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歐美日韓讚揚 台灣抗疫經驗

歐美日韓讚揚 台灣抗疫經驗

全球應對武漢肺炎最成功的,是人口近2400萬的台灣,歐美和日韓稱讚台灣經驗是典範,其特點可以4個關鍵詞概括:穩健,專業,數位,共濟。

丁望 作者: 丁望
2020-05-01
今天與時光隧道

標籤: 光環共濟典範口罩地圖台灣經驗和衷共濟唐鳳囚徒困境場景感宏觀視野專業憂患意識數位武漢肺炎民間社會穩重自力救濟蔡英文陳建仁陳時中
蔡英文(左)與新西蘭總理阿德恩(右)、德國總理默克爾,同列福布斯(Forbes)全球抗疫傑出女性領導人。(網絡圖片)
蔡英文(左)與新西蘭總理阿德恩(右)、德國總理默克爾,同列福布斯(Forbes)全球抗疫傑出女性領導人。(網絡圖片)

肆虐全球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造成沉重災難。各地抗疫的得與失,民眾心中有數,如同歷史文化典籍《老子》言:「百姓皆注其耳目。」

以比較研究的視角考察抗疫,本人的印象是:美國應對瘟疫最劣,確診病例和死亡數最多。《華盛頓郵報》4月上旬的長文,述評了總統的失誤。

應對瘟疫最成功的,是台灣。日本生物學家、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日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稱台灣運用IT應對瘟疫成功,日本應參考台灣經驗(註1)。

讚台灣典範 說IT奇人

華人聚居地的成、敗經驗,都值得關注。新加坡佛系、澳門快決斷、香港慢三拍和台灣經驗,各有特色;武漢封城(123封城)和上海共識,也有可供思索之處。

最早讚揚台灣經驗的,是日韓政界和老牌媒體。他們稱蔡英文及其團隊帶領抗疫成功,建立了典範的地位。

日本老牌大報《朝日新聞》旗下的網絡平台AERA dot.,稱台灣抗疫是「神對應」,不同於安倍政府的「慢半拍」。韓國大報《朝鮮日報》系的《朝鮮周刊》,有推薦台灣經驗的專輯(註2)。

日韓媒體對蔡英文、陳時中、唐鳳的評價甚高。

陳時中是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部長、防疫指揮部總指揮,被稱為「鐵人大臣」。

唐鳳是數位(又稱數碼、數字或雲端、大數據)科技專家、行政院主管數位科技的政務委員(相當於部長),年僅38歲。日本的網絡平台BuzzFeedJapan,稱唐鳳是「IQ180的天才程式設計師」,初中未畢業(電腦神童)、35歲入內閣,且是雙性人。還有媒體稱她是IT奇人。

《朝鮮周刊》以蔡英文像為封面,讚揚抗疫的台灣經驗。(網絡圖片)

西方說榜樣 台灣抗瘟疫

西方媒體也點讚台灣經驗。德國的《每日鏡報》稱:台灣對抗疫情反應迅速,值得借鏡;法國《解放報》的評語是:雖被國際孤立,台灣憑一己之力成防疫典範。

美國《時代雜誌》認為,台灣抗疫奏效,值得各國借鑑;《紐約時報》發表Hannah Beech的評論Tracking the Coronavirus: How Crowded Asian Cities Tackled an Epidemic(新加坡、香港和台灣是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的)(註3),說「台灣的行動更快」;著名期刊《外交政策》亦發表文章,對台灣經驗有好評。

歐洲和新西蘭的一些政要,公開表示關注台灣經驗。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說,感謝台灣協助抗疫、贈送急需的口罩(註4)。

有一批西方國家部長和外交官,主張讓台灣重新成為世衛的觀察員。原因是台灣抗疫成功、醫衛體系健全。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海莉(Nikki Haley),於4月23日發起聯署,呼籲支持台灣加入世衛的組織(註5)。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對台灣捐贈口罩表示感謝,並讚賞應對瘟疫的台灣經驗。(歐盟社交網截圖)

4個關鍵詞 穩重和專業

本人解讀抗疫的台灣經驗,以4個關鍵詞概括:穩重、專業、數位、共濟。

台灣經驗之閃耀光環,是指揮團隊穩重而力求時效,使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維持低位。

至4月30日零時的確診病例,中國大陸近8.3萬,台灣429,香港1037,澳門45,新加坡15641;死亡數:陸4633,台6,港4,新14。台灣的確診、死亡數,佔人口比例都很低。

