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林鄭月娥:教育專業導航 對症下藥可茁壯成長

林鄭月娥認為,改革成功與否,不單只談理念和原則,也決定於領導和執行。(政府圖片)

編按: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8年10月20日出席「教育的香港故事──下一章」研討會,以下是致辭全文:

李國章主席(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梁錦松先生(教育2.1召集人及大教育平台督導委員會主席)、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各位關心香港教育的朋友:

感謝大會邀請我出席這個研討會。約20年前,當時Antony(教育2.1召集人及大教育平台督導委員會主席梁錦松)擔任主席的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了《廿一世紀教育藍圖》,啟動香港的教育改革,配合社會的變化。時代急速轉變,現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已為金融、貿易,以至日常生活模式等各方面帶來急劇的改變。十多年前,我們以為不可能的事,今天看來變得理所當然。以前無人想過一部手機可以預約的士、代替錢包直接付款、網購生活用品,甚或隨時隨地使用網上理財,更無想過內地某些偏遠地區,可以用「無人機」協助噴灑農藥和運送簡單貨物。

教育方面,從培育社會所需人才的宏觀角度而言,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等的迅速發展,對未來的人力需求和就業出路帶來不確定性,未來的工作可能今天還未出現,我們的教育又應如何裝備學生,讓他們能迎接未來十年,甚至20年將遇到的挑戰和機遇?剛才Antony已經跟我們分享他的觀點,而他重點提出的兩點,即「改革大學收生」和「開拓多元升學途徑」,我原則上都認同,但我自己多年來的政府經驗和回看我也是接近20年前推行的社福改革,我認為成功與否,不單只談理念和原則,也決定於領導和執行。我想借此機會,分享我對當前香港教育的看法,以及特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工作。

培育人才 適應時代

世界在變,教育不得不變。如何培養明日社會所需的人才?這個不是香港獨有的議題,世界各地也是共同面對的。現時,世界各地不少教育單位正就21世紀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開展研究,以好好裝備青年人應對將來種種未可預見的挑戰,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正進行「教育2030」大型國際計劃,以探討青年人為應付未來生活所需,而要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而香港亦是這項計劃的一份子。

事實上,各地政府和機構普遍會視「資訊科技能力」為21世紀的關鍵技能之一。但值得留意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數碼原住民」的青年人,如何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持守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亦是各個組織的關注點。近年,社交媒體資訊膨脹衝擊着青年人的價值取向,同時,沉迷網遊、網絡欺凌等社會問題亦困擾各國。我認為光有科技知識而無品德道德的人,如網絡黑客,對社會構成危險。所以下一代除了知識和技能外,價值觀教育、正向思維、對社會的承擔精神,以至國家觀念的建立等尤其重要。國家教育部於2016年發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政策文件,更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着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

世界環境變化難以預測。事實上,不論是香港學校課程的持續更新、OECD「教育2030」、還是「教育2.1」的倡議,在探討新時代學生的發展需要時,不約而同地認為新時代的教育,除了培養學生堅實的知識基礎,發展學生的明辨性思維、溝通能力、創造力、自學能力外,更需要培養學生抱有堅毅、尊重別人、負責任、認同國民身分、具備國際視野等重要的價值觀和態度。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其他嘉賓在研討會上合照。

香港教育可更上層樓

雖然社會各界特別是家長和僱主對本地教育有不同看法,但我們的教育表現一直獲國際認同。眾所周知,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的國際評估名列前茅,在體育和藝術範疇亦人才輩出,在國際舞台上常有傑出的表現。我在今年7月1日慶祝特區成立21周年當天下午,在禮賓府主持了一個茶會,邀請了我日常從報章上獲悉在海內外比賽得獎的約140位學生,涵蓋科技、體育、藝術等,最小的只有4歲。他們獲獎代表着教師的心血和付出,也代表着我們教育的成功一面。然而,也有意見認為香港的教育制度為學生帶來太大學習壓力;又認為學生抗逆力低,未能面對挫敗;部分學生對國民身分認同感到疑惑,視野未夠開闊。這些問題着實需要我們一同去關注和處理。我想指出,我們應建基於現有的優勢,理順課程推行的各項安排,讓香港的教育可以更上一層樓,而非全面抹煞大家過往對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成績。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對香港未來發展至為重要。我從參選行政長官開始,就為政府的教育政策訂下清晰目標: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兼備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至於如何優化學與教,我們需要秉持「專業領航」、「直接聆聽」的宗旨做事。2018年6月,我首次召開行政長官優質教育高峰會,其中與教育界直接交流討論,聽到業界的寶貴意見,有助政府制訂教育政策和相關措施。

梁錦松先生曾擔任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而我亦在當時的庫務局連續工作7年之長。審慎理財,量入為出是《基本法》對特區的要求,但我提出「政府在教育的開支是對未來最有意義的投資」。雖然金錢難以確保教育質素,因為教育是人影響人的事業,但資源緊絀多年來令校長和老師的工作百上加斤、令老師感覺待遇不公平或專業不獲認同、令學校設備追不上今日對培育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令學生難以參加課外活動,更遑論學生人數的大幅波動令學校受到存亡的威脅,亦的確令「教改」知易行難。

