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起,西方人士在香港相繼出版了一些英文報刊。中文報刊的發展則始於1853年,首先出現的是《遐邇貫珍》月刊,在華人社會中是鴉片戰爭後第一種中文報刊,還在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銷售和贈閱。內容多為專題論說,包括天文、歷史、科學、醫學、宗教、商務等;並設有「近事雜報」欄,記載香港和中外大事。定期為中國人提供世界新知和國際消息,在當時的香港以至全中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1858年香港出現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的中文雙日刊,內容以船期、貨物價格和商業行情為主。該報後來改組成為《香港中外新報》(日刊),二十世紀前期曾一度易名《香港華商總會報》;1925年改成《華僑日報》繼續出版,至1995年停刊,前後達70年。
香港報業經歷戰爭洗禮
《德臣西報》於1871年起逢周六附有中文版,名為《中外新聞七日報》;1872年改成《香港華字日報》(雙日刊),1873年改為日刊。1919年起自立門戶,成為重要的中文日報;1941年底日軍佔領香港,《華字日報》自動停刊。前後77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之一。
1874年王韜及黃勝創辦《循環日報》,開近代中國政論報紙的先河。1878年起提早在前一晚派送報紙,可說是最早的中文晚刊。1904年將報紙分成莊諧兩部,字句加圈點。日佔時期曾合併為《東亞晚報》,戰後一度以原名復刊。《循環日報》在中國近代史上備受重視,該報在香港本地亦很有影響力。
1879年創辦的《維新日報》以報道中法越南戰爭消息揚名,至二十世紀初改稱《國民新報》。維新派的報紙,還有《香港通報》、《嶺海報》、《商報》等。1900年出現的《中國日報》,是興中會在香港創辦的革命刊物,該報與主張保皇、立憲的維新派報刊展開筆戰,兩方爭持激烈。二十世紀初年的革命派報刊,還有《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有所謂報》、《香港少年報》等。
1903年創辦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刊行至今已逾百年,成為香港最具歷史和影響力的英文報紙,備受重視。1921年出版的《香江晚報》,是香港第一份正式的晚報。《華僑日報》亦聯營過晚刊《南中報》,至戰後而有《華僑晚報》。1925年創辦的《工商日報》,在1930年另出《工商晚報》。後來《工商日報》、《工商晚報》和該社社長另出的《天光報》,日銷合共15萬份,當時香港人口只有80餘萬,可見其風行程度。1938年《星島日報》創辦後,又出《星島晚報》。戰後各種晚報相繼復刊,並有《新晚報》等加入競爭;1997年《星島晚報》和《新晚報》停辦,至此結束了香港的晚報時代。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被日軍佔領,所有報刊都被監管,經歷了3年零8個月的黑暗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多種報刊相繼恢復,計有《華商報》、《大公報》、《文匯報》、《星島日報》、《工商日報》、《華僑日報》等,大致可以分為右派報紙、左派報紙和非黨派報紙三類。1959年創刊的《明報》,較受知識人士注意;1969年創辦的《東方日報》,則走大眾化路線。《信報》和《經濟日報》,以報道財經新聞為主。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在報界帶來了巨大衝擊。回顧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社會的報業發展,香港報業可謂別樹一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盛極一時,幾份大報都先後發行海外版,讀者遍及世界各地。