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講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發展特點、面臨的三個重要風險和企業界面臨的三個重要發展機遇。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三個發展特點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有什麼樣重要的發展特點呢?我認為最有可能的大概率事件是,恐怕未來十年增長的格局是前低後高,這是第一個判斷。
為什麼說前低後高?這個判斷的基礎是,我認為今天中國經濟運行的速度是低於經濟增長潛力的,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實際速度低於設計速度,這個判斷非常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可從三個根據或原因說起。
第一個根據是國際環境。全球經濟只有英國和美國的增長達到了它的增長潛力,美國是2.5%,英國是2.0%;其他國家都是低於設計時速的,幾乎沒有例外,比如說歐洲1.7%,日本0.7%;而新興市場國家除了印度和中國之外,大半的國家舉步維艱,俄羅斯是-3%,巴西是-3%,南非也是-3%,還伴隨着高通脹。這是我判斷的第一個根據。
第二個原因是債務。目前中國經濟正在處理歷史上遺留下的一些難題,比如說我們目前的企業債務不僅達到了國內歷史最高水平,在國際上也是非常高的,企業負債率和負債總規模佔 GDP 的150%,在全球各個國家中名列前茅。雖然這並不等於說我們會進入經濟衰退或金融危機,但這個問題必須解決,這就需要短期內降低增長速度。
第三個基本原因是增長點。為什麼說中國的經濟增速低於潛力?因為現在還沒有完全打造出新的增長點。城鎮化剛剛破題,還不知道怎樣才能進入到快速軌道。
這一系列原因,讓我判斷中國經濟目前是低於增長潛力在運行。既然如此,未來一定會逐步回到增長潛力甚至更高一點。因此,我個人對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判斷是前低後高。中國經濟還能怎麼高呢?我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應該不止目前的6.7%。
根據我們研究的最基本結論,在一個經濟體已經達到市場經濟起飛的前提下,判斷它的增長潛力和增長速度。影響增長潛力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這個經濟體和世界上最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也就是人均 GDP 的差距。中國目前的人均 GDP 不到八千美元,按照購買力評價是美國人的五分之一。這意味着我們有大量的企業仍在學習階段,比如說保險業到資產管理,從商業模式到運營模式、管理模式到技術的引進,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趕超空間。我們為什麼說中國經濟仍然有很好的增長潛力,這就是最根本的根據。
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趕超起來非常慢,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不要忘記,正因為是大國經濟,所以我們內部市場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比如說安徽省緊鄰江蘇,可是安徽的人均收入水平只是江蘇省的一半,江蘇省人均收入水平是全國最高的,但安徽省是全國倒數第六,和江西、廣西排在一塊兒。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大國經濟內部市場的潛力非常巨大。如果好好挖掘這些潛力,就能夠把大國增長優勢發揮出來。只要通過艱苦的努力,改革調整到位,我們的增長速度在未來十年後半部分應該還能夠上來一點。
第二個判斷是,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結構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理由如下:
第一個理由是,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非常高,遠超過我們的鄰國越南等國家。過去七八年,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勞動力工資增長遠高於名義GDP,勞動成本的變化將引發一系列的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二個理由是,今天的百姓需求也在改變,已經超越了基本的溫飽。大概在五六年前,寶馬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超過了美國,而今天奔馳、寶馬、凱迪拉克也都如此。這表示在中國市場上,中高端購買力人群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凱迪拉克甚至有60%的市場在中國。中國內地有相當大的消費群體,他們的要求很高,要求高質量的產品,其中有一部分人在滿足溫飽以後還需要更好的金融服務、保險服務,這就是需求的改變。
