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宣布從他一手創立的商業王國退休,全力投入他「第三個兒子」、李嘉誠基金會的工作,特別是在醫療和教育方面。
李嘉誠曾經是不少香港年輕人的偶像。但隨着樓價不斷飆升,他的商業王國在不少行業取得壟斷性的優勢,加上貧富懸殊加劇,年輕人愈來愈難向上流,李嘉誠便成為不少港人埋怨,甚至抨擊的對象。
平心而論,李嘉誠營商有道,沒有巧取豪奪。他11歲逃難來港,兩年後父親病逝,唯有輟學就業。憑着無人能及的勤奮、毅力和商業頭腦,他由成立一所塑膠廠開始,然後轉攻地產,再衝出香港。到了今天,他的商業版圖拓展到超過50個國家,旗下員工多達32萬人,涉及的行業包括地產、基建、電訊、能源、港口等。李嘉誠是有史以來首位國際頂級華人創業家,這是個驕人成就,也是華人之光。
取諸社會 用諸社會
李嘉誠另一個值得敬佩的地方,是他把三分之一身家撥出來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在過去二十多年,基金會的項目撥款已逾200億元,其中超過八成放在大中華地區。李嘉誠於1981年創立的汕頭大學,正是基金會的核心支持項目。
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是每個中國人讀書時都聽過的道理。在一個必然會製造貧富差距極大的資本主義社會,商人把賺得的部分財富回饋社會,雖然不是法律要求,卻是應有之義。最顯著的例子是身為世界首富多年的微軟創辦人蓋茨。他把全部財富撥入他與太太成立的基金會,並於2010年、尚在壯年時退休,全力投入基金會的工作。他早前在網上回應10條他收到最難答的問題,其中一條是為甚麼基金會不投放多些資源在他事業發跡地美國?他的回答是基金會每年放在美國的款項已達5億美元,而大部分是在教育上。他承諾會研究擴大資助範圍,包括如何協助人們脫貧。
李嘉誠一直表示熱愛香港,而早前他的基金會也曾「派錢」給貧苦學生。稍後他全職處理基金會的工作時,希望他憑着超人的智慧,在香港的醫療、教育及其他方面作出更多、更大及較「派錢」更有成本效益的貢獻。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