穩重團隊能獲取抗疫的成功,關乎以宏觀視野,把抗疫視為戰略部署,一方面不向對岸挑釁,另方面緩解對岸種種壓力造成的危機:果斷採取交通、人流管制,實施嚴格檢疫制,截斷來自對岸的疫源;把口罩等防護裝備列為戰略物資,禁止出口,限量、平均分配口罩;對違反檢疫法令者重罰(有大陸台商被罰100萬台幣,相當於25萬港幣)。

有效率的疫情防控管理,維持了良好的社會秩序,避免日常物資短缺和民眾恐慌,學校照常上課(全球幾乎都停課)。口罩、檢測劑的大量和保質生產、供應,達致對外援助的優勢,贏得各國好評。歐盟、德國、新西蘭等國均公開表示,感謝台灣贈送口罩(註6)。

數位科技強 口罩地圖網

台灣經驗的光環,還在於專業性:一是指揮團隊的專業化和公共衛生的豐富經驗,二是科技專業的投入。

指揮團隊的核心蔡英文、陳時中、陳建仁(副總統)和唐鳳,都有很強的專業背景,有的有應對2003年沙士的經驗。兩陳是醫衛界知名人士,陳時中是資深醫生, 陳建仁為美國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博士, 為台灣的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專家。

在瘟疫之前,台灣本就有醫療保健優勢。在全球數據網站Numbeo的2020醫保指數,台灣的評分近87分,排首位(新加坡25,香港42,大陸47)(註7),這是台灣抗疫的專業資源。

美國的《福布斯》,最近選出主導抗疫傑出人物,蔡英文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新西蘭總理阿德恩等並列(註8)。

台灣經驗另一備受關注的,是數位科技的投入,建立了對抗大規模瘟疫的新模式。口罩網絡地圖的建立,方便居民了解疫情、口罩供應和分銷店的實況,增加「場景感」。

數位科技還運用於對無症狀感染者的追蹤、輔助檢疫篩查,大大提升了時效。

《朝鮮周刊》關於指揮官陳時中的報道。(網絡圖片)

能和衷共濟 憂患意識強

共濟,也是台灣經驗的一環。共濟,是和衷共濟即同舟共濟。

本人對和衷共濟的解讀是:這是源自兵家典籍《孫子兵法.九地》的理念:

「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

台灣的和衷共濟,是官民之間的互信和良性互動,政府各級機關的協調和緊密合作。各方的攜手、體諒,凝聚了共同對抗病毒的共識,積聚了自力救濟的力量,達致「齊勇若一」。

和衷共濟的團隊精神,關乎憂患意識的提升和民間社會的基礎。台灣備受海峽對岸的政治、經濟、軍事壓力和國際孤立,《外交政策》3月的一篇文章,論及台灣持續面對海峽對岸的「霸凌」和世衛的排斥(失去觀察員身份),令它更要「靠自己」尋找出路。

這就是深受壓力、面對危機之下的憂患意識。這種意識激發擺脫「囚徒困境」的動力,即全民自力救濟開創新格局的「拼搏性」。

註釋:

註1: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談武漢肺炎防疫稱讚台灣IT戰略

註2:中央社2020.3.4,20:48。

註3:Tracking the Coronavirus: How Crowded Asian Cities Tackled an Epidemic

註4: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公開感謝台灣協助對抗新冠疫情

註5: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連署挺台灣入世衛

註6:德國強制全民戴口罩公開感謝台灣捐贈

註7:Health Care Index by Country 2020

註8:蔡英文防疫有成登福布斯台灣再次「清零」

本文原題〈歐美日韓讚賞抗疫台灣經驗〉,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更多精采文章

  • 周潤發獲頒浸大榮譽博士學位周潤發獲頒浸大榮譽博士學位
  • 新冠污名化能撐多久?新冠污名化能撐多久?
  • 珍惜香港女兒張竹君醫生珍惜香港女兒張竹君醫生
  • 美衛生部長訪台北京不滿 前駐台代表:華府未逾越紅線美衛生部長訪台北京不滿 前駐台代表:華府未逾越紅線
  • 滬專家析瘟疫 觸及公衛弊端滬專家析瘟疫 觸及公衛弊端

