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陽光普照。太陽之陽,本作「昜」。《說文解字》:「昜,開也。」「開」,即開明、光亮之意。「昜」字甲骨文作 ,李孝定謂疑古柯字,柯即樹枝,日在上,象日初昇之形。金文作 ,中之,或謂象初日之光線,或謂為飾筆。「昜」字今多作「陽」,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昜」下云:「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廢矣。」
「陽」為山南水北之稱。《說文解字》:「陽,高、明也。从,昜聲。」意謂山丘高聳,因此明亮。「」今多作「阜」,本義為土山,引申為凡山之稱。《釋名·釋山》:「土山曰阜。」《文選·左思〈蜀都賦〉》:「經途所亘,五千餘里,山阜相屬,含谿懷谷。」劉逵注:「阜,大山也。」「阜」字甲骨文作,象山厓阪級形。「阜」放在字的左邊寫作「阝」。阜部的字多與山有關,如陵本義是大山,陽本義是山南,陰本義是山北,阻本義是山路險阻。山厓阪級,可上可下,所以有些表示高下、升降的字也在阜部,如陟、降等。
日所不到之地
由於中國位於北半球,赤道在南,向着太陽、陽光比較充沛的高地都在山之南,因此《穀梁傳》僖公28年謂「山南為陽」。衡陽在衡山之南,即為「山南為陽」之一例。另一方面,河流大多在兩山之間,河流的南岸處於山之北,陽光為山所遮擋,所以比較暗;而河流的北岸則陽光較為充沛,因此《穀梁傳》僖公28年謂「水北為陽」。洛陽在洛水之北,即為「水北為陽」之一例。
同一道理,山北為陰,水南為陰。華陰在華山之北,即為山北為陰之例;江陰在長江之南,則為水南為陰之例。《說文解字》:「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侌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闇」字云:「闇者,閉門也。閉門則為幽暗。」又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日所不及,故幽暗也。又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於「从」下云:「山北為陰,故陰字从。」
至於陰陽之「陰」字,本作「」、「侌」。《說文解字》:「,雲覆日也。从雲,今聲。,古文或省。,亦古文。」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曰:「雲翳日而侌也。引申之,凡日光所不到者皆為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於「,古文或省」下曰:「古文雲本無雨耳,非省也。」又於「,亦古文」下曰:「此最初古文也,侌則以小篆法整齊之。」
清代李富孫《說文辨字正俗》曰:「今侌昜、夝字皆通作陰,而、侌二字並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字今僅見《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素問·五帝政大論》。」按「五帝政大論」為「五常正大論」之誤。《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沈淫雨。」又《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云:「五曰:生民有陽。」正如段玉裁說,此為古籍中僅見之「」字。除此之外,「」、「侌」二字,只見於字書和韻書。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