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人物傳記《英氣》,記載了楊向杰這個人的故事。楊先生自小外號「阿咩」,曾經是大富人家的大倌,及後家道中落。1967年,他時年18歲,中學會考剛畢業之際,卻因參與暴動而成為少年犯,被囚在赤柱18個月。那是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
這本《阿咩正傳》,讓筆者有機會重溫香港1950年代至今的歷史。筆者生於1965年,懂事之時,爸爸曾告訴我,他在1967年任職的廣東信託銀行發生擠提而後倒閉。我的腳頭不好,出世不久後,他便失業了一段時間,忐忑不定!
重溫昔日的香港教育史
除了政治、社會、經濟的變遷外,我最感興趣的是學校的改變和考試制度的改革。阿咩小學時,入讀堅道的真光小學。升中試後,他考入金文泰官立中學,該校可說是當時中文學校的龍頭學校。之後,阿咩出獄後又曾在兩間私立中學任教。
上世紀70年代,適逢香港私立中學的黃金歲月,閱讀這本書《英氣》仿如回到過去,重溫昔日的香港,令人知往識今。我不禁一口氣把這本200多篇的書看完,以回味舊香港的艱難和幸福。這篇文章會分兩篇,首先我會先寫寫香港著名的中文小學,然後會寫寫香港的1970及1980年代私立中學的概況,資料主要來自這本書,透過阿咩這個人物的經歷,窺看香港的概況而矣。
新中國成立後,內地各處都有人南遷到香港發展,也有有心辦學的學人或團體南下辦學。畢竟,當時的香港十分自由,容許私人辦教育。內地,特別是廣東省都有學校南下香港辦學,當中有不少是有基督教背景的,南來香港以延續他們的宗教使命和辦學方針,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學校包括培正、培道、嶺南和真光等。早期這些學校都是以私校的形式營運,及後中學轉為政府資助。
南來學人辦學 延續使命理念
阿咩少時家境富裕,住堅道111號的唐樓,一梯兩伙的洋樓大宅,家中更安排了一位順徳馬姐專責照顧他的起居飲食。他的父親是嶺南大學的畢業生,做售賣學校實驗室用品設備的生意。阿咩和他兩個弟弟都衣食無憂,過着開心的日子。兩三歲的時候,他父母送他到般含道的聖士提反堂幼稚園上學,1956年進堅道真光小學(真光中學為女校,但小學是男女校)。
真光和嶺南一樣,都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在清末民初的廣州所創辦的,及後相繼南下香港。堅道真光小學位於堅道97號,今已重建成浸信會恩典樓。
阿咩記得在真光小學當女校男生那6年快樂的校園生活,老師每逢聖誕節都會扮成聖誕老人,在禮堂派禮物。音樂科的老師也會帶小朋友到街上報佳音。
真光中學校訓 糅合基督教、中華文化精髓
真光雖然是由美國教會所創辧,卻以中文授課,大坑真光中學的何中中校長和九龍塘真光的馬儀英校長都是舉止優雅、談吐大方、知書達禮的女士,有中國儒家的溫柔敦厚的特質。
堅道的真光小學只是分校,正校位於大坑道,何中中博士為兩校的校長,她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博士,自小立志為嶺南的女性辦好教育。她在1979年辭世,享年73歲,對真光在港的發展奠下了殷實的基璴和方向。她繼承了夏禮的理想「爾乃世之光」,燃燒自己,照亮世界。
真光的教育可以說糅合了基督宗教的大愛精神,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奉獻和中國傳統文化「尊師重道、仁愛達德」的精髓,有機結合,實在是最理想的中西合璧。傑出女性校友如林燕妮、李碧華、張小嫻的文釆都是誇啦啦的。
說回筆者自己的小故事:我人生第一次面試校長的學校就是大坑的真光小學,當年我正修讀哲學博士學位,並在一間新辦的私校任副校長。當年我已寫及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陽光孩子的成長》,或許這是我獲得面試機會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