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迪」這個名字,近年來在香港的文壇、政治及教育界名動一時,其專欄文章、著作見解往往精闢深邃、獨到創新,着實令人肅然起敬。或許,很多讀者都不曾想過,這一成熟細膩筆觸的主人竟是一位年僅20出頭的青年數學及經濟學者。
盧安迪(Andy Loo)畢業於聖保羅男女中學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他曾多次代表參加香港於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國際物理奧林匹克比賽,榮獲金、銀牌獎項,亦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成員及香港聯校數學學會教師顧問。盧安迪崇尚博雅教育,追求文理一家、高舉個人權利,捍衛自由經濟,並為普林斯頓大學自由意志主義學會(Princeton Libertarians)創會主席。2015年他因維護言論自由及學術自由的工作而獲全美學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選入高等教育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自小拔尖 成功之路毋捷徑
「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這是盧安迪從小培養的學習態度。由小學開始,在哲學博士媽媽的諄諄教導下,盧安迪深知讀書學習的關鍵在於用「心」吸收知識,提升自身能力,並非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只是檢驗學習進度、能力的一種標準形式而已,如果以考試作為目的的學習,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了。建立了主動積極的學習動機,盧安迪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總希望自己用「心」多做一點。他回憶道,小學時候的默寫,老師在堂上布置的功課只是背誦課本內容的某一段,但是他會主動「加操」,背誦整篇課文。他深信只要在每個細節多積累一點,經過日積月累,可以培養、提升長期的能力。
在中學階段,盧安迪忙於代表香港備戰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和賽前集訓,尤其在中四和中五都需缺課數月,回校考試後便要馬不停蹄的趕去集訓,可想而知等候着他的課堂功課和測試真的是堆積如山。可是,他卻沒有以競賽為藉口荒廢了正常的課業,利用平時課餘的時間把缺課期間的功課和測驗一份不漏地全部完成,並通過老師特別撥出的時間追上課堂的進度,保持每年全級前三名的驕人成績。比起一般學生,盧安迪在同樣的時間內幾乎是完成了兩倍、甚至更多的學習量,其付出的努力不懈,艱辛刻苦的那份精神,實非常人所能體會。可以說──成功之路並沒有捷徑,靠的是一點一滴的耕耘和積累!
挑戰不斷 勇於跳出舒適圈
盧安迪在中四和中五分別參加了第41及42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分別收穫了銀獎和金獎。回想其中的挑戰,他坦言是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區」(comfort zone)。物理比賽分為兩部分:一是理論,二是實驗。由於數學的紮實基礎,盧安迪應對主要以計算推導為主的理論部分顯得得心應手,如魚得水。然而,他對於自己弱項──實驗部分,一開始時顯得有點束手無策。在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的比賽上,他的實驗失敗了,遭遇上滑鐵盧。但是,頑強的盧安迪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迎難而上,決心克服這一挫折。於是,在之後的香港科技大學實驗培訓中,他加倍努力訓練,並閱讀更多的有關實驗的書籍,總結過往實驗的經驗,務求在短時間內提升實驗能力。皇天不負有心人,盧安迪果然在實驗部分的能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終於在當年的國際物理奧林匹克比賽收穫了銀牌,隨後更在接着的下一屆賽事中奪金。
人生路上並非都是一片坦途,有「成長意識」(growth mindset)的人才能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提升自己的能耐。「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站起來!」盧安迪參加比賽的經歷,就是這句話最適切的詮釋。
沿途細味 決不匆匆趕路
在中四的時候,接連在國際數學、物理奧林匹克比賽中獲取卓越成績的盧安迪收到了本地大學的錄取邀請,這對於其他學生而言,這可能是十分寶貴的「跳級」機會,然而盧安迪卻未有所動容,接受此一邀請,他選擇了繼續完成自己的中學課程。他認為中小學階段是打好基礎的黃金時期,如果因為稍有所成就操之過急,很可能得不償失。「跳級不會令我多了東西,只會令我少了東西。」盧安迪解釋道。回憶起當時充實有趣的中學生活,他依然十分興奮。在中學學習時期,他經常把學習課題思考得更加深入透徹,如在數學考試中每題都寫至少兩個解答;鑽研高難度比賽和研究學術議題,代表香港參加了國際數學、物理奧林匹克(它們在某些方面比大學課程更難),亦有了學術研究的體驗;學習老師的講解和演講技巧,在中英文口試的小組討論中,鍛煉自己不書寫記錄重點,只憑腦中組織和記憶即場作答;以及在課堂外開拓更多挑戰,鍛煉領導才能,如中五那年擔任了學校的數學學會主席和學術組織The Scholars的召集人,以及香港聯校數學學會的副主席等。
盧安迪認為人生學習、求知路上追求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也包括心智、良知,人的成長應該全面發展。他更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不跳級是個「佔優策略」(dominant strategy,即無論競爭對手如何反應都屬於自身最佳選擇的競爭策略)。人生不是百米衝刺的比賽,旅途漫漫,何不停下匆匆趕路的步伐,放慢腳步,細味每一段都眼前的別緻風光?
一專多能 暢遊文理之間
在中學文憑試前,盧安迪收到了來自美國傳統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提前錄取,他如願的進入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學術殿堂。盧安迪強調了「一專多能」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國大學的招生選拔當中。首先是專長,專長的要求是達到頂級的、世界級的,或者能表現出其潛力的。例如,美國的名校很樂意招收世界體育、學術、音樂等比賽的得獎者,這種頂尖水平背後代表着學生對於追求目標那份堅持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質。比如,如果有三方面的能力考核──A、B、C(每方面10分,總分30分),有一名學生的評分是10, 6, 6(總分22),另一名學生的評分是8, 8, 6(總分22)。假設這兩名學生其他方面都不相伯仲,學校可能更傾向於選擇前者,因為他們更希望培養學生發展世界級的專業水平。第二是多能,多元化的全面發展。很多理科學生只沉醉於理科的學習而忽略了文科,而盧安迪卻是──「通中有博,博中有通」。
一般數理尖子給人的印象都是不善言辭,然而盧安迪在採訪中卻展現出飛揚的文采,他不僅在理科比賽屢獲殊榮,在文科上的也是有相當的造詣。年級輕輕便嶄露頭角的盧安迪對人文、政治、歷史等都有所涉獵,加成為了香港一級專欄作家,更出版了他的教育系列類書籍《自由的國度》。他的觸覺和視野是超越了數學的範圍,他能夠「文理並重」實屬難得。盧安迪把功勞歸功於對他悉心栽培的媽媽,她在大學修讀法國文學,自小啟迪和燃亮盧安迪追求文化,理科學問的熱情,為他營造了濃厚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這對他影響至深。
「梅花香自苦寒來」,盧安迪的成功來自於一點一滴的自強不息、紮實積累。然而,這僅僅是開始,他還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繼續拼搏,前途未可限量。
盧安迪專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