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小學朗誦節又快來臨,愛好朗誦的學生們正躍躍欲試,老師們也為選擇誦材及誦前輔導而繁忙。年年的朗誦講座又要開場,為此我總結了這些年的經驗,匯總老師們的要求,作一個簡單的引導。
老師們首先要明白朗誦與朗讀的不同,才能正確地進行輔導。要明確朗誦屬於表演藝術,朗誦者是作為作品的代言人去感染觀眾,不似朗讀者只是作品的介紹者去引導聽眾。因此兩者的要求與演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輔導的方法就大相徑庭了。
一般而言,老師們的輔導工作往往從要求學生背誦文本開始,其實這並非好的或正確的方法。這會限制學生對作品的想像空間,可能對以後的訓練造成被動或局限的境地。
一切從源頭出發
我的方法很簡單,只有三句話:入境、出神、發聲,即三步曲,既簡單清晰又易於掌握,而且行之有效。這是根據朗誦的特點與規律總結而成的。我在《朗誦淺談》中指出:一切從源頭出發。其意是要求朗誦者首先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明白了他要表達什麼,明白了他的情感是如何產生的,你才可能甚至說你才有資格做他的代言人,也才可能情真意切地來演繹。
下面分別介紹:
入境:就是解讀作品,了解作者的意圖,明白觸發作者情感的處境。這是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說是關鍵的一步,是以後步驟的指引。以曾是朗誦節誦材的林徽音詩作《深笑》為例(詩作見附文一),如果你不知道這是作者為悼念徐志摩所作,你只能概念化地去歌頌那種深笑,網上有指導文章分析這是一種唯美、純真、純美的笑,不知朗誦者如何去表達這樣的笑。只有當你從作者的生平中,明白了作者是如何深情懷念徐志摩;從友人們懷念文章中,明白了徐志摩的為人:熱情、多情、奉獻,你才可能明白詩中所有詞句的含意(何謂「明珠」、何謂「好花兒」、何謂「百層塔」),明白三段詩作中情感的不同(從「深甜」到「留戀」到「搖上雲天」)。因此解讀作品是關鍵的第一步,但往往被忽略。
出神:這是朗誦不同於朗讀的分水嶺,是朗誦者必須掌握的手段。朗誦者應該通過想像,將作者當時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化成栩栩如生的畫面,猶如自己身臨其境。當你明白了作者產生情感的源頭,深入到作者當時所處的情境,你自然會激起共鳴: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你的姿態就會自然真實地流露出來。這一步我們稱作「二度創作」。
心中有情 臉上有神
老師們也許要問,在此階段要不要誦讀文本。我的方法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語來講述文本,最好的方式是與學生一起創作場景。再以《深笑》首段為例:徐志摩與朋友約會,他未到達時,房中安靜甚至沉悶,忽然徐風風火火地衝進來,以他的方式打招呼,東摸一下,西拍一下,誇張幽默地講述著有趣的見聞,伴着童貞般的笑聲,室內升溫,引出一片朗朗笑聲……。此時學生眼中有人、心中有情、臉上有神,這就是此階段的目的:引導學生進入朗誦狀態。
這是朗誦區別朗讀的重要一步,需要老師與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努力完成的。想像得愈豐富、愈細膩、愈生動、愈興致勃勃,因為這將關係到最後的成果。不少老師只注意語言而忽略神態,或知道神態的重要而不知如何入手,或擔心學生不會運用表情。唯有重視這一階段,重視想像、信任學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克服以上困惑,達到理想的狀態,以進入最後的階段。
有情有意的有聲語言
發聲:我們將有聲語言放在了最後一步,這是有充分依據的。語言只有帶有真情才會產生魅力,才能感染觀眾,不然只是空洞乏力或虛情假意的音響。那麼如何完成語言創作呢,如果很好地完成上述兩步,朗誦者應該會產生有情有意的有聲語言。
老師們輔導時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所處的情境,我們稱「規定情境」。讓他知道在什麼情況下,為了什麼而說,也就是語言目的。生活中同樣一句話,由於處境不同說出來的語氣是不同的。好比打招呼,面對不同對象你的語氣都會不同。同理,在朗誦時要清楚這句話的目的、對象、處境,就會找到正確的語氣和相應的輕重、節律、速度、抑揚、張弛等。尤其進入了朗誦狀態,明白每個字詞後面所蘊藏的含意、畫面,詞語就會生動起來,語言與神態會同步顯露。如《深笑》中第一段的活潑輕快;第二段的溫柔深情;第三段的敬重頌揚,都是在面對不同處境時的自然反應。當然語言要不斷錘鍊,除了語言技巧還要注意吐字、力度、共鳴等技巧,當然這是需要長期訓練才能見成效的。
其實出神與發聲是相輔相成的,對於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合而為一,同步進行。就是在發聲時啟示想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會取得同樣的效果。但對於缺乏經驗的老師,還是按步就班為好,多用一些時間,引導學生進入朗誦狀態,以後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綜上所述,訓練朗誦既不是難以登天,也不是簡單輕鬆。只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進行,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成果。如果老師們掌握了這方法,就不需要年年聽講座,句句摹仿專家,反而會享受師生創作的同樂。
請記住:眼中有人、心中有情,這就是朗誦。
當然也要記住: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附文一:《深笑》林徽音
是誰笑得那麼甜,那麼深,
那樣圓轉?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閃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動,泛流到水面上,
燦爛,
分散!
是誰笑得好花兒開了一朵?
那樣輕盈,不驚起誰。
細香無意中,隨着風過,
拂在短牆,絲絲在斜陽前
掛着
留戀。
是誰笑成這百層塔高聳,
讓不知名鳥雀來盤旋?是誰
笑成這萬千個風鈴的轉動,
從每一層玻璃的簷邊
搖上
雲天? 1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