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落幕,輸了的泛民大老歸咎阿爺發功、蛇齋餅糉奏效;而輸了的建制大老則歸咎政治大氣候。總的一句就是:非戰之罪。
想起一個笑話。
在音樂會中,一個小孩與父親的對話:
「為什麼那個男人用棒子打那個女人?」
「拿棒子的是指揮,他沒有打那個女人。」
「那為什麼她大叫大喊?」
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詮釋。孩子認定指揮在打人,泛民與建制大老認定輸了不是自己出問題,這都是在詮釋上出了錯。不過,有競爭,就有輸贏,無論怎樣詮釋落敗,都只是一場競賽而已,只要心志不輸,還可以捲土重來,問題不大。問題最大的,是社會大眾對金錢的功能詮釋錯誤,以致連父母子女都會因財失義,爭鬥不斷。
發財不立品 心靈終貧困
最近,已故粵劇名伶鄧永祥(新馬師曾)的第四任妻子祥嫂出席在公開活動時,記者問及她與子女的關係,她這樣的概嘆:「仔女?我有生過嗎?」
祥嫂與四名子女的爭產事件,18年前曾轟動一時,當時她曾經很感嘆地說自己生了四個紅衛兵。但到了現在,她竟然如此問。
祥嫂到底有沒有生過子女?答案是沒有。她沒有生過她心目中想要的子女,她心目中的子女是不會跟她爭產的。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鄧家這本名人的經特別難念。當親情與金錢糾纏一起,種種恩怨情仇格外難解。到底是親情重要還是錢重要,祥嫂說要好好思考,但她已認定金錢是萬惡的了。
親子因財反目,竟然持續了18年還未停止。萬惡的,到底是金錢,還是對金錢的觀念?
親情與金錢那一樣重要?在香港這個豐衣足食的社會裏,本來就不應該是個問題。還需要去思考,那才是問題的所在。
沒有人會嫌錢多,但若不先設定什麼是足夠,人就會永遠感到不夠,心靈永遠都是貧困戶。愈是從親人中爭得愈多,就愈是貧困。
我們的社會慣於聚焦經濟的增長,卻少談心靈的建設,以致社會愈來愈富裕,而心靈富足的人卻愈來愈少。
古語有云:發財立品。不立品的,其實是還未發財;立了品的,才算是真正的有錢人。香港人要發財,但也千萬不要忘記立品;否則的話,我們還是很窮很可憐的人。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