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學(港大)主辦的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APRU)第27屆校長年會,迎來區内大學的校長和學術領袖參與,彼此切磋交流、啓迪新思維,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尋找解決方案更進一步。一連三天的活動於上周二(6月27日)圓滿結束。
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華潤創業董事兼副總裁李浩然博士,代表華潤集團在大會上發表題為《中國鄉村貧困消除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演講,向社會展示華潤集團在中國扶貧工作中的貢獻。
李博士在清華大學取得憲法學博士之後,曾在貴州省息烽縣擔任過縣長助理,參與當地扶貧工作,是中國脫貧的親歷者、參與者。李博士也正是從自己的脫貧經驗出發,講述中國農村近十幾年來的脫貧工作及建設發展。
華潤模式為三農問題提供思路
李博士先介紹了中國的「三農」問題,「三農」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溫鐵軍教授在1996年提出,指的是中國的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改革開放以後,內地城市得到發展,而農村卻仍然落後。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絕對貧困是中國政府近年來著手解決的問題。
華潤集團近年來推動的扶貧項目,正是在「三農問題」的大背景之下。李浩然博士首先介紹華潤在廣西百色建設的希望小鎮。這是華潤集團的第一個希望小鎮,這個計劃從當地居住環境、工業經濟、人文發展和社區管理四個方面入手,對老舊設施進行全面改造、翻新,為村莊提供運動場、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並幫助當地發展適宜的產業。
同時,華潤集團也幫助當地政府,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標準,推動當地地方管理轉向現代化。李博士表示:「百色的希望小鎮是華潤集團扶貧框架的實驗,通過這一套扶貧框架推動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和創造長期的價值。」
地形因素是扶貧的難題
李博士指出,中國農村地區極度貧困常常是由於地形因素,如貴州、廣西等地區。由於多山地形,導致許多村莊難以與外界取得聯繫,交通封閉是這些村莊難以取得發展的重要原因。其次,多山也使得當地缺乏農業所需用地,這種情況在貴州最為明顯,當地以喀斯特地貌為主,該地貌難以儲水,不利於植物生長,農業基本得不到發展。
現階段華潤對於地形難題主要有兩個處理模式,其一是進行基建,通過建設公路、高鐵,改善當地的交通。當村莊與外界取得聯繫之後,再通過扶持當地的產業,如有機農業、文化旅遊等,來幫助當地實現脫貧。其二,如果當地過於偏僻,且沒有可扶持的產業,他們就會採取搬遷,在原村莊附近選取合適的地方,修建合適的新村莊,幫助村莊整體搬遷。貴州的「懸崖村」就是搬遷成功的例子。
李浩然博士表示,現階段中國很多的大型企業都參與了國家的脫貧計劃,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幫助許許多多的中國村莊脫離了絕對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