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周本欄報道陳永華作品專場,曲目絕大部分由香港中樂團委約,包括慶賀樂團成立45周年的第10交響曲。
委約作品需考慮文化意義
香港旗艦樂團約請本地卓越作曲家譜曲,以其藝術優勢,為新作品提供演奏平台,合情合理。綜觀全世界,絕大部分樂團委約新作品的,如非國際頂級作曲家,就是當地作曲家。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新作品既是本地音樂文化的一張名片,亦提高樂團社會認受性和歸屬感,也成為文化組成部分。陳永華那首《八駿》,就是08京奧香港主辦馬術賽事的歷史音符。
每年獲近億元公帑資助的香港管弦樂團,在剛剛宣布的新樂季節目中,也有兩首世界首演作品。其中一首是「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作曲家」計劃委約香港新一代作曲家葉世民創作的作品。另一首分量更重的,則由一位不見經傳的John Borstlap創作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夢境旅程》,由港樂首席王敬擔任獨奏。
由現年72歲高齡的荷蘭作曲家為港樂譜曲,可能源於港樂荷蘭籍總監梵志登乃是他的摯友。6年前在港首演他的《莊嚴夜樂》,由港樂與達拉斯交響樂團共同委約,二團的指揮正是梵志登。可是演後不見得有什麼效果。作為音樂總監,梵志登固然有權選取曲目。但港樂行政部門亦有責任把關,根據香港情況,對總監的藝術決定提出專業意見,而非照單執行,那才符合高層逾200萬元的年薪。
樂團資源珍貴,委約一首作品需要考慮對本團以至香港音樂文化的意義。從這位作曲家的履歷和作品風格,似乎看不出跟香港音樂有什麼關係。委約非知名作曲家譜曲,讓人感覺香港「蜀中無大將」。陳永華作品專場的成功,大有「常山趙子龍在此」之概。
譚盾的香港繆思驚艷
香港管弦樂團下個樂季的委約作品,其實還有幾首新作品推出,雖不是世界首演,但都是首次在香港面世。例如9月2日由香港著名作曲、編曲家嚴厲行(Johnny Yim)為港樂編寫《時光漫遊》音樂會,在鋼琴上與剛剛成為太平紳士的指揮廖國敏合作演出。另外12月23日演出由李哲藝編寫粵劇《帝女花》的管弦樂版本,以跨界形式紀念該劇65周歲。
更為期待的,是由國際頂級華人作曲家譚盾創作的長號協奏曲《電玩的3個繆思》。9月16日由港樂總監梵志登執棒作亞洲首演。這首20多分鐘的作品由4個樂團聯合委約,去年11月首先由皇家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作世界首演,今年3月西雅圖交響樂團作美國首演,下一輪就是我們香港。屆時請來荷蘭首席長號作權威獨奏,值得期待。
有意思的是,新作品的3個樂章分別以蓽篥、奚琴、笙3種敦煌古樂器為題,發揮標題中的3個繆思。上月譚盾遠道從紐約來港,指揮《樂韻敦煌》音樂會,其中《敦煌五樂神》展示5把古樂器就包括上述3把(其餘2把為五線琵琶、尺八)。作品作為香港首演,讓我們見識逾千年樂器,如何與大型西洋管弦樂團對談,巧妙象徵古今、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
在譚盾棒下,每一件古樂器都被他活化,而5位本地獨奏家也安排從不同角度登台,奏出他們手上古樂器的獨特聲響。逐一演奏後,譚盾寫出一段五重奏,猶如古樂器穿過時空相聚在香江對談,那絕對是神來之筆。接着另一首香港首演《風與鳥的密語》也是一絕。
譚盾音樂會的效果極好,台上、台下掌聲、笑容不絕。期待這位優才港人為我們帶來更多繆思的驚艷。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