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7年1月16日終獲中央批准辭去財政司司長一職的曾俊華,於今日(1月19日)下午三時半於中環花園道冠君大厦召開記者招待會,正式宣布參選下屆行政長官選舉,以下為他的發言全文:
各位香港市民:
1982年,即是34年前,國家和英方正就香港的前途問題展開談判,我相信在座一些朋友,都會記得當時的情況: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看不懂香港的未來,大家感到疑惑、擔憂,有人甚至考慮移民。當年香港社會的情況,我記得十分清楚,因為我就是在1982年的11月,和太太帶着兩個小朋友,回到這個我出生的地方。
30多年後的今天,移民又成為了香港的話題。不只是一些年輕朋友,甚至有些中年人都話考慮要遠走他方。聽到這些故事,我非常難過,亦令我不斷問,到底是甚麼原因,令他們這樣想?我又可以做些甚麼?
經過漫長的思索,在香港面對另一個重要歷史關口的時刻,我懷着最嚴肅、最謙卑的心情,帶着比我34年前回港更加大的決心向大家宣布,我決定競逐下屆行政長官。
移民辛酸史
因為,我真是不希望再聽到有人說要移民。移民的辛酸,我早就領會過。我14歲就跟父母移民到美國紐約,60年代「大蘋果」的生活,我會用「風起雲湧」四個字去形容,就好似荷里活電影裏面的情節,華人和少數族裔,尤其是年輕的移民,實在過得不容易,亦令我理解,為甚麼海外華僑更加體會團結的重要,更加重視中國人的身份。
大家可能知道,我自小習武,都「幾打得」,但你們可能不知道,當年在美國,我曾經因為有人在我面前侮辱中國人,而跟人打架。如果我們不想被人歧視,我們就必須自強,但民族不強大,國家不發達,就連海外遊子都不容易抬起頭做人。
70年代的保釣運動席捲全球,美國的華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尤如被當頭棒喝。我和我一班朋友當年都參與了保釣,有過這個經歷,大家都開始思考,做了多年過客,是否應該回國。
在美國的經歷令我明白到,社會問題不可能一天解決,更加不可能以少數人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理想社會。要達成這個夢想,必須有好多站在不同崗位、抱着不同信念的人,以及整個政府,一起以最大的善意,以最寬容的態度,一步一步處理社會上不同的問題。過程之中,當然有看得大家熱血沸騰的抗爭,亦有更多大家注意不到,卻又非常關鍵的妥協。這就是我後來走進建制,加入政府服務的背景。
在政府的歲月
我在哈佛大學進修的時候遇到了曾蔭權先生,認識了香港政府的工作。當時的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考慮自己的前途,有人邀請我返香港創辦一家學校,政府亦都聘請我做政務官,最後,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貢獻自己,服務同胞,報效祖國,一直是我作為公僕的信念。我很感恩自己在政府曾經擔任過很多不同的崗位,從參與地方行政到駐外代表,從參加貿易談判、發展區域關係,到負責規劃地政,推動工商科技。董建華先生提名我出任海關關長,是我第一個主要官員的職位,後來更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在兩屆政府裏面獲任命為財政司司長。
這34年的經歷,讓我有機會從不同上司和同事身上觀察不同的領導風格,從每一個方面去掌握整個政府機器的運作,更重要的是有幸接觸到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市民,和大家一起工作,了解不同的想法。
在這34年當中,我看見我們的城市如何打破種種灰暗的預言,一步步變成舉世矚目的國際都會。我和全香港的人一同走過路直路彎,這些珍貴的經歷,令我今天可以大膽說︰「我懂得香港」。
一直以來,香港被形容為彈丸之地,我們在地理上的局限,令不少人覺得香港的發展和機會有限。但我一向都認為,香港的意義、力量以及潛能,比肉眼所見的大很多。
香港從1950年開始不斷接收大陸移民,令我們的人口在1980年前以每十年增加一百萬人的速度不斷增長。那些人裏頭有人講上海話,有人講潮州話,有人講閩南話,我一家人就講台山話,每一個人幾乎都帶着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香港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接納了這麼多人,磨擦自然在所難免,但我們有足夠的度量,令大家能夠在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為理想奮鬥。
中國與香港密不可分
我們常常說,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支持,而全中國過去30年的高速發展,造就了我們今日的榮景。沒錯,這個是事實。但是毋須諱言,祖國的道路也不完全是一帆風順,她也有她的起伏,而跟祖國一起走過「改革開放」這段不平凡的路的,就是我們幾代的香港人。例如,霍英東先生當年歷盡艱苦,透過體育使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重返國際舞台﹔邵逸夫先生高瞻遠矚,在祖國教育資源貧乏的年代,於全國捐建教育項目,至今已經超過6000個。從華東水災到汶川地震,我們全體香港人無役不與,從不缺席。
