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新加坡常被視為競爭對手,然而香港目前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比新加坡低約四成。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5月21日(周日)在香港舉行,期間,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接受鳳凰衛視訪問,他表示,香港的發展基礎遠比新加坡深厚,只要聯同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發揮好各自的「比較優勢」,將能形成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灣區,並且有望重新超越新加坡。
香港製造業式微 星洲產業多元化
林毅夫指香港作為自由經濟體,在80年代以前長期人均GDP比新加坡高近三成,而時至今日反比新加坡低40%,主要由於香港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本地製造業式微,只剩下金融服務、 轉口貿易和旅遊業,沒有和發展程度相當的新產業湧現。
而反觀與香港產業結構相似的新加坡,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當地政府的角色及定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術及政策支持,發展了生物科技、製藥及電子科技等高新產業。
林毅夫:「新加坡為什麼逐漸從落後變成領先?我想主要是新加坡因為隨着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比較優勢變化。新加坡政府積極的因勢利導他的產業轉型升級,相對香港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少。」
林毅夫認為香港若想重新恢復領先地位,可參考新加坡的成功經驗,除了要支持本地高端製造業,也要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協同發展,利用好大灣區製造業強項,發揮好各自的「比較優勢」。
資本研發加生產 灣區具競爭優勢
林毅夫:「資本是香港的優勢,香港八所大學研究能力很強,在世界領先,在研發能力方面是香港優勢。現在資本密集製造業,他是需要比較大的區域一體化。正好香港旁邊就有全世界最強的製造業基地,結合灣區九個城市優勢形成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一個灣區。」
林毅夫相信,通過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的比較優勢,形成競爭優勢,提高區域生產及收入水平,在國內國際市場成為新的增長動力源,香港也望重新超越新加坡,在國家民族復興及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起到引領作用。
中國經濟潛力大 2030年或超美國
林毅夫又認為,若無「黑天鵝事件」,今年中國實際經濟增長有機會超過6%。而按照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預測,中國經濟總規模或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中國4月經濟數據延續回升態勢,但4月份中國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速低於市場預期。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所明確的5%是否能實現?
GDP增5%目標保守 下半年料明顯反彈
林毅夫表示,中國GDP訂立5%的增速目標屬於保守估計,若無「黑天鵝事件」,他預計實際經濟增長有機會超過6%。他有信心下半年,即第三及第四季度,中國經濟會有明顯反彈。
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建國百年,中國要成為先進發達國家,林毅夫認為,到2049年,中國的人均生產值將達到美國的一半,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或達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按市場匯率計算,他預測中國的經濟總規模或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新型舉國體制」應對「卡脖子」難題
中美科技戰持續升溫之際,中興、華為等一連串事件,使「卡脖子」技術問題引發關注。林毅夫強調,高新科技一般為多個發達國家擁有。中國除了要時刻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的靈活性,也要以「新型舉國體制」攻堅「卡脖子」難題,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對於有觀點指,中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令人口紅利減退,林毅夫並不認同,他強調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是「有效勞動」,而人口質量的紅利則隨着新增勞動力教育水準的不斷提高而持續體現,從而減輕勞動力數量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