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林煥光提到太平天國起義與香港的關係。在太平天國後,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隨後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俄國革命。這些看似不太相連的歷史事件,卻偏偏與香港的發展及事件有着微妙而深遠的關聯。
甲午戰爭的失利
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維新運動差不多是在同時間、同步地進行,大家同樣向歐洲取經,大家的戰艦同樣是從歐洲購買,大家所派出的海軍都同樣是由英國海軍所訓練出來的。所以,當中日兩國因朝鮮半島問題而發生戰爭時,全世界尤其是海軍專家都有仔細觀察——因為中日為亞洲之中擁有最大鐵甲艦隊的兩個國家,而所有技術及人才皆是由歐洲訓練出來的,所以所有軍事專家都對誰勝誰負十分感興趣。當時,其實大部分人都認為清朝會獲勝,因清朝艦大炮重,所接受的訓練時間亦比較長。
但結果大家都清楚,在黃海海戰中,大清的北洋艦隊一敗塗地,即使不是全軍覆沒,但沒有沉沒的艦隻都退入了威海。威海的炮台都裝備了具特色且先進的大炮,但清兵卻完全沒有鬥志,那些大炮反而落入了日本人手上,射沉了丁汝昌的主力艦,最終丁汝昌選擇沉毀自己的主力艦,然後拔槍自殺。其實他的主力艦「定遠」曾經來過香港,當時從歐洲收艦後,先途經新加坡及香港訪問後才回去,十分威風。
能夠打敗中國,當時對日本而言乃一等大事,一個學習了逾千年的國家,竟然被自己所打敗;對世界而言亦是一等大事,一個偏遠的東方小國打敗了一個龐大的陸上大國,絕對是一等大事。所以,在簽訂《馬關條約》,一個如此屈辱、割讓台灣的條約之後,全中國的知識分子都認定清朝氣數已盡。中國可以輸給英國人,可以輸給法國人,甚至與太平軍交戰15年也可以,但不可以輸給長久以來的一個小國。輸給一個這樣的小國,證明了清朝沒有一個權力及合法性去繼續管治。另一邊廂,日本亦認為中國已經完了,要擴張勢力,就只可以西進,造就了日後侵華的基礎。
回到孫中山先生,他當時在甲午戰爭前數月,曾經想通過留美學者容閎,與李鴻章見面。雖然當時孫中山先生具有革命思想,但實質上仍然希望從建制內部去進行改革,所以他上書李鴻章。大家可以看到,孫中山在香港讀過經濟,讀過法律,讀過發展,知道單憑強兵利炮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合,所以還需要牽涉到經濟、後勤等。但李鴻章正為打仗作準備,而他亦年紀逐漸老邁,覺得孫中山這名不知名的西醫是在浪費時間,最終大家沒有見面,結果中國在甲午戰爭落敗,孫中山亦隨即到香港成立興中會。
孫中山曾說過,其實香港並不是他革命思想的起源,而是他知識思想的起源。由於中國大亂,香港除了吸收很多精英以外,而從來這些精英來到香港後亦吸引了很多知識,從來這些有心報國的精英,都是利用從香港學習的知識去協助國家,由洪仁玕到孫中山都是如此。
一戰在歐洲的爆發
當中國正浩浩蕩蕩地進行民國革命,但其實仍然是混亂一片的時候,歐洲亦開始進入一個緊張的局面。歐洲列強準備已久,終於要你死我活一次,其主要原因是德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希望通過武力,令自己正正式式被確認為歐洲的一個強國。但整件事件的爆發十分突然,奧匈帝國的第二號人物被刺殺,結果就像骨牌倒下一樣。在這裏可以略為談一談,德國與奧匈帝國、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以至土耳其為一條軸心連線,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同,俄羅斯、法國及英國為同盟,而意大利則沒有一個堅定的立場,大體上就是這樣的局面。
對德國而言,它最大的惡夢就是需要兩線作戰,一方面對付俄羅斯,另一方面要對付法國,當時而言兩個都是十分強大的對手。因此,德國一早已訂定好相應的作戰計劃──先打敗比較強的法國,然後再打俄羅斯。為何會有這樣的計劃?因為德國認為俄羅斯動員速度緩慢,需要三星期;而德國則會通過比利時、荷蘭等平地,計劃在三星期內打敗法國。
但正如德國最出色的戰略家所說,所有的作戰計劃,皆無法在第一次戰役中存活下來,即使是諸葛亮的戰略也只能報廢,根本上戰爭不會像作戰計劃一般發生,實在有太多的變數,甚至在戰爭一開始時已經有變數。德國認為比利時不會擋住德國的路,但結果比利時就是螳臂擋車,不肯讓路。比利時的落敗是必然的,但它卻拖慢了德軍接近一個月的進程。另一方面,德國起初認為英國只會坐山觀虎,不會那麼快出軍;但結果卻是相反,英國人認為德國攻打比利時後,便會透過比利時的海港攻打自己,因此英國第一時間出兵協助比利時。
接下來很多預計不到的事──俄軍只消三日就能動員,因為俄軍只是單純把正規部隊全部推上前線,而沒有準備後備軍、後備彈藥、糧草、救傷設備等等,結果俄軍很快便打輸了。但俄軍落敗並不重要,因為德軍仍需面對東線的大批敵人,需要由西線召回軍隊到東線支援,亦同時削弱了西線的軍力。同一時間,德國並沒有預計到法國寧願巴黎被炮轟炸毀,仍要繼續抵抗,由於沒有足夠的軍車,甚至動員了的士去載軍人上戰場,結果便進入了一場歷時四年的漫長戰爭。
