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歷史的慣性:再讀李澤厚《中國(近代、現代)思想史論》

歷史的慣性:再讀李澤厚《中國(近代、現代)思想史論》

如今以資本主義和西方思想改造中國之路,已徹底被堵死,打破了自近代起中國從西方引進思想的範式,令中國可能面臨自近代以來的一次歷史總結算和範式轉移,足以將歷史引領到一個難以挽回的方向與軌跡上。

袁彌昌 作者: 袁彌昌
2023-01-11
博弈論

標籤: 中共二十大中國化中國式現代化中體西用李澤厚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
內地出現反封控示威,隨後當局突然結束清零政策並倉卒解封,其表現令人納悶和費解。(亞新社)
內地出現反封控示威,隨後當局突然結束清零政策並倉卒解封,其表現令人納悶和費解。(亞新社)

中共二十大照理該令中國的體制產生了重大改變,其程度足以影響中國的歷史走向;但在看到實質影響之前,內地卻出現反封控示威,隨後當局突然結束清零政策並倉卒解封,其表現令人納悶和費解。儘管如此,這些「反高潮」令我們更需了解習近平中國的歷史意義與局限。為此我們只能回到歷史去,理清歷史脈絡。在這種時候筆者不期然會翻起李澤厚的《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和《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希望有助重新了解歷史進程。

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規律

李澤厚對於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討論,始於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綜觀《中國(近代、現代)思想史論》兩書,李澤厚似乎發現了中國近代以來的一條歷史規律:自太平天國以來,中國都是從西方借來了某種思想、宗教或意識形態,以之作為救亡或革命的思想理論基礎。不過現實需要卻迫使這些外來思想必須適應和結合中國的實際才有作用,因而它們必須經過「中國化」的改造。但這些西方思想在「中國化」的進程中,卻被本土的系統所改造和同化,完全失去了原意,甚至在過程中,封建主義乘機復活,令中國在接收外來思想的過程中,屢屢出現革命反抗與封建落後這種雙重性的表現。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近代沒有資本主義的歷史前提,因而無論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上和人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上,都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的洗禮,造成了在中國有深厚基礎的是封建統治傳統和小生產者的狹隘意識。而正是這兩者結合起來,構成了阻礙中國前進發展的巨大思想障礙。因此每一次當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和發展,有望改變人們文化心理結構的時候,總是給封建主義和小農經濟攔下來,無從觸及上層建築,令中國一次又一次與資本主義、個人啟蒙、資產階級民主思潮失之交臂,無法達至真正的變法維新與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後的深圳特區。鄧小平在70年代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的一大步。(Shutterstock)

由中國化到封建化的歷史慣性

這一條歷史規律,在太平天國、清末、毛澤東時代不斷重複展開,想不到又在今天中國出現。在「向西方學習」中搬來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進程中,即使中間經歷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但仍難逃再度被本土系統改造和同化的命運,並且合乎規律地變成了「封建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質上應屬李澤厚所提出的「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西體中用」);但今天看來反而更像「中體西用」──馬克思主義被中國本有的頑強的「體」和「學」所俘虜、改造和同化掉,甚至現在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索性連原本「西學」和「西化」這一步也省略掉。然而,單在名字和理論上面做文章,卻無助解決實際問題,反而令意識形態的水平和效力出現倒退。

假如大家讀過《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便知道李澤厚是用太平天國來寫毛澤東;但諷刺地,對現今中國也相當適用。李澤厚指出洪秀全「迷信前期主要是在軍事鬥爭中和在革命軍隊中所取得的經驗,當做整個社會生活所必須遵循的普遍法則來強制推行,違反了現實生活的要求、需要」;「他不是如實地總結鬥爭的經驗教訓,而把革命的成敗歸結是否忠誠於宗教信仰,抱着他那些僵死的教義和前期的經驗不放」,「結果在前期取得巨大成效的現在卻收效極微」。

