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孝親楷模,須從我們對待父母的態度做起。「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成長過程中,往往先以父母為榜樣。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對兒女的身教。當兒女看到父母對祖父母或家人不好的態度,會有樣學樣;儘管父母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但卻沒有表達懺悔之意,就容易一錯再錯,孩子也會以為那樣的態度是對的。
宜蘭有位林居士,常常與妻子吵架,讓家中長輩憂心,左鄰右舍也議論紛紛。他們以為年幼的兒子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看在眼裏,聽進耳裏,內心很清楚。某日林居士的孩子對姑姑說:「能不能去住姑姑家?我討厭住家裏,我不要這樣的爸爸媽媽!」
林居士夫妻走進慈濟之後,開始自我反省,不但改掉壞脾氣,也漸漸重視家庭教育,如今這個家庭已經很圓滿。現在姑姑問孩子:「你怎麼不再來我家住?」孩子反而說:「不要了啦!我家已經很幸福了。」可見夫妻相處融洽,親子間也和樂溫馨。
拿半條毯子給哥哥
《雜寶藏經》裏有則故事:佛世時,波羅奈國有一種習俗,當父親60歲生日時,孩子必須送毯子給父親,因為從這天開始,被視為無用的老年人就必須在家門外顧守。
有對兄弟的父親,即將年滿60歲,哥哥對弟弟說:「父親生日將至,你快去準備一條毯子。」過兩天,弟弟拿了半條毯子給哥哥,並說:「大哥,再過幾年,你也要60歲了,我擔心到時候姪子不懂得準備,所以先準備好,等到你60歲時,再將另外半條毯子交由姪子拿給你。」
哥哥聽了很吃驚,知道弟弟是在暗示不應該如此對待父親。父親一生辛苦,為家庭打拚,年老了就該在外顧家門嗎?人生本來是苦,老了又是另一種苦。老苦又被遺棄,眞是苦上加苦,實在應該除去此一習俗。
於是這對兄弟探訪一位很有名望的長者,訴說父親的處境與內心的煩惱。長者深覺此風不可長,應當改革,遂建議國王取消這種陋習。國王聽後,覺得十分有道理,人人都應當善盡孝道,讓父母安度老年,遂發布命令,取消這種習俗,並呼籲人人孝順父母。
有孝而美的家庭
為了在西方提倡孝親人文,海外慈濟人曾問:「西方文化內涵不同,重視個人獨立思想,對父母是『愛』,所以『孝順』的道理,西方人恐怕不太能理解。」我認為「孝」是中國文化之寶,台灣人常說:「吃果子,拜樹頭。」這一份飲水思源的文化,使人人重視孝道。於是對他們說:「優美的人文應該傳揚,也許他們不能理解,但是應該宣揚中華文化有孝而美的家庭。」
西方文化講究平等,但是長幼尊卑不分,並非眞正的平等。正如大自然有高山、溪流、大海,展現高低錯落之美;家庭裏也要有對長輩的尊重,才能展現人性之美。
常見美國的老人,年紀大了就去住養老院。許多美國慈濟人帶着子女到養老院關懷長者,當孩子看到老人家孤單落寞的樣子,常常在回家之後對父母承諾:「以後出社會,再辛苦也要將爸媽留在身邊。」
行善也盡孝道
慈濟北加州人醫會,有位宋醫師,只要跟着人醫會義診,都會帶着媽媽一同前往。宋媽媽總是坐在候診處,親切地招呼人。
宋媽媽氣質高雅,是位謙和的老人家。宋醫師就在離媽媽不遠處看診,每看完一位病人,兩人相視而笑,用微笑打招呼。
中午用餐時,宋醫師就像呵護小女兒一般,牽過媽媽的手問道:「妳有沒有吃飽?」當媽媽很滿足說:「有,吃飽了。」才拿切好的水果餵媽媽吃,兩人甜在嘴裏,也甜在心裏。
宋醫師對其他義診的醫師說:「抱歉,我是媽媽的保母。」原來宋媽媽有輕微的老人失憶症,所以生活起居,不論是洗澡、更衣、餵飯等,都是宋醫師夫妻日夜輪流陪侍。
平常宋太太為了讓宋醫師專心看診,負起照顧婆婆的責任;到了周末休假,宋醫師心想岳丈、岳母也需要女兒回伴,便請妻子回娘家,自己帶着媽媽去義診,行善也盡孝道。
他們夫妻恩愛,孝順彼此的父母,懂得生命意義與愛的眞諦;同時了解父母的辛勞,感念養育之恩,為人群付出,以發揮生命良能,回報親恩。
原刊於《孝的真諦──幸福人生第一堂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