勞動力成本的改變和需求的改變會引發一系列的改變,我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比如,這兩年金融業的發展遠遠超過我們的實體經濟,有人講是泡沫,我不同意。金融業的確給百姓生活帶來了變化,包括保險業。去年金融業的附加值已經佔 GDP 的大約10%,在9.6% 左右;去年金融業的附加值的增長速度是15.9%,這還是在下半年股市出現巨幅波動的前提下,否則增幅會更高。如果沒有金融界的貢獻,去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僅僅是6.2%。
再舉兩個例子,由於成本的變化,我們的產業也發生了變化。
過去大城市周圍可以容忍煉鋼煉鐵,因為那時候窮,老百姓生活水平低,對空氣質量要求比較低。而現在,每天出門前不僅看溫度還看 PM2.5,大家不能容忍大城市周邊再搞重化工業。
過去在內地挖礦、煉鋼、煉鐵,現在轉變成買鐵、買煤,在沿海進行重工業、化工業;由於勞動力成本提高了,我們突然發現買煤比自己挖煤合適,與在鞍山挖的鐵礦石相比,從國外運來的鐵礦石又便宜又好,還發現在沿海一帶用從德國進口的最好的煉鋼機器產生的污染比我們內部交通的揚塵還低。
這就是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的經濟結構變化,我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愈來愈多農民工和農村沒關係了,工資上去了,那生產結構必須改變,工廠必須重新布局,這就是結構帶來的重大改變。
第三個判斷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大格局的變化是增長動力的轉換。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中,頭十年是靠耐用消費品帶來了投資企業生產能力擴張的熱潮,如電冰箱和彩色電視等;第二輪是靠住房和汽車。在未來十年,住房和汽車也還會是一個增長點,但是它的重任和作用遠遠低於過去十年。
未來十年還是要回到根本之根本,原因有二:第一,需求在變、生產成本在變,一定會讓愈來愈多的百姓要進城生活,這是老百姓自發地改善個人生活的動力;第二,農民工和農民已經沒有關係了,大家都進城了,那麼就必須改變生產結構,這就是兩個最基本的增長動力的改變。
具體說來,中國經濟未來十年將會有三個新增長點:
第一個是消費。從2007年起,消費佔 GDP 的比重逐年提高,每年上升1%,官方統計是38%。但通過計算,我們發現消費佔 GDP 的46%,而且每年上升,到2020年消費一定能夠佔據GDP的半壁江山。現在所有和生產相關的產業,你看水泥、鋼鐵、煉油,都不太樂觀;但和居民消費相關的行業,一般利益都會增多,比如旅遊、餐飲、酒店、養老、醫療都還有增長空間,這是第一個新增長點。
第二個是產業的升級改造。過去是在內地煉鋼鐵,現在都在沿海;過去是到內地挖煤,以後都是進口煤。假如每年改造一個億的鋼鐵生產能力,就能拉動約11.8% 的 GDP。短期內,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是消滅過剩產能,把鋼鐵價格抬上來,政府加強環保要求,就自然有人到沿海投資。
第三個是城鎮化帶來的基礎建設投資。我有一個觀察,我們的大部分百姓家裏條件不錯了,住房面積也不小了,私家車也挺好了,但是出門環境髒兮兮的,空氣質量也不好,這說明公共設施建設還比較差,還有優化的空間。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三大風險
以上講了中國未來十年經濟新格局的改變,那麼有沒有風險呢?就像人隨時隨地都面臨各種病菌入侵的風險一樣,中國經濟也會有風險。有什麼風險?
第一大風險是金融危機的風險。中國經濟現在是高儲蓄的國家,我們的儲蓄佔 GDP 的38%。過去20年、30年中,儲蓄靠什麼轉到投資領域呢?靠老百姓之間的非正規借貸,我稱之為國內非中介的非正式投資。而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投資要通過中介機構來進行,比如說資產管理公司、銀行、交易所,這個比例愈來愈高。
這麼多儲蓄要經過中介渠道進入投資者,中間就容易發生很多判斷失誤,比如說這個錢借錯了,借給了不好的項目。判斷失誤往往是系統性的,但是每個人投資的決策都受到了周邊環境的影響,在相同的環境下,錯誤的投資可能會產生共鳴。這種情況一旦在短期內集中發生就會影響金融資產的價格,再反過來影響金融機構的健康程度。
通過中介機構的投資,和傳統的、非中介機構的投資完全不一樣。非中介機構投資是自由戀愛、自由婚姻,而現在是全經濟範圍內的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中國經濟的金融風險。
這個風險通過什麼放大呢?通過國際放大。中國的貨幣存量遠遠是世界第一,我們貨幣存量是20萬億美元。如果我們自己對未來的形勢有憧憬的話,這20萬億的每一分錢都可能想出國。由於金融風險始終存在,未來20年我不期待我們的資本賬戶會完全打開。未來十年,我們恰恰需要出國投資,但是這個出國投資一定會在仔細掌控全域的情況下進行。
第二大風險是來自國際的風險。具體說來是什麼?現在我們已經習慣於在國際上有一個老大,有一個警察,他來維持秩序,不管這個秩序是好是壞。這個老大累了,力不從心了,這一輪的競選非常明顯,美國百姓已經厭惡了到國際上到處干預。美國軍費現在大幅度下降,只佔美國 GDP 的4%,這說明美國人不想出去干預了,想積極工作了。人家說了 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會對中國產生新的壓迫和壓制,但這不太可能發生。TPP 包括大負債的資產,這個資產不可能出現了,國會現在最大的結果是不可能投票通過 TPP,一旦這個國會通過 TPP 的話,在其他時代不可能過去。
所以未來若干年我們面臨的形勢是,中國人必須在中東、非洲、拉美自己去「討債」。我們借給別人4,000億美元的債,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政府比我們跑得快,4,000億美元。所以美國人不管了,靠我們討債。局部發生一些通縮的反饋,反饋到國內會產生影響。這個也是國際風險。
