠腦霧、鼻子、咽喉等症狀?
  • 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中美關係繼續主宰中概股表現?哪些板塊能推動恒指向上?
  • 黃錦輝教授:美國死心不息打壓TikTok所為何事?華府一名官員的意見 反映美國文化自信不再?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泡腳對改善長新冠後遺症有什麼好處?配哪些中藥可以補陽、袪濕、活血、化瘀?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馮珍今
  • 觀點與角度觀點與角度 常霖法師
  • 淺談教育未來學淺談教育未來學 馮穎匡
  •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 馮文正
  •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本社編輯部
  • 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 張建雄
  • 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專訪陳致校長:有75年歷史的珠海學院為什麼要改名?文科出身當校長有什麼優勢與挑戰? 本社編輯部
  • 生存的力量生存的力量 廖書蘭
  • 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 編輯精選
  • 《毒舌大狀》觀後感《毒舌大狀》觀後感 張宗永
  •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逝世 享年67歲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逝世 享年67歲 本社編輯部
  • 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 張建雄
  • 張楨出版新著《剎那芳華》:紀念永不散場的情誼張楨出版新著《剎那芳華》:紀念永不散場的情誼 本社編輯部
  • 可為配偶做的10件事可為配偶做的10件事 羅乃萱
  • 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 本社編輯部
  • 婚姻觸礁婚姻觸礁 黃珍妮
  • 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 本社編輯部
  • 善用科技推動高增值物流業善用科技推動高增值物流業 黃錦輝
  •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本社編輯部
  • 再談這片「三葉草」──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方案再談這片「三葉草」──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方案 張量童

推薦作家

  • 温愛詩
  • 卓王詠詩
  • 張樹槐
  • 常霖法師
  • 張宗永
  • 劉銳紹
  • 曾國平
  • 尹瑞麟
  • 段崇智
  • 彭泓基
  • 梁鳳兒
  • 馮穎匡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