我們愛國,不只是因為國家現在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強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能夠讓香港穩坐快車,邁向更好的未來。真正的感情是要休戚與共,不論貧富,不計回報。「愛國愛港」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早在97回歸之前,在國家遇上困難的時候,我們全港上下就已經證明了我們對國家的感情。
今天那些極少數是非不分,妄言要搞「港獨」的人,我想知道他們憑甚麼去否定我們的歷史,侮辱香港人的感情?其實他們根本不曉得香港是甚麼,因為中國從來就是港人身份認同的核心,真正的香港從不狹隘自戀,從不故步自封。擁抱國家,面向世界,才是真正偉大的香港,一個更好的香港。
我相信香港可以更好,正是因為「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思。過去幾年,我參加過不少國際會議,深切體會到全球政經格局的變動,和國家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在「APEC」、「G20」以及未來「亞太自貿區倡議」的框架底下,香港都可以趁着國家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將自己的長處轉為國家所需,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這與我們過去跟國家的互動其實是一脈相承。
我相信,任何一座偉大的城市,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英國,就不會有倫敦;沒有美國,就不會有紐約。香港可以變得更好,正是因為我們背後擁有一個正在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祖國。
香港可以更好,可惜目前有種種阻礙香港發展的負能量,例如一些非友即敵的心態,一些非黑即白的主張,深深地割裂了我們的社會。這種局面不單止阻礙政府施政,使到一些有益民生的政策不能夠落實,更加使到整個社會彌漫着一股怨氣和怒火。
參選的信念
我要非常清晰地向各位指出,今天應該是我們放下固執偏見的時候,畢竟香港從來不只是說一種語言,亦都從不盲目地追隨某一種教條;香港既不只是工商界的,也不只是勞工界的;香港既不只是50後的,也不只是80後的;香港既不只是我的,也不只是你的;香港屬於我們每一個真正的香港人。
中國功夫講究的不是以力制勝,而是武德,是節制,是「能容人處且容人」。同樣地,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種胸懷,審時度勢,慎思明辨,用理性和溫和的態度去尋回香港多元開放的本來面目。
我身後的背景,上面寫上三個關鍵詞:「信任」、「團結」、「希望」,它們就是我參選的三大信念。我深信今天的香港,最急切的就是要建立信任、團結社會、重燃希望,因為如果社會無信任,香港人不團結,年輕一代不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即使我們如何努力,我們都不可能一起看見一個更好的香港。
在香港這個開放並且多元的社會之中,不管你是誰,也不管你站在什麼立場,至少我們有一套大家都會認同,讓每一個香港人能夠成為香港人的基礎;那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法治、公平、廉潔、自由、民主、多元、包容和關愛。我深信,守護這套核心價值,正是香港特區政府當仁不讓的重任。
香港可以更好,是因為我們有一套寶貴的核心價值。配合優質的教育,我們能夠培養出更多有創造力的人才,讓他們在一個公平開放的環境裏頭各盡其責,各展所長,實踐人生的夢想。
政策藍圖
只要政府做好自己的角色,只要我們守護住我們原有的優勢,明智地在最恰當的時機去為不同產業創造條件,我們當然可以讓我們的經濟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均衡,使「香港創造」變成國際上響亮的名字。
近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問題,大家有目共睹,資本主義這個大實驗,遇到新時代帶來的種種問題;貧富差距導致的不滿情緒,不能夠視而不見。我們的任務不是推翻市場,而是要合適地修補它的毛病和不足。
香港可以更好,是因為我們香港人是一群有同情心、有同理心的人,懂得其他人的難處,看到其他人的痛苦。大家都會認同,政府有責任把所有不幸地被遺漏的人,帶回到公平的起點,盡力讓所有願意為香港付出的人,生活都可以安樂無憂。