所以想提醒決策者們,提醒百姓,國際問題上不可操之過急,不要過分擔心美國在南海挑釁——那是他最後的掙扎,就是逗你玩,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不可能再在國際上搞什麼事情了。我們要擔心的是不要操之過急,而是要等一個地方投資成熟以後再投資另一個地方,不要全面開花。這是第二個國際風險,國際格局產生變化,美國人可能休息幾年,整理內務,我們千萬不要過早地去把它騰空。
第三個風險是我們的改革和調整說得比較多,做得還不夠。具體說來,現在在調槓桿,但現在我們的槓桿率,企業太高,政府還不夠,去產能力度不夠,改革調整不到位。今天中國經濟所碰到的一些困難,包括產能過剩,包括企業的債務過高,銀行的呆壞帳,真正放到歷史大背景下看是完全可以應對的。根據IMF最新報告,我們銀行的呆壞帳佔GDP的7%。銀行的撥備大概也是這個數,就算撥備不夠,銀行裏再拿出點資產往裏裏砸。中國居民儲蓄率38%,消化一點呆壞帳怕什麼。
現在下崗(失業,在法定退休年齡前因各種原因如企業結構改革等離開工作崗位,並不獲退休補貼和保障)工人有人說180萬,那算什麼?我們一年新創造的就業率1,300萬,而且今年的180萬就算全部下崗了,這180萬比起1999年的2,000萬還是小數字,何況今天的180萬下崗工人和當年所有企業的下崗職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過去的所有職工是大學教授、終身教授,那是有終身的權利的,今天的180萬下崗工人是合同工,有什麼了不起?所以困難不多,關鍵是怎麼能落地。這方面我也呼籲,有些政策可能要簡單一點,明確一點,不能既講甲方又講乙方。
剛才說發展是硬道理,但工資也很重要。現在很多政策太複雜,面面俱到,但想要抓重點,就抓一件事。去槓桿,價格問題,給錢就完了。180萬下崗工人,每個月補1萬塊錢,就是1800億,比起我們14萬億的財政收入來說,算不上多少錢。這個經濟賬可以算出來,關鍵是要下政治決心。
說說改革調整不到位。國有企業改革,爭論來爭論去,我看方向很明確了。十八大報告明確管資產不管經營,混合所有制,企業經理市場聘用,這多好。現在缺的就是像鄧小平說的,就是要 Just do it。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三個機遇
最後,對企業而言有什麼機遇呢?三個機遇。
第一個機遇是,在結構調整中,一定要抓機會。在這一點上馬雲是對的,不過馬雲現在幹的活兒,一半是經濟專家該幹的。馬雲的意思我理解就是:不管經濟好壞,經濟結構在變化,變化過程中企業家就有機遇,比如剛才說的金融服務。通過經濟攻堅,我們老百姓至少有3億多人跨入了中高收入階層,這三億多人口關心的問題是自己的資產能不能保值、增值,退休養老以後有沒有保證。所以第一個是結構變化中抓機遇。
第二個機遇是,在技術變遷的過程中,一定要抓機遇。現在我們趕上了新一輪技術變遷,自動駕駛恐怕還得十年,我們現在能看得見、摸得着的就是互聯網。我講一個例子,比如保險公司,可以搞一個 APP,給大客戶們提供所需的服務和信息,比如保險、遺產或者養老地產等等。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大大提高溝通的效率,減少很多勞動力的成本。互聯網技術已經到了這個程度,這一輪中國經濟必須抓住當前新的技術革命(主要是信息革命)的機遇。
第三個機遇是國際化。金融有風險,資本賬戶不可能完全放開,但是一定要知道那是宏觀層面來說的,微觀層面上講,我們的資產就是應該布局到全球各地去。道理很簡單,我們未來的消費,我們未來的生活,大量是來自於國際其他經濟體提供的產品。我們的煤、鐵礦石、高端消費品等來自於德國,高科技產品研發來自於美國,這些國家的很多企業是被我們的消費拉動的。
怎樣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呢?我經常給大家講一個道理,你買第一輛寶馬車之前,先去買寶馬的股票,寶馬股票平均升值200%,原來是80塊錢,現在都超過100塊錢了,怎麼來的?不都是中國人拉起來的。蘋果股票也是一樣的,蘋果世界第一大市值,不都是中國人搞起來的,我們又給它生產又給它升值,所以不買寶馬股票、不買蘋果股票也虧。資產必須配置到全世界各地,才能達到肥水不落外人田,同時也對沖我們的風險。國際化這門功課,我們未來一定要做好。
我給大家講一個體會,很多國家對受中國經濟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自己,比如拉丁美洲、非洲、中亞地區。此時此刻,哈薩克斯坦正在搞一個阿斯卡拉論壇,本來我是要去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去,請了我很多年了,我不太重視他們,他們卻對我依賴很多,為什麼?因為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對外投資者,而且這個地位還在往上升。美國人、歐洲人抱怨我們在非洲、在拉丁美洲有很多影響,其實說白了是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沒那個投資鏈。反過來看,這也說明我們國際化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未來十年應該是充滿了期待的十年,也是充滿挑戰的十年。作為企業家,作為我們大客戶,建議大家不斷地把握時代的變化。要感恩時代、認識時代,還要在時代變化過程中抓住機遇,讓我們的事業再上一層樓。
原刊於清華EMBA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圖片:清華 EMBA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