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微型」暑假過後,迎來疫情下第三個學年。在繁忙的開學籌備工作以外,同行相聚,不約而同的話題是 「夠人開學嗎?」這個「人」既指學生,也指教師。生源下降,有數字可據,亦有跡可尋,各區各校情況有異,但總能預算規劃。然因着種種原因而引起的教師離職潮及其帶來的音樂椅效應,令學校管理頭痛不已。
除了要在短時間內覓得合適人選,及時進入課室施教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新教師的導入培訓,俾其在走入課室前,能掌握學校文化、學校日常,務求學校在這幾年備受疫情的衝擊下,能回到常軌;當然,離職漣漪引起的中層斷層,也是學校另一必須正視的問題。
新手上路 如何扶持他們?
新手上任,如何「安心出行」?近年教育局舉辦的新教師培訓課程,理論及實踐兼備,為初踏教壇者,提供了方向及策略。然每校校情文化不同,校本的導引實不可少。服務的學校一向為新到任老師設師友計劃,安排富經驗老師,全方位照顧新老師的需要。因應新到任老師比較擔心課堂如何開展,本年度特別請導師們在開學初,開放課堂,讓新到任教師可觀課觀摩,共備議課,以讓其掌握課堂布局及施教策略等。
除此之外,因應當前情況,這一、兩年在開學前復辦了迎新活動,早年此類迎新活動以破冰、互相認識為主。本年度重新規劃,通過別具心思的小遊戲,除了達到彼此認識的目的外,也初步掌握各人的經歷、個人對教學實務的看法等,非常有意思。
此外,除了學校管理層簡述學校的歷史、理念、文化、特質之外,會上邀請資深老師作經驗分享,談個人的教學經歷,分享多年來陪伴學生成長的小故事,以情導入,喚起為人師者入行的初心,極具鼓勵性。開學只有兩周,觀乎各新力軍工作穩步開展,相信當日文化氛圍的解說凝聚、師友的引導,以及各同工的日常扶持,都確實互相效力。
中層人事更替 帶來管理挑戰
新手當中,除了新入行、轉校到任外,當中也不乏在原校兼任科組統籌的新力軍。中層人事更替,正考驗科組有否做好知識管理、接班承接的預備──有無文件檔案可依?有沒有知識經驗可傳?還是人走茶涼,無跡可尋?從學校角度看,面對中層換將,如何培訓接班,也是學校文化價值能否承傳及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本年出席科組統籌會議,筆者與同工互勉:作為學校中層,無論負責的是一科,還是一組,也是教學以外,對個人職涯來說,是一個寶貴學習機會,當好好珍惜──要掌握學校文化及方向,協力推動科組,乃至學校發展;效率效能並重,見樹見林,具大局觀;帶領同儕,須走在最前,留在最後,共享共榮,敢於擔當。
最重要的是,所有政策措施,並非紙上文章或口號空談,要到位落地,落實到學生層面,方為穩當。當然管理好一個科組,與帶領好一個科組,仍是有分別的。如何由管理人,成為領導者,還需要經驗累積、持續進修,以及經常作反思自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教學育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新手老將,以上點滴,在開學之初,既是勉勵,更多的是自我提醒。下筆之時,回顧這幾年疫情反覆多變,學校工作日見艱鉅,教學育人,每天都是挑戰,心中不無忐忑,遂翻開小思老師《縴夫的腳步》一文重溫細看。「溫故知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小思老師對為人師者的叮嚀,默唸着,默唸着,倍添力量。每年開學前,細讀唐君毅先生《說教育》,是個人的儀式與習慣,近年也在每年第一次教員會議與同仁分享,現謹錄於下,與各校園新力軍、以及各教育道上堅毅前行的縴夫們,互勵共勉:
你當自教育中,看出人類最高之責任感,最卓越之犧牲精神。
真正的教育家,是真正的愛之實現者。
因為他愛的是兒童之人格,他在兒童中,看出無盡向好的可能性。
他在兒童的人格中,看出每一兒童,都可完成其最高人格之發展,都可成為聖者。
然而他同時看見這一切向好之可能性,可永不實現,另外有無盡向壞的可能性。
向好是摩天的高山,向壞是無底的深淵。
他攜著兒童在崖邊行走,他永懷著慄慄之危懼,他不能有一息之懈弛。
他時時須以他的心,透入兒童的心中,領著他前進。
他如慈母之育子,永不曾想著他自己。
他看見他教的兒童日益長大,人格日益充實,是他唯一之歡喜。
他連完成他自己人格之心,都不曾有,這是他絕對的犧牲。
我們看出他這種絕對的犧牲,正是他最高人格之表現。
然而他並不如是想。
這是真正偉大的教育家之精神!──唐君毅《人生之體驗.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