  • 美國為何解密對台「六項保證」?
  • 不專業批評反暴其短
  • 明珠蒙塵
  • 美國與台灣建交,北京應該反制
  • 可能需要退守「一國兩府」

丁望

在早期《明報》曾任資料室主任、副總編輯兼中國新聞主編,《明報月刊》叢書部總編輯;70年代金庸全力修改武俠小說時,他與兩位同事兼任主筆(總主筆金庸),代撰寫社評。後來,曾任《潮流》(月刊)總編輯。政治類著作有《北京跨世紀接班人》、《六四前後:對八九民運前後的政治分析》等。文學類著作有《夜讀隨筆》、《中國三十年代作家評介》、《初夜權》、《假大空與〈雍正王朝〉》等。譯成外文出版的,有《華國鋒評傳》(加拿大麥基爾/皇后大學英文版,日本新泉社日文版),《中國三十年代作家評介》(韓國成鈞館大學韓文版)。主編的史料導讀,有《中共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一至六卷(明報月刊1967-1972),《中國大陸新聞界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1973);與人合編的《中國的文學(1949-1978)》,譯成英文(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出版(美國印地安那大學,1980)。
View all posts
標籤: 光環共濟典範口罩地圖台灣經驗和衷共濟唐鳳囚徒困境場景感宏觀視野專業憂患意識數位武漢肺炎民間社會穩重自力救濟蔡英文陳建仁陳時中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布林肯訪華期間,將尋求討論俄烏戰爭。(美國國務院圖片)
國際觀

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1
去年8月,張婉婷拍攝的紀錄片《給19歲的我》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好評如潮。
字旅相逢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作者: 馮珍今
2023-02-01
2022年,黃漢森教授回到母校香港大學領取名譽大學院士銜,同時首度對香港傳媒說明從業界返回學界的緣由。
灼見專訪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1
黃漢森教授感謝母校香港大學孕育養成今日的他。
灼見專訪

從玻璃之城走出的科學家──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31
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裡尋她」展館。
灼見文化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1-29

影片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中美關係繼續主宰中概股表現?哪些板塊能推動恒指向上?
  • 黃錦輝教授:美國死心不息打壓TikTok所為何事?華府一名官員的意見 反映美國文化自信不再?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泡腳對改善長新冠後遺症有什麼好處?配哪些中藥可以補陽、袪濕、活血、化瘀?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除了估值平,港股升勢有什麼因素推動?美股何時轉勢反彈?
  • 美國傑出大學如何依靠社會資助、募款傳統 運用良好資金管理 維持國際一流教研──郭位教授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香港三次政改帶來什麼教訓?五部曲不復存在?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豬:小心飲食 升職有望;鼠:紅鸞星動 祿勳喜慶;牛:注意長輩 謹慎投資;虎:病符纏身 提防詐騙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羊:官符纏身 太歲三合;猴:吉吉重來 慎用國印;雞:歲破大耗 以靜制動;狗:春風得意 量入為出
  • 曾鈺成:立法會議員每年有多少天有薪假期?答案:零天
  • 曆法世家蔡興華:《通勝》春牛圖、地母經透露哪些吉凶? 流年方位須注意什麼宜忌?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從The First Slam Dunk看體育發展從The First Slam Dunk看體育發展 何劍輝
  • 從玻璃之城走出的科學家──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從玻璃之城走出的科學家──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本社編輯部
  •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馮珍今
  • 幸福常隨幸福常隨 常霖法師
  • 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 張建雄
  • 讓中醫藥成為香港新興支柱產業──給財政司司長的信讓中醫藥成為香港新興支柱產業──給財政司司長的信 編輯精選
  • 美英政府擅長特務滲透和扶植傀儡美英政府擅長特務滲透和扶植傀儡 陳鳳翔
  •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編輯精選
  • 貨幣國際化貨幣國際化 陳文鴻
  • 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 蔣匡文
  •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 馮文正
  • 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 本社編輯部
  • 誰殺死了紙皮婆婆?誰殺死了紙皮婆婆? 徐家健
  • 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兔躍新程萬事宜 喜迎綠色氣候行動 編輯精選
  • 數據在握2025數據在握2025 黃淑儀
  • 年年是好年──韭菜花炒生死戀年年是好年──韭菜花炒生死戀 李文基
  •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本社編輯部
  • 什麼是認知障礙症/失智症?什麼是認知障礙症/失智症? 編輯精選
  • 撲滿的故事撲滿的故事 譚寶碩
  • 環境營造·設計思維環境營造·設計思維 程介明

推薦作家

  • 盧兆興
  • 李志強
  • 劉銳紹
  • 陳鳳翔
  • 張宗永
  • 車品覺
  • 卓王詠詩
  • 常霖法師
  • 何劍輝
  • 徐家健
  • 陳文鴻
  • 周光蓁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