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本土的聲境

本土的聲境
新加坡國立大學容世誠教授月前來港參加浸會大學香港廣東文化的未來研討會,並在會前向該大學的人文及創作系同學作了一場演講,講題為:「路軌縈粵韻:從舊照片看廣東音樂1925-1955」。

 

聆聽香港的往昔

 

那段年月聽者都未在人世,包括在香港成長的容教授;但經他的訪查及資料搜集,在講座裏通過一系列歷史圖片、唱片錄音與舊電影片段,大家都邊聆聽邊想像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香港。容教授以坐電車為想像,從屈地街出發到當時的西灣河總站,沿途所經之處,可能聽到的是什麼粵韻曲聲。視覺所見,先是石塘咀一帶的妓院以及遠處的港大學堂,繼而見太平戲院以及院內的華麗舞台、永樂街、得雲大茶樓、先施、永安百貨⋯⋯;灣仔、銅鑼灣利舞台戲院⋯⋯西灣河及筲箕灣等地。
 
我們的想像還包括時間的維度,如打醮祭祀時的不同粵樂和曲種。回顧中還包括舊香港重要的粵韻人物,特別重溫了瞽師杜煥先生的歌聲,那是我聽過的最動人心弦的南音。杜煥先生的地水南音,也是他一生的遭遇和生活的代價。他自幼失明,四個子女亦一一夭折,他在廟街煙館、茶樓和妓院之間賣唱演奏,生計也隨着南音時移世易的起伏而曲折變化。他唱《男燒衣》、《客途秋恨》之餘亦道出了自己的身世與南音該有的靈魂。
 
廣東人居住和使用空間的習慣,隨處擺陣叫喊的聲音,亂中有序。(亞新社圖片)
 

紀錄歷史的聲音

 
聲音比目光更能洞悉世情,接收更全面的環境信息。容教授引入「聲境」”Soundscape” 一辭,跟視覺裏的「風景」”Landscape” 異域同工。我們盡見舊香港照片,匿跡重現卻銷聲,不禁記起令人氣憤的某些電台電視台因無知惡政或節省而銷毀了大量紀錄舊香港的聲帶、音樂與廣播節目……。
 

如果紀錄有限,只好往回憶處尋。在香港廣東文化的未來研討會中,與會者提到舊公共屋邨的水房,那是樓層的公共空間,鄰舍在水房洗衣洗菜甚至洗澡灌濯的水聲中夾雜了廣東各地的方言,彼此問候,交換消息,並哼歌調唱……。討論間,我們不禁好奇台山語中山語鶴山語廣州語以外的廣東話,在香港是怎樣普及起來的。
 

我們還記起廣東人居住和使用空間的習慣,那些亂中有序,隨處擺陣叫喊的聲音,如今如何被各種空間的規限、規範和規管而盪然無存。研討中有人展示大坑居民的舊街坊報,如何替電視劇集主題曲《小露寶》、《小李飛刀》或許冠傑的流行曲填上新歌詞,以作呼籲及諷刺時弊。報告的學者又慨嘆社區坊間通用的粵語,已匿聲於官方和學術的論述裏,如此使香港社會運動難以深化,亦妨礙了一般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時下我們以所謂純正的粵語、英語與普通話互相排斥與批評,實在嘈雜了香港的聲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