有見及此,我在競選政綱中提出「政府應為我們的學生、老師、家長和校長,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及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現屆政府在成立之初,並沒有等待我首份《施政報告》的發表,便已投放36億元經常開支,推出一系列措施改善教育質素,而在上星期公布的我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我就教育方面提出的工作及措施,額外提供資源約47億元經常性款項。換句話說,本屆政府自上任以來已累積增撥至少83億元經常性款項,希望顯示現屆政府對提供優質教育的決心。

此外,落實教育應由「專業領航」,我們正積極開展不同教育範疇的檢討工作,包括專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安排、職業專才教育等,並成立了相關的專責小組,得到70多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界別領袖參與,為各項政策出謀獻策。我並沒有把這些工作套以「教改」的標籤,因為我認為本港教育毋須接受可能傷及筋骨的全面改動,只要對症下藥,強身健體,就可茁壯成長。

林鄭月娥在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就教育方面提出的工作及措施,額外提供資源約47億元經常性款項。(亞新社)

重視多元、STEM教育

影響學生學習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課程,所以我想詳細談談現代教育對課程的要求。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已就四個較關鍵的範疇,包括照顧學生多樣性、多元出路、全人發展和STEM教育,成立工作小組。專責小組計劃於2019年年底前向政府提交方向性建議。

課程更新不能一蹴而就,相關的工作亦不應停下來。最近學校課程已由2001年課程改革提出的「學會學習」,邁進現在「學會學習2+」課程持續更新的階段。持續更新的理念就是要依據大環境的轉變,適時修訂和更新,這正好體現香港靈活多變,與時並進的特點。

香港中學課程於2017年更新後加入了8個主要更新重點,例如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基本法》教育)、強化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學習、推展STEM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培養開拓與創新精神,目的就是要裝備青年人在面對各種環境轉變的同時,更要認清自己的身分和角色,為未來作好準備。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一直是香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自2001年推行課程改革至今,「價值觀教育」或稱為「德育及公民教育」一直是全人教育的重要一環,期望學生遇上與個人、家庭,甚或社會、國家及世界相關的議題和挑戰時,懂得辨識當中涉及的是非對錯,能客觀分析和情理兼備地作出判斷,並勇於實踐和承擔。

特區政府重視《憲法》及《基本法》教育推廣工作。青少年是香港未來社會的棟樑,有需要全面並正確地認識《憲法》及《基本法》。教育局推行這些項目的既有方針是確立清晰的教育目標,以有系統、多重進路和相互配合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憲法》、《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相關概念。

為讓學生接受有系統的中國歷史教育,教育局已於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亦已於2018年5月公布了初中中國歷史科修訂課程大綱,並最快於2020/21學年於中一逐級推行。

當然,在科技驅動經濟發展的年代,配合推動科研及創科發展,我們需要持續加強STEM教育,加強中小學生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讓他們了解創新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透過思考和實踐解決問題,發揮他們在科學及科技方面的潛能,為未來培養創科人才。除更新了科學、科技和數學學習領域課程指引,我們亦在去年公布「計算思維──編程教育」的課程補充文件,並有計劃地加強教師專業培訓。

增撥經常開支 支援全方位學習

現今的教育不限於課堂學習,而知識的基礎在閱讀。我們希望學生能開拓更廣闊的視野,多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和世界發展。正如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教育局在本學年起,提供5000萬元額外恆常性開支,讓學校推廣閱讀,從小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讓他們樂於閱讀,並從閱讀中發展思維和發揮創意;與此同時,今年《施政報告》亦建議由2019/20學年起,每年撥款約9億元,提供全新的「全方位學習津貼」,支援學校進一步推動全方位學習,多組織一些多元化的體驗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藉着服務學習、職場體驗等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我們又會繼續優化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及姊妹學校計劃,讓學生從多角度親身體驗國家在歷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發展,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學習目標作更周詳的規劃。我深信由陳黃麗娟博士領導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會於明年年底提出進一步優化課程的建議,政府會認真考慮,並加以推行。

優質教育不只需要良好的理念和健全的架構,更需要優秀的教學團隊去實施,而教學團隊需要一個富滿足感的教學環境去履行他們的使命。教育局去年已將中小學的「班師比」劃一增加0.1,新增的常額教席約2200個;而今年《施政報告》更進一步提出在2019/20學年將中小學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希望建立優質的教師團隊,並為教師提供穩定的教學環境。另一方面,我也很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去年《施政綱領》公布了五億元非經常撥款,由2018/19學年起每年撥出約5000萬元,在未來十年支援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推行的「T-卓越@HK」合適項目。教育局已陸續開展有關工作,期望為教師創建專業發展空間,加強交流文化,提升學與教質素。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38年公務生涯中從來沒有直接接觸教育範疇,但我明白香港需要一位非常關心和支持教育發展的行政長官。因為人是香港向前發展的最重要元素,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體會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不是物質享受,而是全人的教育。教育的成功,有賴所有關心下一代的人共同努力。在座各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朋友,在百忙中出席今日的研討會,一同討論新時代的教育方向,必定是出於對青年人的愛護。我和教育局的同事都樂意虛心聆聽大家的意見和分享,與各位並肩前行,為教育的香港故事共同撰寫豐富多采的下一章。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