其中一個經典的決定發生在開戰之前。身兼總指揮的德皇亦對兩線作戰感到憂慮。因此,他在最後一刻曾經詢問能否和英國和好,說服法國保持中立,並把所有軍隊由西面調去東面,只需打敗俄國,西面不成大患,打敗俄國這樣一個落後的國家,已經能成為歐洲第一。但當時的總參謀長卻認為自己的計劃已準備了五年,西軍東調只會自亂陣腳。而在戰後,當時的負責後勤的部長在自己的書中揭穿了當時總參謀長的謊言──實質上德軍準備充足,必要時亦能在24小時內西軍東調。但由於總參謀長為了跟從原訂計劃,而拒絕作出調動,結果德皇就只好跟隨總參謀長的指揮,進入了一場不作解釋,後果深遠的戰爭。
一戰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這場戰爭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首先看傷亡數字,所有人類戰爭從未試過有如此高的傷亡率,甚至只包括戰場上的傷亡率,並不包括餓死、病死等,全因機關槍的發明。兩支交叉機關槍可以擋着一千人步兵的進侵。那些將領起初以騎兵衝着機關槍去,以拿破崙戰爭站起來,拿着槍的方式去衝鋒,導致一個極高的傷亡率。
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後果。首先,德國從戰爭中落敗,而這個短命的帝國亦因此覆亡,不用多談;但奧匈帝國覆亡,一個600年歷史的帝國覆亡,其實後果是極為嚴重的。今時今日中東的亂局,都是因為當地突然出現一個很大的權力空間;對我們影響較大的是俄羅斯帝國的覆亡,沙皇一家都因這場戰爭而被處決。但更加嚴重的是,德國人感到深深不忿,認為這場戰爭尚未完結,在20年後再次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些不作多談,這場戰爭對中國有什麼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在中國的利益割讓給日本,這引發了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民主運動,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這就是五四運動。但五四運動嚴格來說對中國民主進程有多少影響呢?思想上的影響是有的,但現實上影響卻很少。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法、德、俄四個強國皆打得遍體鱗傷,結果整個亞洲流出一個很大的權力空間,導致日本獨大,日本獨大就出現了九一八事變,清朝皇帝溥儀成立滿洲國。當然,侵略東北間接或直接導致了西安事變,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
俄國革命的成功 引領中國革命進程
俄國的革命亦直接影響了中國的革命進程。俄國的革命其實相當奇特,詳細的不談,只談一件事。德國人當時知道美國人快要參戰,雖然他們知道俄國快要戰敗,但他們亦不能就這樣在西面擋住美國,東面擋住俄國。俄國革命已經開始出現很多亂狀,當時二月革命列寧並不在國內,而德國認為列寧最能夠為俄國革命催生,他亦同時為一名國際共產主義者,一定會選擇與德國停戰,因此應該要讓列寧返回俄羅斯。但當時列寧身處瑞士蘇黎世,沒有辦法從歐洲的眾多戰線中返回俄羅斯,當時亦沒有飛機。結果,德國人利用鐵甲火車,護送列寧返回俄羅斯聖彼德堡,放虎歸山。德國人完全沒有計算錯誤,列寧很快便將革命轉向布爾什維克,轉向共產政權,一個很快便打倒了第一批小資產階級的革命,然後成立了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個共產政權,這影響了全世界,冷戰等等我就不會多談。
這直接影響到中國的革命。如果沒有蘇聯革命的成功,中國共產黨會否成立?或者會。中國共產黨會否這樣走向呢?則是完全不清楚。中國共產黨會否很快便成功呢?很可能不會。因為事實上,在蘇聯迅速佔據了東三省後,轉移了大批的力量到中國共產黨,開始向全國發動資產階級革命。
其他的不說,但可以看到歷史很奇妙。很多東西機關算盡,到頭來列寧成立了最大的蘇聯之後,第二次再打敗德國的就是當時由史大林領導的蘇聯。
回歸到我們,最後以一個比較香港的故事作為結尾。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香港在1949年建立了一個軍事準備,並不是準備和中國解放軍打仗,但也最少要有一點姿勢,警戒不要隨便入侵香港以及與西方列強關係鬧彊。1950年葛量洪當總督的時候,香港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型的一次閱兵儀式,但並不代表西方國家有信心能保住香港。接下來很多奇怪的事發生,其實中國當時最優先的是要解放台灣,因為香港受西方勢力影響而且面積太小。但發生了一年意思不到的事,金日成突然攻打韓國,並發動了歷時三年、慘烈的韓戰。美國原本是接近放棄蔣介石,結果卻重返台灣。於是,香港自1949年後便苟存下來,其他亦不用多說,直至1997年自然回歸中國。由1842年到1997年,中間發生了很多事,對大家各自的影響自己可以數一數。在座的人如果認真看一看自己的族譜,很有可能你們也是剛才提及過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後人。
中國歷史與香港歷史的關係(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