在政治掛帥和意識形態掛帥的環境下,如今中國共產主義同樣變成了一種政治道德的理想,領袖經常強調要「敢於犧牲、敢於鬥爭」,與原本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相距已相當遙遠;以前獲得重大成功的「經驗理性」和「實事求是」,亦愈來愈被擱在一旁。

「西化」大門一一被關上

這種中體西用式的共產主義革命理論,雖有嚴重脫離實際的危險,但也並非完全無法補救。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曾於香港學習西方事物的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以針對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的封建性、落後性和空想性,此舉開啟了香港往後百多年為中國輸入與提供外來思想及解決之道的序幕。而恰好面對與共產主義相似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解決辦法為大規模倡導和發展資本主義,這一點亦與香港一直以來的角色相符。洪仁玕此乃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比後來改良派提出的發展工商業的主張,早了20、30年,而且也更為全面和徹底。

所以令人惋惜的是,自《資政新篇》以來,香港一直在敲中國資本主義的大門,並嘗試把中國向西方學習推到一個新高度;儘管希望不斷幻滅,但終於也等到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本以為可把資本主義融為中國共產主義基因的一部分,可惜歷史又給香港開了個玩笑,近年政策不單又拐了個大彎,到了二十大,更連資本主義的大門也被關上,使從《資政新篇》到二十大這歷時近170年,本可有望為中國消除封建主義的歷史進程,戛然而止。

香港本能成為將西方精華輸入進中國的最好窗口。(Shutterstock)

近代以來的歷史總結算

1978年,李澤厚在《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後記中寫道:「100年前的先進中國人已經在要求開議院重民權,100年後的今天封建主義的陰魂卻仍然如此不散,並且還打着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似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45年過去了,即使經歷了文化大革命與改革開放,但明顯中國「舊的習慣勢力和觀念思想仍然頑固地存在着……借着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衣裝,在反對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和個人主義的旗幟下……輕車熟路地進行各種復辟」(《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事實上,這股勢力已大幅修正了中國的歷史走向,令我們無法低估它們及背後思想的根深柢固與慣性力量。如今以資本主義和西方思想改造中國之路,已徹底被堵死,打破了自近代起中國從西方引進思想的範式,令中國可能面臨自近代以來的一次歷史總結算和範式轉移,足以將歷史引領到一個難以挽回的方向與軌跡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中國式現代化與鬥爭精神下的困局中國式現代化與鬥爭精神下的困局
  • 劉兆佳:中國成功建構的獨特發展道路劉兆佳:中國成功建構的獨特發展道路
  • 中國未富先老的謬論中國未富先老的謬論
  • 21世紀社會主義的春天21世紀社會主義的春天
  • 教宗的苦心你聽到了嗎?教宗的苦心你聽到了嗎?

  • 紅色陸權的反擊
  • 中國資本主義的夢醒時分
  • 中國的人民與社會

袁彌昌

英國雷丁大學戰略研究系博士,香港政策研究所中美關係與香港研究中心高級研究顧問。曾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民主思路總幹事及新民黨政策總裁。現主要從事中西戰略思想及其融合、孫子、老子及毛澤東戰略思想、中美關係及香港政治等領域的研究,其專欄評論文章定期刊登於香港《明報》筆陣及《am730》。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共二十大中國化中國式現代化中體西用李澤厚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民建聯執委會議選出陳克勤任主席。(陳克勤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民建聯改選領導層 陳克勤任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在張五常眼中,現實世界才是經濟學的實驗室,而且經濟學具有公理性(axiomatic),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解釋和預測。(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中大副校長陳德章教授(左五)、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右四)、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五),以及一眾校友傳承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一起主持中大創業日2023開幕典禮。(中大提供)
灼見創科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4
港隊在開幕式進場時,特首李家超站立揮手致意。(李家超社交平台)
灼見報道

杭州亞運開幕 習近平李家超出席 數碼與實體火炬手同點聖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3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本社編輯部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 本社編輯部
  • 全民皆兵全民皆兵 孫明揚
  • 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 編輯精選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