環球經濟近年的情況,出現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過去幾十年帶動香港發展的全球化開始退潮,取而代之的保護主義迅速抬頭,在新的環境之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沿用多年的經濟和社會政策,透過宏觀和前瞻的規劃,讓香港在新的環球格局站穩陣腳,提升優勢。
經濟以外,在一個更好的香港裏面,市民理應享有更快樂,更健康,更體面的生活。「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不只是詩聖杜甫的胸襟,也是我真誠的心願。
我認為特首梁振英先生在房屋問題的斷症,以及相關政策的大方向是對的,這裏我可以向大家講得好清楚,我會繼續造地,繼續起樓。
房子有投資價值,但主要是用來住的。房屋短缺、樓宇老化、樓價過高,全部都是香港面對的重大問題,它們不只是眾多市民身上的重擔,而且還限制了許多行業的前景。政府當然有責任替市民紓困,替未來的發展鬆綁。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顧及可貴的自然環境,以及身邊那些活生生的歷史風物。如果沒有了郊野,沒有了讓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青山綠水,我們的生活就不可能完整。如果沒有了支撐我們的社區,沒有了承載記憶的舊建築,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了重心。因此,我將會在通盤權衡過所有條件和局限之後,探討填海造地和社區重建的各種方案,去提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條件。
香港人均壽命之高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我們出色的公共醫療系統功不可沒,政府當然要繼續令它更加完善。但只是長壽是不夠的,怎樣能夠讓全體市民,特別是長者都活得幸福,才是關鍵所在。
根據一些調查,香港人活得不快樂,或者就因為此,又有些人開始談論移民。我的心願就是讓「香港地」不單止繁榮,並且要讓所有人能夠享受更優質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單止沒有人想移民,還要讓其他地方的人嚮往,那才是一個更好的香港。
沒錯,一個更加好的香港是應該要讓人艷羡的,它應該充滿活力,充滿生氣。我們要推動社會向上流動,讓青年人看得見將來,讓他們相信這個地方,願意在這裏安家立業。
我們應該聆聽年輕人的心聲,與他們一同描繪出未來的藍圖。或者有些青年人想要創造出我們今天想像不到的事業;或者有些青年人想要為自己的社區開拓一處讓人休養生息的空間。
無論他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香港至少都應該是個能夠承載不同機會,孕育不同夢想的地方,畢竟這座城市的未來是在他們的身上。我未必看得到他們注定要實現的奇蹟,但是我決心要為他們的第一步打下基礎。
向港人發出邀請
我的願景宏大,但是我不能夠獨力實現。我的同事常常都希望我可以變得更加口齒伶俐,想我今日用更動聽的方法,去介紹我心目中的美麗遠景。
我未必可以做得這麼好,但慶幸我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我願意聽,我願意用心去聽、去記、思考和感受其他人的說話,從中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和智慧。所以這麼多年來,和我共事過的人都覺得我至少是個易於合作的人。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歷練和專長,但由於我願意聆聽,他們都願意與我交流,給我一個機會,去共同實現那份願景。
我今天不是一個人走出來宣布參選,我今日是要向全港735萬市民發出一份邀請,讓我們一起努力,令香港變得更加好。
各位朋友,大半生回首,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最大的感悟。
我們很多人都曾經在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過,親眼目睹社會可以如何對立;偏見可以如何蔓延;矛盾和衝突可以如何無日無之。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這是社會的常態,甚至是結局。但後來,我們都看到,憑着信任、團結和希望,我們最終都可以達成和解,改革得以推行,歷史向前邁出一大步。
要讓香港變得更好,這個目標難不難?當然難!但是不難實現的願景,根本就算不上是願景。我相信這個願景,因為我這大半生的經驗令我明白,你可能不相信我一個人的力量,但是我相信你們,我相信香港。
多謝大家。
另可參考曾俊華於2016年年底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題為《成長歲月、公務生涯、官場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